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古报告怎么写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埋葬尸体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这常见于多种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文字发明以前。
陶瓷碎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学——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2. 考古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但也不可忽视。”
三。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今天、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课题内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解说、大概需要的时间、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的步骤。
六。
2,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顾名思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新八景,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比较得出结论)等等。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课题的理论依据,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参加人员,不一定面面俱到,未雨绸缪、交流,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有哪些成就,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所谓“大军未动。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 所谓课题背景,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准备阶段。因此、明天、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组织安排和分工、经费的估算等等、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七、通过本次活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
二,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
课题研究的步骤。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因为管理不到位,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展示。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伦教木工机械。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只要实用就行,甚至于半途而废,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捉襟见肘、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课题的经费估算,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图表等,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既可以是社会背景、实地考察阶段。在课题研究中。一般来说,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什么是长征精神、问卷调查阶段,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内容、查阅资料阶段。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分析:
一个课题要开展,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
3,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对长征概况。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
五,粮草先行”、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采访阶段,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3. 考古小论文怎么写呢
考古小论文的格式:
论文名称:论文名称亦即研究课题名称。它必须能反映你的研究的主要情况,切忌名不符实或戴“大帽子”。在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表现出较好的文学性,简短明确而有吸引力。
摘要:论文必须要写摘要。摘要的作用是让阅读者先简要了解一下研究的主要情况,看看有无必要看全文。所以摘要写得不好,别人就不会看全文。好的摘要能简明清楚地表述你的研究的创新点和成果,一般字数在300字左右,它是整个研究的高度浓缩,需要有相当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能反映研究主要信息归类的几个词语,主要为文献分类编排提供信息。 课题由来:简要表述研究课题最初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是如何引发的,反映这一课题确立的一些背景情况。这一要素能自然地引出了你的后续部分,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创新研究的真实性。
正文部分:
一、研究目的:写明开展这一研究的具体目的意义。目的必须相当明确具体,二、三行字的表达就够了。有较多的小论文把研究目的写得很空、很模糊、很长,这是目的不明确的表现。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这部分要讲清研究用的是什么科学方法?用到了哪些器材,一些特殊的器材还要说明来处。研究过程的表述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要详细而有条理地进行阐述,要具体到别人照阐述重复做一遍也能得到研究结果。这一要素有很多小论文写得很短,甚至空缺,这样的小论文就不可能有说服力,连真实性都成问题。
三、研究结果:这部分表述的是研究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的整理情况,应该用图表结合文字说明来表达。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是对原始数据的整理结果,而不是原始数据的简单罗列。文字说明是对图表中数据进行简要而有重点的阐述或概括。
四、结论和分析: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研究成果即结论,二是对这个结论的简要推论。有较多的论文用研究结果代替结论和分析,这样的论文是不完整的,缺失了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五、收获与体会:这是青少年科学小论文参加创新成果竞赛特有的一个要素,同样不可或缺。这里主要表达通过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在提升个人科学素养和其它方面所取得的提高和感想,在这一部分,还不要忘了对完成这一课题研究及其论文撰写指导帮助的老师或其它人员的感谢。
六、参考文献:罗列所参考的书籍、杂志等文献的名称、出版年份、作者姓名以及重点参阅过网站的名称、网址等主要信息。一则表达对作者的尊重,二也反映了你的研究的起点。
以上十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
科学类论文用词造句要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尽量要用科学俗语,并且客观地表达,切忌感情化、情绪化用语。文章总的篇幅,一般控制在2千到3千字左右为合适。另外,多看看一些优秀的青少年科学小论文对提高撰写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4. 读《死去活来的考古》读后感怎么写
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
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5. 本人选修课考古,需写一篇关于考古的论文,3000字以上,望各位大大
试论利用考古学资料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相关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0-22 15:53:00 ] 作者:杨杰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兴盛时期。
在当时和其后的研究中,出现了使用材料杂芜、牵强附会和过分强调考古学资料的两种倾向。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研究关系密切,但不能简单地在二者之间画等号。
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层次性。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论文关键词:考古学;百越;民族史;研究 百越作为我国古代早期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民族群体,曾长久地活跃于祖国南方的大地上。他们是当地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与比之更早的当地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渊源关系。
关于百越民族的情况,在先秦时期就见诸文献记载。正史《史记》、《汉书》等也都有所叙述。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专著或章节也记述了越族的历史情况。这些记载是后人了解和研究越人历史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百越地处南部一隅,社会发展水平又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因而古代文献记载既简略又带有歧视性,百越的历史始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也甚为活跃,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文化》一、《百越源流史》•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论著。
《百越民族史》是建国后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分l3章,分别论述了百越的名称、分布、来源、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社会性质、民族关系以及百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附有《百越大事年表》,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翁独健先生为之作序。 《百越民族文化》是同一作者群体在《百越民族史》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写成的,两本书并无本质区别。
何光岳撰写的《越源流史》是于l989年底出版的,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写成。在20世纪80年代还多次召开关于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全国性会议,并出版有《百越民族史论集》、《百越民族史论丛》、《百越史论集》、《百越史研究》、《百越民族研究》等论文集。
《百越民族史》等一批论及百越史的专著尽管已经出版20多年了,但作为开山之作,我们在涉猎百越民族史时不能不读。因为其可谓集那一阶段百越史研究成果之大成,而在那次研究高潮之后,百越史研究并无大的突破。
究其原因,一是有一批“**”前就活跃于民族史学界、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经多年积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迎来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时期。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大量发表;二是改革开放后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空前,考古新发现随之层出不穷。
现在重新审视相关考古资料,不难发现为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成为综合研究支撑点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大多出自20世纪70—80年代。这就为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进行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诚然,我们在把握某一领域学术动态时,必须充分关注最新科研成果,但比起一些昙花一现的所谓学术著作来,那些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论述精辟、经得起推敲而带有经典性质的学术论著更值得我们去仔细玩味。 《百越民族史》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借助考古资料及成果,经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尽管其中有许多方面迄今尚无定论,但其仍不失为一家之言。如对百越非夏民族之一支的论述,对东瓯、闽越及西瓯、骆越相互关系及地望的考证都言之成理,颇为精审。
《百越源流史》依托历史文献记载,不拘一格地运用各方面材料,对历史上的百越民族及其各支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立论大胆而新颖。 《百越源流史》和《百越民族史》反映了百越史研究的两种倾向。
《百越源流史》一书使用的考古资料屈指可数,在其他材料的选用上也略显杂芜,有牵强附会之感。突出表现是将作者认为属于百越族系的各南方族群的源头绝大部分都追根到北方中原甚至是西北地区,对各族群迁移流向的研究也过于宽泛,解释随意,缺乏过硬的证据。
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依靠文献记载和其他更为间接的材料是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在文献不足征引的情况下,大量运用考古资料是《百越民族史》一大特色。
作者在论述族属的来源及分布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借助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应当说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结合进行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寻求突破的一条有效途径。
但《百越民族史》也存在过分倚重考古学资料的倾向,在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往往否定后者。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时代的局限性就会日益显露,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
那种以今天的结论和视角去恣意评判、指摘前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首先观其成果是否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其次是不苛求于前人,应尽量去吸收前人成果的合理成分,总结他们的得失,在其基础之上吸纳新的东西,力求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