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至塞上的扩写怎么写
给你赏析,自己扩把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单车欲问边[1], 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4] , 都护在燕然[5]。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象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自然天成。“长河”,“落日”一联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注释
[1]问边:慰问边塞将士。
[2]属国:典属国的简称,代指使臣,这里是王维自指。居延:东汉有居延属国。据《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今属内蒙)。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4]萧关:在今甘肃固原东南。候骑(读ji计)骑马的巡逻兵。
[5]都护:都护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诗中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山名。后汉车骑将军窦宪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诗中指河西军得胜。
2. 使至塞上这首诗怎么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单车:轻车简装。
问边:视察边疆。
属国:附属中原王朝的西域小国。
居延:汉置县名,治所在今内蒙额济纳旗东南。居延县属凉州张掖郡,乃当时之属国。《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
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用以自比。
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道。
候骑: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都护:官名,边疆的最高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东汉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这里暗示唐代军事上的胜利,并不一定是实指。
【鉴赏】
王维虽被当作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但他创作生活的前期,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边塞诗人。那时,他还憧憬着到边疆上去建功立业。写了不少慷慨豪壮的诗。其中既有象《夷门歌》、《老将行》一类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作品,也有基于现实、自身经历的诗。但不论哪一类,都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诗歌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途中所作的,就借用声威远震的汉帝国的史事典故,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广大、国内强盛和抒写自己不辞长途跋涉、奉命远至边塞的自豪。
首联说将奉命出巡边地,此去征途遥遥。“单车”,有独当重任的意思在;次句暗用汉武帝时,匈奴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事,说将要去的地方之远,非实指;与“单车”相映,都表现自豪。有人注释这一句,以为它是倒装句而解作“经过居延属国”,这是不对的。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离王维要去的凉州尚远;何况诗系途中所作,仅提到在“萧关”遇候骑,更谈不上经过居延。诗的章法,也不当如此。着眼首句“欲”字,就知道这一联写的是出塞之前,“过”不过是说,欲往关注之地,相邻属国的范围远远超过居延罢了。颔联才写出塞。以“征蓬”为喻,直承“单车”而就远道,这句是主。“归雁”句是宾,“天际没归鸿”,虽是仰望所见,与上句相辅,亦借景叙事,有比兴之用。“出汉塞”、“入胡天”,字工句健,意象阔大。
“大漠”一联,千古名句。但对烟何以会是直的,却有聚讼。清人赵殿臣注曰:“边外多回风,其风迅直,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另有人引庾信《伤王司徒褒》诗“闲烽直起烟”及宋代陆佃《埤雅》中语,以为“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从解说上说,我们倾向于采用后一种。但这一联艺术上的成功,毕竟不能以是否合乎物理来衡量。这一点,《红楼梦》里初学做诗的小丫环香菱倒有比较肯切的体会,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这可以看作是对严羽“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著名诗论的通俗化解说。末联照应起头,仍是用事;说途中逢候骑报告:近来边庭战事,屡获大胜。唐帝国军威已远振域外,犹东汉之窦宪大破匈奴,勒铭于燕然山,所以“都护在燕然”,不是实指。否则,燕然位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远在萧关数千里之外,候骑如何能知?
此诗起、承两联失粘:“征蓬”句当仄起而用平。但象这一类平仄失粘的情况,在唐人律绝中,亦属常有,算不得什么问题,甚至被后来的论诗者视作律绝的一种变体。
3. 塞上要怎么造句呢
塞上造句
消除这种故障的方法主要通过开大节流阀的开度和加大节流孔径加以解决,节流阀的开度开大与节流孔径的增加都使留在脉冲管内的蒸汽迅速排放掉,从而降低了活塞内的压力,使其作用在活塞上向下运动的推力迅速减小,阀芯在集汽联箱内蒸汽介质向上的推力和主安全阀自身弹簧向上的拉力作用下迅速回座。
可是用试管做该实验时橡胶塞有可能因内部压强过大而砰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又进一步做了改进,将胶塞上按一个导管并在导管上装一个气球,起缓解压强的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时,应该在考虑方便简单的同时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小动物的呼吸速率测定装置图此时,当小动物呼吸时,会消耗玻璃管中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海绵泡沫塞上的小细孔进人右侧小室内,就会被海绵泡沫右侧小室内的氢氧化钠颗粒所吸收。
将泵投入油井套管中,靠泵自重下落,由减速装置调解下落速度,当泵落入液面以下预定深度后,由于井内压力升高推动活塞上行关闭阀门,在泵上下压差的作用下将泵和泵上液柱举升到井口。
用小试管代替烧瓶,水里滴入几滴红墨水,在试管塞上插入细玻璃管,管内插入铁丝,管内空气柱就变的更细,液面上升情况就更明显,用酒精灯加热小试管,一分钟内就可明显看到液面上升。
其原因一般是两次接触氯气和氯化氢的制气装置时,没观察到分液漏斗口的壁上有一小圆孔,而漏斗口的玻璃塞上有一楔形凹槽,也从未考虑过它们的作用和使用时的有关操作方法。
儿童常在免疫机能发育增强时期引起腺样体增生肥大,但过度肥大的腺样体会阻塞上呼吸道通气并压迫咽鼓管,引起临床上一系列症状及病理改变,最多见就是小儿鼾症及听力下降。
从中可看出陆游所经历的乃是一个由激昂到消沉的时代,其对恢复事业也由追求而幻灭,塞上长城的自许被投闲置散,无所事事的命运暗暗消磨了,只余下对诸葛亮的一腔企羡。
他对塞上生活极端的不愿与排斥,他对生命消逝速度之快,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似乎都产生在黄昏这个时段,与黄昏这一意象所发散的传统的生命感受是一致的。
这时,流向便成为首先要确定的参数,不同的流向,作用在阀塞上的力矩方向不同,如果选择气动薄膜弹簧执行器,弹簧力的选择会因为流向不同而变。
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
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
这是王维出使塞上慰问前方将士时所写的一首诗,全诗通篇都是描写他途中所经地点和所见景物,但他所写景物很富意境;
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肝内胆管软藤状阻塞性扩张,中部及壶腹部胆管癌表现为阻塞上端的胆管扩张,且示中度以上扩张。
由于死点间隙太小,活塞螺帽松动,以及掉入缸内金属物和活塞上的丝堵脱出等原因都会使活塞撞击缸盖,使其破裂。
光镜及电镜检查显示闭合器网塞上血管内皮细胞爬生完整,邻近组织未见炎症反应及异物巨细胞聚集,中膜未见坏死。
在夕阳如醉的西北黄昏,在高高的白杨树下拍摄几个吆喝着赶着羊群回家的牧童,分明又是一段苍凉古漠的塞上吟。
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梗塞上心脏功能,并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词人如此钟情于落日与黄昏景物的采撷,与他长年扈从皇帝巡游并曾两次觇索伦于塞上奔波的心态有关。
丁基胶塞上一般都设有穿刺孔,建议尽量使用小针头的输注器,并从穿刺孔穿入,可以适当减少落屑。
4.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内容
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1、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2、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3、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4、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