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翻译
唐代韦应物《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的翻译:
做为实习官员去嵩阳,春天的山路上流淌着春天的芬芳。
穿着簇新的官服,身上还带着云草的香味。
离开家乡的时候高大的乔木开始绿了,去程还有很远。
到了任官的地方一定要实行善政,到以后可以慰籍家里的父母。
原文: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是作者送朋友黎六郎赴阳翟少府做官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赏析:
本诗首联中首句交代送别黎六郎的原因和赴任时的季节,以漫山遍野开放杜鹃花这一乐景衬托黎六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颔联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颈联写朋友赴任路途遥远,隐含牵挂之意。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以慰高堂,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代表作有《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等。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
8 、B( 然是认为对的意思 ) 9 、B( ①说的是郭弘⑤陈述朝廷赦免囚犯的意义⑥说明朝廷赦免囚犯的措施 ) 10 、D( 没有丝毫怨情是说郭躬的父亲断案 ) 11 、( 1 )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教育好弟弟,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
(3 分,“训”“故”各 1 分,句意 1 分 ) ( 2 )审案判刑,大多依从于同情宽恕。 (2 分 ) ( 3 )都不应加鞭笞而发配到金城(守边),这样既保全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5 分,“笞”“诣”“全”各 1 分,句意 2 分 ) 参考译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其家族世代为官。
父亲郭弘,研习《小杜律》。太守寇恂让郭弘做决曹椽,断案达三十年,执法公平。
那些被郭弘判罪的人,回去后没有怨恨之情。郭弘活到 95 岁去世。
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永平年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秦彭带兵驻扎在另外的地方,有时不经请示就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
显宗于是请公卿朝臣评判秦彭的罪行。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与审理。
大家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惟独郭躬说: “ 从法律角度看,秦彭该杀那些人。 ” 皇帝说: “ 军队出征,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
秦彭既然没有斧钺,怎么能专权杀人呢? ” 郭躬回答说: “ 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况且按汉朝制度,戟就是斧钺,这样,判秦彭死罪不符合法律。
” 皇上听从了郭躬的意见。又有一案,兄弟两人一起杀了人,但罪责还没有分清。
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刑,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
皇帝又召见郭躬询问他的看法,郭躬回答: “ 孙章应处罚款 ” 。皇帝说: “ 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 ” 郭躬说: “ 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区别,孙章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
” 皇帝说: “ 好。 ” 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廷尉。
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上奏皇帝,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都得到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文件中。章和元年,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的在押犯减轻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没抓到的逃犯。
郭躬上奏皇帝说: “ 皇上施恩给死囚犯减刑使其戍边,原因是重视人的生命。现在犯了死罪的逃犯总数不下万人,自从大赦天下以来,抓捕的逃犯很多,但赦罪的诏书没有涉及这些人,都判了重罪。
我私下想皇上福恩应该浩荡宽宏,但现今死罪已下的人都获得新生,惟独被捕的逃犯却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 肃宗认为很对,就下诏赦免了那些抓回来的逃犯的死罪。
3. 郭嘉的籍贯阳翟怎么念
阳翟 yáng dí 阳翟,古地名。
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传说为禹之都。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
应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
今河南阳翟县是也」。 《史记。
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
《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
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 于此,故称“大禹之州”。 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 夏第一都。”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夏时制,俗称“夏历”,也叫“农历”。 钧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
《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 ,大陵之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有隅水东南 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
一说,钧台在“颍川城郭之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 汤的地方。后商汤强盛,联合各诸侯国攻夏,缚住夏桀,放逐于现巢亭山(今 安徽境)。
三年后,夏桀忧愤而死,商汤便建都于亳(bo薄,河南商丘东南) ,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 夏亭旧址在今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
后又将诸侯历 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称“历”地,或“栎”地。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困其地 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 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 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
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
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比如“禹都阳翟”,其实应为“禹都夏邑 ”。 明洪武年间,因禹州有“钧台”故,改阳翟为钧州。
明万历三年(公元 1575年),避避神宗朱翊钧的“钧”字,改钧州为禹州。
4. 褚遂良数这个字怎么写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5. 方叔归阳翟,黄鲁直以是诗叙其事,送之东坡焉
东坡知贡举 【原文】 东坡知贡举。
李豸(方叔)久为东坡所知。其年到省,诸路举子人人欲识其面。
考试官莫不欲得方叔也,坡亦自言有司以第一拔方叔耳。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
逮写尽榜,无不骇叹。方叔归阳翟,黄鲁直以诗叙 其事送之。
东坡和焉,如:“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之句,其用事精切虽老杜白乐天集中未尝见也。(宋 朱弁《风月堂诗话》) 【译文】苏东坡主管科举考试。
李豸(字方叔)很早就被苏东坡所赏识。这年来到省城(应考),各地的举人都想和他结识。
主考的官员没有一个人不想录取李豸,苏东坡也亲自讲有关部门(人员)会以第一名来录取李豸。等到(考完)拆开考卷的弥封,前十名没有李豸,大家都变了脸色。
到了写完全榜,(李豸未有被录取,)没有人不因此而惊讶、叹息。李豸回(河南)阳翟老家,黄庭坚用诗记述这件事来送别他。
苏东坡和了诗,像“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句子,诗的比喻精炼确切,就是在杜甫、白居易的诗集里也不曾见到过。
6. 求吕不韦列传翻译吕不韦者,阳翟①大贾②人也往来贩贱卖贵,③家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 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
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
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 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
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
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 ”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
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
7. 楚人隐形文言文翻译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
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县官知道后,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放他走了。
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扩展资料:
《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荒唐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
《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
《楚人隐形》作者邯郸淳,生平经历:
邯郸淳,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三国时代魏国文学家、书法家,邺下文人之一。邯郸淳青年时代离家出走,游学洛阳,拜大书法家扶风曹喜为师,刻苦磨炼,终于名震书坛。其书法艺术精湛有力,尤其擅长虫篆(似虫形之篆书)。《书小史》称其“志行清洁,才学通敏,书则八体悉工,学尤善古文大篆。”
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邯郸淳从长安避乱荆州,为刘表门下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颇知书法,早闻邯郸淳大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
赤壁之战后,邯郸淳随曹操来到邺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争与邯郸淳结交。曹丕请父亲让邯郸淳作自己的文字侍从。曹植也求邯郸淳甚急。此时曹操正偏爱曹植,命邯郸淳往见曹植;曹植大喜过望,热情隆重地接待了邯郸淳。建安二十五年(公安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取得继承权,代汉而立,开创魏王朝,最终把邯郸淳拉到自己身边任博士给事中。
邯郸淳为报知遇作《投壶赋》,洋洋千余言,曹丕认为写得很好,赏赐帛千匹以嘉奖,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年)邯郸淳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刻儒家经典《正始三体石经》,立于洛阳太学故汉碑之西。其书法焕然,成为传世珍品。其有文集二卷、《艺经》一卷,今仅存《投壶赋》、《孝女曹娥碑》等文。
邯郸淳文字成就除散文外,还撰有《笑林》三卷。《笑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笑话方面的专书。内容大都是一些短小精炼的讽刺性笑话。如《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故事写出了执竿人的蠢态,更讽刺那个自以为年纪大,阅历广,而自以为聪明的老者。寥寥几笔,引人哑然失笑。总的说《笑林》幽默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楚人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