1. 韩愈 答刘正夫书译文
韩愈复书进士刘君足下:
蒙你惠书教诲,你所指出的问题很正确,使我获益匪浅。
凡是参加科考想中举的人,对于那些已经是进士的前辈,都可以去拜访请教。前辈进士对后辈的求教,怎么可以拒之门外呢?凡有来访就应该接待,全城的士大夫都是这样做的。遗憾的是,唯独我韩愈,虽然也有奖掖后进的名声,但名气是响出去了,各种诽谤却回到了我的身边。
只要有人来问及为文之道,我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提问:“做文章应该效法什么呢?”我必然要郑重地回答:“应该效法三代圣贤,以他们为师。”有人问:“三代圣贤写的书很多,流传下来有不少种类,各种文辞特点都不同,应该如何效法呢?”我同样要郑重地指出:“是效法圣贤的道德学问,不是效法他们的辞章文采。”又有人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浅显易懂,还是深奥隐晦?”我还是要郑重地说:“浅显易懂也好,深奥隐晦也罢,只要写得自然合理就行。”如此而已,并不一定要褒扬这个,贬抑那个。
平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大家都不去注意;如果看到一件特异的物品,大家都会围观议论。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做的文章最好,下的功夫最深,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随波逐流,没有独到见解,虽然不会受责于当代,也必定不会流传于后世。你家中的许多物品,都是日常要使用的,其中被你珍惜并倍加爱护的,肯定不是一般的东西。君子做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现在的后辈学者,如果能够进一步探求做文章的道理,效法古代圣贤的为文之道,能够取得成功的,必然是象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庸常之辈。至于说到圣人做文章,不做也就罢了,做了就必定会发挥他的特长。这种特长不是别的,就是具有独特见解,不因循守旧。自有文字以来,凡识字的谁没有做过文章?但是文章能够留存得今天的,必定是那些有独特见解、不因循守旧的。我经常这样想。
我同你相比,只不过是先进山门,又经常与令尊给事中大人探讨学问。感谢你送此厚礼,怎能不把我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呢?你认为我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2. 《与朱元思书》的改写怎么写啊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
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
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
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3. 《与朱元思书》的写作背景,急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