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级德育作文怎么写
德育说真话为什么这样难 刘珊珊 我本来是一个很喜欢写作文的初中学生,在小学时,老师常常在作文讲评课上让我给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因为我写的作文好,也常常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但上了中学以后,情况就变了,一到写作文时,心里就发怵,经常为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而犯愁。 事情缘起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次考试的作文题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
看到这个题目,我迅速在脑子里把给我们上课的几位老师“滤”了一遍,觉得印象深刻的只有我们的班主任。她给我们上数学课。
这位老师在我们心目中,实在无法让我们说出“尊重”两个字,但印象太深刻了。她有一个BP机,上课时,只要BP机一响,她就把我们丢下,慌慌张张跑出去打电话,耽误十几分钟是常事。
更可气的是,她常常把那些游走于校园内的书贩手中的盗版书推销给我们,我们从书贩那时买一本同样的书,价格至少可便宜一半。这些复习资料成了我沉重的负担,由于书中错误很多,很多题根本无法做,但不做不行,老师要检查。
她很少给我们批作业,一般是在作业后面写个“阅”字和年月日了事……一看到这个作文题,这些事涌上心头,于是她就成了我作文中写的“印象深刻的老师”。为了不让批卷老师反感,在文章结尾还特意写了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考试成绩公布以后,我发现我的作文成绩是全班最低的,只得了18分(满分40分)。后来我找语文老师询问原因,语文老师甩给了我一句冷冰冰的话:“你的作文思想内容不健康。”
我真不明白,难道写老师就非得写老师像春蚕、像蜡烛吗?非得无中生有地去编一些冒雨送学生回家、带病给学生上课的故事才“思想内容健康”吗?多年来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在作文中写真话,抒发真情实感,为什么我写的真话就只能得18分呢?多亏这次期末考试还是不太重要的考试,如果是日后的中考,我真不敢想,如果写了类似的真话的文章,会有怎样的结局。 刚学过的语文第一册中的第一次作文训练范围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但说自己想说的话为什么这样难? (《语文报》初中版编者按语:编发了这篇稿件后,心中颇感沉重。
文中牵涉到话题很多,仅就考试而言,就说出了目前考试中作文评卷的一个重要流弊。本版将继续就作文考试改革的内容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刘珊珊的文章,引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作文教学的沉重思索。 叶姗姗的作文错在哪里?她有没有所谓的“走题”?老师这样打分是正确的吗?老师为什么会给她打上不及格?什么叫做思想健康或者不健康?无中生有地编一些好人好事来歌颂老师是对的吗?可以实事求是地写老师的行为举止吗?…… 多少年来,在教授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以“学作文就是学做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为宗旨,而这种带有方向性的道德判断,也成了多年来作文教育中的德育标识。
我们许多教师正是以德育的目标来教导学生作文的。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作文教学的具体体现就是一些道德化选题的屡屡出现,如:“一件有意义的事”、“责任”、“一屋不扫焉能扫天下”、“我心目中的三好学生”、“一个高尚的人”以及采摘一些古书中忠孝节义的故事作为作文的材料。
至于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碰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否已经具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心理是否已经成熟到了具有“一扫天下”的抱负和雄心,是否对传统的封建道德具有了批判继承的能力,或者说,学生是否有可能写得出、写得好这样的文章,这些选题对学生的作文学习是否具有诱导作用,则没有考虑或者考虑不周。 学生是无辜的,由于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材料、没有生活,学生要写出这样的题材或许有困难,没有办法。
于是只好抄抄“好词好句”,背背相似文章,编造“好人好事”,翻看一些所谓的《议论文论据选》以及堆砌出一些“假大空”的东西来应付交差—— 某些语文教师也正是这样教导学生作文的。 这样,作文开始走向了异化——不是“以我手写我口”,而是以我的手证明一些什么,附和一些什么,附会一些什么,编造一些什么。
而在证明、附和、附会、编造的过程中,教师以及教师出的选题,就成了主宰一切的东西,指导一切的东西 —— 升学考试的题目就是如此。我们平时所提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已经荡然无存。
此外,还有一个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是以上的德育口号还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认识偏差。 在此,“做人”,作为学生,当然就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必须尊重老师,而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尊重”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为尊者讳”——不能批评你所尊重的人。
于是,一个作文评估中的逻辑就这样形成了:不能说批评老师的话,否则就没有做到“为尊者讳”,就是不尊重老师,就是没有好好做人,就是道德有问题,就是没有写好文章,就应该打低分或者给不及格。 说刘珊珊“思想不健康”的语文老师,正是以这样的逻辑给她的文章打上不及格的。
其实,在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本身也有着“应试教育”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德育之分。我们在单纯以政治考试的考分和背出。
2. 一年级清明节德育作业,家长需一段话,怎样写
参考
“又是一年芳草绿”,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了。我们中国人都会回老家扫墓、祭拜和踏青。
大家知不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呀?如果想的话就认认真真地听吧!关于清明节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重耳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重耳为了自身的安全逃出城外,重耳最后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一次重耳饿晕了,大臣里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忠臣,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后给重耳吃,重耳的病好了。后来重耳做了君主,想要介子推来任命封官,介子推不肯来逃进了绵山上。重耳为了让介子推做大官,放火烧山让介子推自己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并没有看见介子推出来,进山一看,介子推和他母亲抱着一棵树已死去,树上有个洞,里面的衣服上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后来重耳把绵山改为介山,每年四月五日定为清明节。听了这个传说,大家应该都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吧!
我们每年都去祭拜祖宗,今年也不例外。清晨,我们全家人开着车前往汉寿扫墓,到了汉寿,我们直奔太奶奶的坟墓前。路上爷爷说着太奶奶的生前故事,太爷爷死的早,太奶奶一个人辛辛苦苦养大了爷爷他们几兄妹……这时,大家的眼睛湿润了,我这个小小男子汉眼泪也快爬了出来。
来到坟墓前,爷爷点燃蜡烛和香。我们排着队伍准备磕头,当爸爸磕头时,心里好像一直想着以前太奶奶非常疼他的情景,嘴里还默默地说着一些祝福的话。轮到我磕头了,我心里描绘着太奶奶慈祥的面容,我双手合十,希望太奶奶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幸福,保佑我将来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
扫完墓,我们往回走,这时心里的沉重没有了,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欣赏着春天的景色,金灿灿的油菜花望不到头,到处都是黄;柔嫩细长的柳条随风飘动,像小女孩的头发在风中飘舞,我们摘下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春天真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个节日是对祖宗们的一种尊敬与怀念,现在也成为了亲人团聚的节日,希望能世代相传。
3. 小学德育作业怎么写,是什么意思
凉拌、1。做通宵 借作业 抄抄抄!
2。豁出去了 大不了不做
3。自求多福吧 、、、哎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跟你一样,现在在赶作业,交给你大家常用的方法:
1.每天不玩,认认真真得做作业;
2.找一个好的哥们拿来抄,意思一样,写法不同就可以了;
3.最烂的点子,骗老师;
4.再不行就挨一顿骂,挨一顿打,得过且过嘛;
5.乱写,如果老师认真,那就惨了,如果老师不认真,那你就得记住,下次不能这样了!
(本人观点最好选第1条,踏踏实实做人,安安心心做事,谁叫你不努力,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就不会这样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一年级德育作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