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母亲亡故父亲还在灵位怎么写
灵位牌也称“亡疏”,是亲人亡故后放置在灵桌上供拜祭的牌位。牌位正中是亡者名讳,两边可写挽联,也可不写。
若是长辈亡故,按古礼丧父曰“考”,丧母曰“妣”,写为:“故显考某(姓)公讳某(名)之灵位”或者“故显妣某(姓)氏孺人之灵位”。
若是平辈,则写为“亡妻某(姓)氏孺人之灵位”,此一般为年轻而子女尚小者。
刚亡故时的牌位一般写的“之灵位”,三年期内写的“之主位”,三年期满则是“之神位”,意即亡者已成了神,可以如祖祠了。但也有不分时间一律写成“之神主”的。 若是父母,两边必写挽联,男中间写:供奉先考 讳(这个字要写得偏左一点)某某(名字)处士某(姓氏)府之灵位;女中间写:供奉先妣待赠儒人某(丈夫姓氏)府某(女人本人姓氏)之灵位。女性亡者如果年老则写“孺人”,如果年龄不大则写“淑人”。
以上回答不知楼主满意否?
2. 人死了灵牌怎么写
写牌位的几种格式
注明:为方便下面立牌位格式标 名,现举例假设父母姓名以下: 父亲姓名:李仁法 母亲姓名:杨淑英 一、儿女给父亲立牌位 第一种:家中还有比父亲更高辈 份的人在(如爷爷、奶奶、外婆、外 公有其中1人在)父亲先走一步了, 在牌位前写“先”、“考”代表父亲 牌位格式: 先孝李公讳仁法府君生西莲位 注明:牌位正面左侧写上阳人儿 女的名字,右侧写上亡 者家乡镜主。 牌位背面写上亡者生时,死时日 期(农历)这样阴槽地府、鬼王就好 找了。以下所例举的牌位格式一样。 不再注解。 第二种:父亲已过世,在他走之 上已没有任何长辈在世,
牌位格式: 顕考李公讳仁法府君生西莲位 二、儿女给母亲立牌位 第一种:家中还有比母亲更高辈 份的人在,母亲先走了,
3. 人死亡后告白怎么写
阴间事都模仿阳间事行。你说的应该是告牌,百度解释是:旧时官府每月定期坐衙受理案件时挂出的通告牌。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二折:“现为 济州 知府之职,今日升厅坐早衙, 张千 ,喝撺箱抬放告牌出去。”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阳勘》:“拿放告牌出去,有告状的着他入来。”《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 安童 ﹞打听巡按御史在 东昌府 住扎……自思:我若说下书的,门上人决不肯放;不如等放告牌出来,我跪门进去,连状带书呈上。”
我记得阴阳说过,告牌的左右是书面告知邻居,家里有老人故去了。
如果在城市,邻居都不熟悉,省略了也未尝不可。如果在农村,邻居都熟悉。要有的。
至于怎么写,得让阴阳先生写。
补充:万能的度娘告诉你了。具体如下:
讣 告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
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通天纸是用老白麻纸折叠,首尾相剪,连缀成链,宽约5厘米,长约40~50厘米长条状。其数量也是按岁数大小一岁一张,天一张,地一张,如果80岁死亡,则剪82张。剪好纸条后再用红头绳扎一头绑上一块黑炭,悬于大门外一侧。如死者为男,通天纸悬于大门左侧,如死者为女,则悬于右侧。因“台”、“炭”音近,故俗称黑炭为“望乡台”,又叫“望乡炭”。迷信认为,亡者在肉体死亡第三日时,其灵魂还要在此停留,瞭望所有亲人。古人说:“三天不吃阳家饭,七天上了望乡炭(台)。”又云“屈死鬼上了望乡台,阴魂不散折回来。”只有这时,死者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通天纸可任行人随意扯之或风吹掉,称为替亡者免去阴间之罪。
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就,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时间,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其写法和格式如下(竖写):
例一:
不孝*** 罪孽深重 费自殒灭 祸延显考***公讳***
府君 恸于*年*月*日*时寿正寝 生于*年*月*日*时 终年
**岁 不孝***随侍在列 亲视含殓 遵礼成服 哀此讣
子 *** *** ***
孙 *** *** ***
忌妨四相 寅 申 巳 亥 宸考者不论
例二:
民故显考*** **岁 稀寿一位之灵
生于*年*月*日
**年*月*日*时寿终
孤子***攻服 孙***泣洫稽首拜
侄子***期服 孙***
浅谆稽首拜
讣告写好后,贴在用高粱秸缝制的箔子上,仍依男左女右的习惯用木钉钉在宅居大门侧边的墙上,以告街坊邻里、亲朋好友。
4. 死人包袱怎么写
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
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公 老大人收"、"孙 曾孙 玄孙 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考 公 老大人收"、"男 率孙 曾孙 玄孙 祀"。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其他网上材料: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5. 人死以后怎么写牌位
我们常见的写法是:
新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位,或者新故显妣某母某氏讳某某孺人位。
在客家人中间,用的排位是可以一分为三的,比较接近正确的礼制。写法为:神主正面写,新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位,或者新故显妣某母某氏讳某某孺人位。然后神主后面写“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某年某月某日”。这种写法看似正确,但是也是一种不完全的写法。
真确的写法为:
神主正面写:显考某府某君神主,左下角落款:孝子某某奉祀
神主的第二层写:新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位,或者新故显妣某母某氏讳某某孺人位。两侧落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某年某月某日。
这才是正确的写法。现在客家人中流传的写法虽然保留的很好,但是其不完善处,如此明显。可见我们的传统到底是损失了多少。
6. 人死后烧7怎么写
假设你父亲叫王红军,母亲姓李,爷爷叫王化成,奶奶姓刘,父亲左边写*七化往生钱一包,中间写先考王公红军大人收用,右边写孝子(你的名字)叩上。
母亲左边写*七化往生钱一包,中间写先妣王母李老儒人收用,右边写孝子(你的名字)叩上。爷爷左边写*七化往生钱一包,中间写祖考王公化成大人收用,右边写孝孙李老儒人(你的名字)叩上。
奶奶左边写*七化往生钱一包,中间写祖妣王母李老儒人收用,右边写孝孙(你的名字)叩上。外公外婆称呼外祖考或妣,落款外孙,姑姑称姑妣,叔叔称叔考,落款孝侄,舅舅称舅考,落款外甥,叔祖父母称呼叔祖考或妣,落款侄孙,姑姑如嫁入张府称姑妣张母王老儒人,舅舅称舅考李公某某大人,*字是几七就写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