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篆体恒字怎么写
【恒】的【方正小篆体】写法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小篆字体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2. 小篆体恒字怎么写
一、恒字小篆体写法如下: 二、释义: 1、永久;持久:永~。
~心。 2、恒心:有~。
持之以~。 3、平常;经常:~态。
~言。人之~情。
4、姓。 三、恒的部首:忄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会意;从忄、从亘 六、相关组词: 恒久、有恒、恒产、恒定、永恒、恒温、恒牙 恒星、恒心、恒量、守恒、贞恒、恒品、恒式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形容词,心志如日月一般永久不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闲上下。
心以舟施,恒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恒,常久不变。
字形采用“心、舟”会义,表示一切在二之间。以舟施心,这就是恒心。
二、词组释义: 1、恒娥[héng é] 也作姮娥。嫦娥。
2、恒性[héng xìng] 坚定、持久的劲头。 3、恒民[héng mín] 常人,一般的人。
4、恒教[héng jiào] 犹恒训。 5、恒庸[héng yōng] 平常,凡庸。
3. 恒畅两个字篆书怎么写
查在线书法字典,各种书体都有
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多样,大都属于因形立意。如马、羊、等。因结构法则还没有形成规范。甲骨文的部首形状及位置更为散乱,到了文字统一后的秦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也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象形字。
2、体正势圆
小篆形体平正,横画平,竖画直,是严紧中国书法总汇导学裙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以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如中字、天字,形成自然的椭圆形。
小篆的字势,凡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方形笔势,但仔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与隶书体势以方为主,有明显的区别。
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是现有书体的祖先,其基本组字方法笔画粗细一致,结体只有点、直、弧。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无撇,向右无捺,一概用弧线结字。
4、字体整齐,大小统一
篆书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统一成竖长方形。
5、书写缓慢
因篆书每字都有以上特点和要求,书写比较缓慢,效率不高,所以才会被以后出现的隶书所取代。
二、篆书结构
1、对称中有长短
小篆追求对称,两侧的弧或直笔对称,形成对偶笔画,居中的单一笔画不是延长就是缩短,以对应两边。如“行”字的写法。
2、均衡中求参差
篆书的笔画布列整齐,疏密匀均。为求变化,两侧对应时把右下一笔加长或曲折,如“爱”字;上下相同的笔画,写成上小下大,以求参差变化,如“木”字等。
体势上互补救
篆书字体美观匀称,在某些方面还保持着画意,要写出这种效果,应善于布置结体,如太简的字,在不改变结体原则的前题下,可以变化笔画增加美观。如“月”、“水”字的写法。
三、篆书运笔
1、中锋运笔、圆起圆收
2、提笔运转、粗细一致
3、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四、篆书偏旁
篆书组字的偏旁并不统一,有相同偏旁异写,位置可左可右,或者作字底。有些常用的偏旁,举例如下;
1、左偏旁
虽大小篆的写法不同,凡左偏旁都要有右盼的体势,并应独立成单体字,至于偏旁占位置,根据其右边所配合的基字宽窄而定,左边的偏旁有时可以搬到右边,如“敏”字、“好”字。
2、右偏旁
先写左偏旁,然后写右偏旁,右偏旁要有左顾的体势,注意结构穿插完善,长短争让得宜。
3、字头
凡字头都要有覆下的体势,如“穴”、“宀”的左竖右钩延长,形成两笔向外倾斜的长竖,即能使字头紧紧包盖住所要书写字的下部分。成为三面包围的字框。
4、字底
凡字底都有载上的体势,上部紧凑,下部宽松。如“孟”字等等。
5、字框
凡字框都要有围包着的体势,既要包得住又不能包得太死,要围中有缺。全包围的字框,里面的部分不能和外框粘连,使之围而不死。
以上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