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描写战斗场面
描写一个战斗场面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坚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 【怎么描写打斗场面
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在于干净、利落,顺便交待角色的思维波动,眼前鲜血四溅,连刀锋砍到骨头的声音都可以拿来细描一番.这是小巧功夫,写得好自然让读者大呼过瘾,写得不好则味同嚼蜡,丝毫见不到烟火气,所追求的刺激性就无从谈起了. 第一人称单挑的描写,就我个人看来,要写出气势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个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要暴力要血腥,参加打斗的双方就至少要有一方是那种杀气四溢、狠如林冲的硬茬.这种单对单的打斗,也能反过来最好的衬托角色的性格特征; 第二个,用第一人称去描写激烈的打斗场面是武器的选择.现在比较常见的单挑,也有那么几种情况.分开来说:战阵之上的厮杀,以长枪、长刀见气势,再不然加上娴熟的马背弓箭术;街头相拼,以砍刀,尤以唐刀、倭刀、朴刀(估计现在不见了)为佳,讲究的就是刀刀见骨,血肉横飞.盖因“刀为百兵之王”,砍、劈,比挑、刺、撩更狠更辣;武侠类书中则以招式为美,剑为王者.只不过一方必定是剑走轻灵、正大混圆,另一方剑走偏锋,辛辣有余端正不足;还有比较常见的是魔幻类作品中的单挑,斗魔斗法.但明显这类厮杀的勇猛味缺点火侯.但是,不管是枪或刀,抑或其他更冷峻逼人的利刃,在打斗描写中,千万别学古龙.即便真要角色一刀制敌,一招致命,也要舍得笔墨写出来.比如说一刀斜劈,就要角色“臂上青筋凸起,眼中闪过冷光,斜劈而下”,对手也得“烈血喷溅,从肩到腹分为两片,直溅得对方满身血污”.这才叫狠.。
3. 怎么写战斗过程.举几个事例
如下: 自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即加强了对经济重心上海的挑衅。
1937年8月9日,日军侵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滋事,藉此集中多艘战舰,并以海军陆战队登陆,要求我撤退驻沪保安队,经我严词拒绝。其后,日军长谷清师团企图重演“七七事变”,于8月13日上午9时15分,集结驻沪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约万余人,向我保安队进攻,淞沪战事拉开揭幕。
鉴于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首次重要会战,双方集中了大量主力部队,中国军队方面集结兵力达七十个师,日军则有十多个师团,并得到重炮与战车部队的火力援助。在海空军方面,日军先后出动多个陆海军航空队支持地面部队作战,其总兵力约为中国军队的三倍,由此可见日军战斗力远较中国军队为强大。
双方部队自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下旬,激战达三个月以上,双方损失均极大。中国军队在达成迫使日军将主力自华北转移至上海方面,并达到消耗其战力目的之后,开始向内陆转移,淞沪会战遂告结束。
现将会战经过概况分述如下: 一、中国军队围攻时期 1937年8月13日上海战事爆发,中国军队第9集团军于次日完成围攻准备,15日晨攻击据守上海市区约1.5万日军,重点指向日海军陆战队主力所在的海军营房,但因日海空军实力远超中国军队,故我军损失惨重,多次攻击亦未能成功。由于中日战争逐渐扩大,日本准备派遣增援部队,决定彻底摧毁淞沪守军。
南京军事委员会鉴于战争扩大,遂在8月20日颁发战争指导及作战计划,以达成持久战的基本主旨,拟定攻守计划,并分为五个战区,其中淞沪地区属第三战区。在整体上,中国军队以一部集中华北,重叠配备设防,阻击华北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同时以最小限度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
最后,中国军队主力应迅速扫荡淞沪日海军根据地,成功阻止敌军登陆,并确保了山东、山西,力求争取时间以牵制消耗敌人。 8月20日晨,中国军队发起第四次攻击,经一昼夜战斗,攻抵汇山码头,因日军增援部队已到达,而且威胁淞沪守军,中国军队攻势乃告中止。
23日晨,日军一部于吴淞及其以东地区登陆;另一方面,淞沪中国军队也抽调部队予以迎击。但其后配有重炮与战车部队的日军不断增援,淞沪中国军队遂陷于苦战。
至9月11日,双方对峙于吴淞──江湾──洋泾一线。 二、吴淞镇浏河口间地区反登陆作战 8月23日晨,日军增援部队分别在吴淞、宝山、川沙口各附近登陆,夺取沿江各要点,其后日军部队陆续增加。
同时,中国军队则以长江南岸守备部队以及第9集团军专负对上海市区作战,吴淞镇以南归新编成的第15集团军负责,中国军队空军亦连日出动支持地面作战。但日军配备战车及重炮的支持,加以沿海作战,日军可藉海空军配合作战,致使我军伤亡惨重,激战至9月10日,战区重新调整部署,改取守势。
三、中国军队守势时期 中国军队调整部署后,张治中集团军与陈诚集团军分别在9月11日至14日退守浏河镇──罗店──蕴藻滨──江湾──洋泾之线。日军自14日对该线发动全面攻击,且集中火力于罗店附近。
21日再发动攻击,以重点指向中国军队左翼部队,迫使中国军队退守蕴藻滨之线。此后日军乘胜追击,向蕴藻滨进行突破作战。
至10月26日,双方已苦战二十余天,10月22日中国军队发动最后攻势,遭受挫折,日军并全面反击,突破中国军队阵地。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南移,至11月5日双方对峙于浏河镇──罗店西方──苏州河左岸至南站之线。
四、杭州湾北岸日军登陆 上海战事爆发后,我军英勇奋战,成功打乱日军初期的部署,日军增兵至15万人,仍未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乃于10月中旬决定增派一个军自杭州湾北岸登陆,以打击中国军队侧背。11月5日拂晓,日军在金山卫附近正面登陆,击破中国军队守备部队后,继以主力向松江进攻。
此时中国军队在上海市外围地区作战之大军侧背受严重威胁,鉴于迫诱日军主力转用于华东地区目的已达到,指挥部下令各作战部队向吴福线转进。 五、沪京(南京)地区持久作战 11月8日战区下达向吴福线转进命令,中国军队两个集团军在10日夜开始沿京沪线两侧地区撤退,但遭敌机日夜轰炸,一路陷于混乱。
在两个固守新泾河西岸集团军掩护下,战区主力顺利撤退,向吴福线转进。日军也向中国军队发动小规模攻击,并在白茆口、浒浦口间登陆,企图切断中国军队主力退路,但作战失败。
19日日军正面追击中国军队主力,迫使中国军队在吴福线决战。结果,在金山卫登陆之日军在19日陷嘉兴,即沿太湖南侧向吴兴进击。
**鉴于吴兴、广德地区战略价值十分重要,亲令第7军向吴兴挺进;并令川军六个师,向广德急进,以策应第7军作战。其后自20日激战至26日吴兴失陷。
第7军在第144、145两个师掩护下,向孝丰转进。此时日军又派两个师团进攻广德,川军五个师在长兴──广德间地区阻敌数日后,待锡、澄线守军向南京转进后,乃退至广德以西山地,淞沪会战至此结束。
4. 怎样写战争的作文
1937年8月28日,天黑沉沉的,太阳被层层的乌云遮住了。但在上海的火车南站还是热热闹闹的,准备乘火车出发的人们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一小队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正向火车站的入口处逼近。他们手里端着冲锋枪,腰间挂着子弹袋,用恶狼般的眼睛迅速地扫视着四周忙碌的人们。
突然,一名指挥官模样的人举起手中的冲锋枪对着喧闹的人群一阵扫射,检票口处的几个年轻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不知所措,转眼都倒在了血泊中。那些坐在站台前休息、玩耍的孩子们,有的胆小的,早被吓的大哭起来;还有一些胆子大的,都向四处逃散开了。整个火车站被恐惧笼罩着,空气中凝固着阵阵杀气。
伴随着“嗡嗡”的响声,几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的领结式战斗机正朝这里飞来,只见它们像几只凶恶的老鹰盘旋在火车站的上空,丢下了几颗炸弹,然后远走高飞了。一小时前还热热闹闹的火车南站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从火车南站的废墟中传来了一阵接一阵的稚嫩的哭声,只见一个小男孩儿正坐在溅满鲜血的地上无助地哭着。他衣衫褴褛,瘦弱的身体支撑着大大的头,显然又是一个营养不良的穷苦孩子。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最幸运的孩子。当敌机丢下炸弹时,年轻的父母把熟睡的孩子压在了自己的身子底下,用自己的生命为他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几分钟后,一块钢板不偏不正地落在了这对夫妇的身上……
孩子醒来时,他怎么也无法从周围面目全非的尸体中找到自己的父母了。孩子可能已经意识到了最爱他的人已经离他而去了,除了哭泣,他不知还能做些什么。
这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当然,可怜的孩子被一位好心的路人收留了,长大后的孩子向全世界人民呼吁:“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老人不再失去儿子,全世界的人民应该一致行动起来,在新的二十一世纪里为战争敲响丧钟,让世界成为真正的人类的家园。”
当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近时,我们会伸开双臂静静地等待。当战争的枪炮再次响起时,我们却要用心祈祷,在春风里世界上的人们都能沐浴和平和爱的阳光
5. 关于战争的作文怎么写
我非常喜欢和平鸽,因为我看到了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们把和平的希望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顿时亮了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
通过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情的和平鸽,把关心与思念带向全国各地,使对方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到处都开着象征着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好。
忽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和平的宁静。战争开始了,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威胁着一朵又一朵娇嫩的和平之花。鸟儿们被烟火熏着,被一颗颗无情的子弹打得遍体鳞伤。此时,小孩的哭声、人们的呼喊声与万灵的叫声交杂成一片。他们渴望和平呀!
可是,子弹与大炮是无情的,它们还是不停地夺去无辜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开战,让世界恢复和平吧!
”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
和平鸽飞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无法痊愈的伤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2.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6. 该怎么描写战斗场面才能生动形象
要把双方的内心想法写出来,自己想要怎样打击对方?自己掌握了对方哪些缺点,知道了对方的攻击招式等,还有加入描写战斗时周围环境有哪些物品,气候等变化。
战斗的两个人所持有的武器及能运用的招式也要写出来。对于攻击时一个回合的结束,要把两人根据对方的攻击模式的想法写出来。
暂停了战斗的时候,就要把人根据对方的攻势所想到的东西写出来。战斗时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设定,该设定就是“谁一用怎样的招式暂时压制了谁二”,这种写法必须清晰地描写出来,让读者们了解战斗的状况,而“谁二只要识穿了谁一的攻击破绽或该招式的缺点”就能翻身了,把这方面的东西写出来,基本上你的战斗场面就十分的生动了。
7. 描写战争的诗词表达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蒿 里 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إ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إ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