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莓的笔顺怎么写
莓的笔顺:横、竖、竖、撇、横、竖折/竖弯、横折钩、点、横、点。
基本信息:
拼音:méi
部首:艹,四角码:44757,仓颉:towy
86五笔:atxu,98五笔:atxu,郑码:EMZY
统一码:8393,总笔画数:10
基本解释:
1、〔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有长柄,开白花,果实红色,味酸甜。
2、〔木莓〕落叶灌木,高近二米,果实红色,由多数小核果合成,可食。亦称“山莓”、“悬钩子”。
3、〔寒莓〕常绿蔓生小灌木,果实红色,到冬天才熟,可食。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莓莓[méi méi]
草盛貌。
2、苔莓[tái méi]
青苔;泛指野草。
3、刺莓[cì méi]
指某些有刺的野生莓子,果实小,可以食用。
4、莓红[méi hóng]
像草莓那样的鲜红颜色。
5、蚕莓[cán méi]
蛇莓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蛇莓》。
2.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①,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②。
【注释】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评析】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 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3. 壹路莓苔见履痕
小题1: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1分)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1分)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1分)
小题1: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1分)“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1分)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1分)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此处围绕“寻”字,逐渐展开,结合“寻”字分析。
4. 古诗小儿垂钓中的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出处】《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扩展资料
1、《小儿垂钓》创作背景
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2、《小儿垂钓》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