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术成就怎么填
填写:自己发表的论文,或者和导师一起做课题、实验等、获得的奖项等都可以填上去。例如最近五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成绩:第一,关于大学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二,关于散文史的研究,出版《***》、《***》等;第三,关于图象与文字关系的研究,出版《***》、《***》等。第一、第三两项研究,兼及文学与教育、文学与艺术,带有某种开拓性,在学界颇有影响;第二虽属传统课题,也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学术成就:指是在系统的专门的或者在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绩。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参与结题的科研项目均属于学术成果范畴。
2. 学术综述怎么写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易中天的学术成就如何
易中天的学术著作与学术成就---郭勇健2007年02月14日 星期三 上午 11:51易中天先生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媒体称之为“学术超男”、“超级教授”、“超级书生”等等,似有一种将他看作娱乐界人士的趋势。
然而,易中天首先是一位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如杨曾宪先生所言,“易中天首先是一位美学家“,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位美学家”。本文试图考察作为学者的易中天,简要地评述他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成就。
易中天的学术处女作是《〈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这是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这本书不过是十万字左右的小册子,印数也不多,出版后似乎没有引起学术界太多的关注,至今也没有再版。
但是对易中天而言,它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专业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但易中天的兴趣显然更为形而上一些。
他研究的不是文学史,而是文论史,而且他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走的是美学的路子,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属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个部分。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重要文论,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研究,易中天顺藤摸瓜,小中见大,把握了整个中国美学史的内在脉络。
因此,《文心雕龙》是易中天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块奠基石。80年代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面世,易中天立即为之倾倒。
他说,《美的历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有学术研究,为什么要做学问?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人生。也就是说,为人生而学术。
因此,一个人文学者,就应该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历史的遗产当做鲜活的对象,把做学问、写文章、出版著作变成自己生命的流程。”(《书生意气》)从此,易中天自称“读李泽厚长大的一代”,并期望自己写出一部达到《美的历程》之水准的《中国美学史》。
这部《中国美学史》,易中天写了多年,始终没有最后完成。也许易中天现在已经放弃了写作《中国美学史》的念头,但是,“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历史的遗产当做鲜活的对象”,这种研究学问和解读历史的方式,却成了他终身一以贯之的信念。
易中天的第二部学术著作是和邓晓芒合著的《走出美学的迷惘》。邓晓芒比易中天更早研究美学。
还在读硕士期间,邓晓芒便写出了一个美学纲要,独立地创造出了一个美学体系。易中天是当时“唯一能够完全理解并完全赞同”这个美学提纲的人,并从此开始了与邓晓芒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合作。
1989年,他们在那个美学提纲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一部30余万字的专著《走出美学的迷惘》。1999年,《走出美学的迷惘》易名为《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关于《黄与蓝的交响》,邓晓芒曾说:“此书推迟了两年面世,使中国美学界停滞了20年。”(《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的确,《黄与蓝的交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美学体系,这个美学体系当时命名为“实践美学”,后来则称之为“新实践美学”。
所谓“新实践美学”,顾名思义,也就是对以李泽厚为代表的旧的“实践美学”的一个超越。这是在“哲学人类学”的基础上,会通了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对美、审美与艺术做出的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解释。
比如它重新论证了艺术起源的“劳动说”,提出了审美本质的“传情说”。我们也许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许多问题在它的立场上已经被解释通了。
作为一个美学体系,“新实践美学”必然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拥有它的一席之地。这个意义上,中国美学界确实不曾给予“新实践美学”以应有的重视。
现在看来,《黄与蓝的交响》仍带有传统哲学美学的“自上而下”的性质,这似乎是它不被广为接受的一个原因。此后,易中天与邓晓芒的合作便结束了。
邓晓芒一头扎进德国古典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之中,易中天则逐渐从纯粹美学过渡到艺术学的领域。大致说来,邓晓芒的学术是越来越思辨,易中天的学术是越来越实证。
《艺术人类学》便是易中天的美学研究向实证靠拢的一部著作。“人类学”三字便立即使人想到一种实证性的研究与经验性的考察,使人想起心理学美学的那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
然而,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仍然是以思辨的方法统率实证的材料,保证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形上品格,只是那种“自上而下”的痕迹已经越来越隐蔽了。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尽可能做到不从固有的理论出发,不从定义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因此,这不再是一种“哲学美学”,而是“科学美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艺术学”。在易中天看来,“艺术学”是美学发展的现代阶段。
《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自己最为满意的学术著作,因为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独立地提出了一种艺术理论:人的确证说。“人的确证”这个术语是马克思的,但是,关于艺术的“人的确证说”,却是易中天在考察原始艺术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研究得出的一种艺术理论。
易中天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确证”。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人的确证”就是艺术的定义。
4. 技术成果简介怎么写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把科技成果的含义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质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发展工作成果;
向左转|向右转
凋零哥の睇359 | 发布于2016-05-27 01:23
评论
1 0
2011-2012世界重大科技成就生命科学与医学1.抗疟抗癌疫苗研发获突破全球每年约有78万人被疟疾夺去性命。经过24年研究,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抗疟疫苗,在非洲7个国家进行的第三阶段功效试验今年终于被证实非常成功,对5—17个月婴儿的有效率约为56%。预计该疫苗最早于2015年进入市场。12月,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够对抗70%致命癌症的疫苗,能使乳腺癌肿块缩小80%。2.人体器官组织再生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3月,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制造出人的尿道。医生将其植入病人体内后,这根体外培育的尿道真的开始正常工作了。4月初,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人工培育出视网膜的雏形结构,这是迄今人工培育出的最为复杂的生理组织。4月中旬,英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利用人的羊水和动物的胚胎细胞培育出人体肾脏。这一突破有望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按需培育出自己的器官,在移植手术中规避排斥反应风险。3.12月上旬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尽管人类的智商存在上限,但最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传递信号改变一些人的大脑活跃模式,“诱使”知识经过视觉皮质。未来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人只需坐在电脑显示器前等待把该技术“下载”到大脑里即可。天体物理4.发现太。
5.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核心提示:季羡林突然离世,去年因“藏品外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他的遗产分配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北大保持沉默,儿子季承表示,父亲并未留下遗言,但他确实写过“全权委托儿子季承处理一切事务”的纸条。据悉,季羡林遗产包括他收藏的齐白石字画、数百万计稿费等。
武汉晚报7月14日报道 据广州日报报道国学大师季羡林突然离世,去年因“藏品外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他的遗产分配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如今老师辞世,又该由谁来继承其“丰厚遗产”?北大保持沉默,称现在先办好季老后事。儿子季承表示,父亲去的突然,并未留下遗言,也没有写过关于财产如何分配的遗嘱。但他确实写过“全权委托儿子季承处理一切事务”的纸条。
据称弟子钱文忠曾分析过季老的藏品和财产大致分成这么五个部分“一、主要是1950年以前收藏的字画,其中包括已故师母从山东带到北京的字画,这些字画以齐白石为下限,数量很大,名家聚集,触目皆是,若论价格,在今天是天文数字。这部分是有目录的,主要是先生已故的第一任秘书、追随先生半个世纪的李铮教授编订,我帮过忙的,这是10年前的工作;二、其他珍藏版古籍、古墨、田黄、田白、白芙蓉、名人信札等,数量很大;三、历年来,先生朋友赠送的字画、艺术品,数量也很大,名家包括启功、范增、欧阳中石等;四、先生本人写的字、手稿,当然也有很高的价值;五、先生著作出版量很大,稿费数目也不小,当以百万元计,还有朋友馈赠,先生本人不经手。”
季羡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有些是完全超出常人想像的,比如,季羡林先生就藏有白石老人的整开巨幅豹子。偶一挂出,精彩流淌,满屋生辉,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不敢发一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 (本文来源:武汉晚报
6. 梁启超之学术成就
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
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梁启超的墨学研究依时间先后可分为两大段落,一是1904年在《新民丛报》上的〈子墨子学说〉与〈墨子之论理学〉;一是1920年代的《墨经校释》、《墨子学案》和《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墨子部分等。
这两个阶段相隔近二十年,两者对墨学的看法有无不同?如果有的话,其基本差异为何?又受何种因素影响?本文企图对梁启超墨学的内涵与演变作一描写,来回答这些问题,再据以分析与评估他的思想。 作者认为梁启超的论墨之作一方面出於他对先秦学术思想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时代思潮的影响。
在《新民丛报》时期,其墨学研究的主旨是为现代中国国民与国家的建构,提供一个既植根於传统又符合西方学说的理论基础。至1920年代他的墨学不再具有那麽强的民族主义的色彩,而倾向於说明未来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文化上应有的特质,及其传统根源。
任公的墨学研究反映三个一以贯之的思想特点,第一,他强调群己并重,而个人在此关系中有根本的价值;第二,他主张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调和;第三,他肯定宗教的价值。上述的特点显示:梁启超的思想虽然变化多端,也并非毫无缺陷,但却是前后一致地,奠基於一些宗教、道德、政治与知识论的原则之上;他的这些原则,从今天我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是相当合理的。
因此我们不宜将他一生在学术上与思想上努力的成果视为肤湣Ⅰg杂而不够深刻,在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他算得上一个既博学又敏锐的思想家。一、破天荒第一次将西方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学术思想界,将数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胚胎时代、全盛时代、儒学统一时代……等七个时期,宏观地论述不同时期的内涵、特征和推演变化之因果关系。
二,视野开阔,有全新的视角,如,着意探讨学术思想演进与政治条件、社会风尚的关系;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评析不同学派、不同文化系统的优劣利弊;注重地理条件对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三、强调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性,预言20世纪将是中西“两文明结婚”之时代,提出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思想、创造更加灿烂的中华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以崭新的近代进化史观为指导在我国传统史学领域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退化的历史观和循环的历史观。有的思想家、史学家,如战国时期的韩非、清初的王夫之以及公羊学家,他们能以进化观点看待历史,但在总体上尚处于朴素、粗疏的阶段,远未形成有体系的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的学说。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出于改造社会、振兴民族的需要,他们将今文经学派的历史变易观与西方进化论相揉合,既深化了历史变易论,又区别于为西方强权政治服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从而形成了激励弱小民族进取的带有东方特色的全新的历史进化观,作为他们观察历史、政治、学术思想的工具。《论大势》即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将我国数千年的学术思想划分为胚胎时代、全盛时代、儒学统一时代、老学时代、佛学时代、儒佛混合时代、衰落时代及复兴时代等七个时期,强调指出:“一时代中或含有过去时代之余波与未来时代之萌孽。”
每一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征,这些内涵与特征既是上时代基因的果,又对下时代产生影响;它既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与局限,新的学术思想必然起而矫之或取而代之。 三、研究学术思想史的新视角梁启超研究学术思想史,做到了运用西方史学理论与发扬中国优良的史学传统相结合,因而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有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首先,他非常注意探讨学术思想的发展演进与社会变迁、时势政治的密切关系,明确提出:“学术思想与历史上之大势,其关系非常密切。”他从先秦、两汉的历史中深切地体会到:“凡思想之分合,常与政治之分合成比例”,并进而论道:“一统独立之国,务靖内忧,驯扰魁桀不羁之气,故利民之愚;并立争竞之国,务防御外侮,动需奇才异能之徒,故利民之智。”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术思想,常随政治为转移,这是中国“学界之一缺点”。思想学术完全脱离时势政治是不可能的,梁启超也并不反对学术为政治服务。
他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思想学术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其次,梁氏运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成功地探讨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学术派别、学术思想的内涵与特征,既充分地论证了每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都有其时代光彩,表明中华民族富有创造力,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其存在的历史局限与弊病。
在此仅举两例说明:一者,他将我国上古时代的尊天思想与神权政治和西方国家进行了比较,着重指出:他国之神权,以君主为天帝之化身。君主一言一动,视之为天帝之自言自动;而中国,。
7. 李善兰的学术成就
李善兰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三项。尖锥术理论主要见于《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三种著作,成书年代约为1845年,当时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学尚未传入中国。李善兰创立的“尖锥”概念,是一种处理代数问题的几何模型,他对“尖锥曲线”的描述实质上相当于给出了直线、抛物线、立方抛物线等方程
他创造的“尖锥求积术”。相当于幂函数的定积分公式和逐项积分法则。他用“分离元数法”独立地得出了二项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结合“尖锥求积术”,得到了π的无穷级数表达式。各种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展开式,以及对数函数的展开式。
在使用微积分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垛积术理论主要见于《垛积比类》,写于1859~1867年间,这是有关高阶等差级数的著作。李善兰从研究中国传统的垛积问题入手,获得了一些相当于现代组合数学中的成果。例如,“三角垛有积求高开方廉隅表”和“乘方垛各廉表”实质上就是组合数学中著名的第一种斯特林数和欧拉数。驰名中外的“李善兰恒等式”。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可以认为,《垛积比类》是早期组合论的杰作。素数论主要见于《考数根法》,发表于1872年,这是中国素数论方面最早的著作。在判别一个自然数是否为素数时,李善兰证明了著名的费马素数定理,并指出了它的逆定理不真。
李善兰对经典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他将英国人W.胡威立的《初等力学教程》(1833年第2版)笔译(经艾约瑟口述)为中文,1859年由上海墨海书馆以《重学》的书名出版,共20卷。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力学的中译本。
李善兰在《重学》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特别强调了动力学的内容:“推其暂如飞炮击敌,动重学也;推其久如五星绕太阳、月绕地,动重学也。”“动重学之率凡三:曰力、曰质、曰速。力同,则质小者速大,质太者速小;质同,则力小者谜小,力大者速大。”“动重学所推者力生速。凡物不能自动,力加之而动,若动后不复加力,则以平速动;若动后恒加力,则以渐加速动。”“凡物旋动,必环重心,地动是也。二物相连而相绕,必环公重心,月地相摄而动是也。“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英国天文学家J.F.赫歇耳(1792~1871)所著《天文学纲要》一书。中译本名为《谈天》,于1859年刊行。李善兰执笔时作了删略。该书不仅把近代天文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到中国。而且引进了有关万有引力的学说和天体力学的内容。有些力学专门术语的中文译名,如摄动、章动等。最早见于《谈天》。此后,李善兰又着手翻译I.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虽然书没译完,译稿后也遗失,但自李善兰把牛顿力学介绍到中国后,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体系、观点和方法,以及近代科学史上的若干成就才为中国学者所运新熟悉,同时也激起中国学者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李善兰在所著《火器真诀》中按照不计空气阻力抛射体在平面或斜面上射程的公式,提出弹道学的图解方法。这些结果虽然低于当时欧洲弹道学水平,但反映了自然科学由引进到消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