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尊敬人草书写法
[自尊敬人]历代名家名帖的草书写法。如图所示:
2. 如何写我的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作者:商誉丹(四年级) 今天,叔叔、阿姨又夸起我来:“这是谁写的大字呀?真好!刚学了几天大字,就写得这么好,这个才女是谁呀?”“那还用说,肯定是我呗!” 我长着白白的皮肤,身材不胖也不瘦,个子很高,每次都排在队伍最后。
我的瓜子脸上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红边眼镜,一笑就露出了两颗“鼠”牙。 我从小就想当一名大书法家,每次看到奶奶给居委会用大字写标语时,我可羡慕极了!总是把笔拿过来写,奶奶看到我这么喜欢,就给我报了一个书法班,在学书法的过程中,既有喜又有愁。
说到喜:我上了书法班后,就天天练大字,学了两周,老师表扬我进步很快。 说到愁:每次练大字,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腿站累了,胳膊也酸了,每天练得字也不少,可一到书法班上,老师说我退步了。
我心想:为了实现梦想,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字练好。 在这个书法的学堂里,不仅让我了解了丰富的知识,知道了从古到今有隶书、草书、楷书……写作的特点,还让我锻炼了意志。
写书法可真好啊! 我的自画像 作者:杨春白雪 (四年级六班 ) 我叫杨春白雪,我的个子较高,在班里排队、排座位我总在最后。我还比较胖,使我的体育成绩往下落。
我有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我的脸胖乎乎的,眼睛不算小,鼻子上架着一副红色镜框的眼镜,我的嘴和我的身材最不匹配,小小的嘴,胖胖的身子,别人肯定想不到,我小小的嘴,怎么能吃下这么多东西。
我最大的缺点就是爱哭,一天哭上几次不成问题,妈妈说我一哭就象唱歌,所以,我有个不雅的名字叫“爱哭大王”。 虽然我爱哭,但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硬笔书法,这是因为硬笔书法可以使我的字写得漂亮,也因此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硬笔书法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比如,我们上写字课时,要写钢笔字,我就可以用上老师交我们写每个字的要点,硬笔书法也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快乐,下课后老师总和我们一起说说笑笑。 其实学硬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课后,老师就严肃起来,写不好的字,要成篇成篇的练,在加之班里学生多,同学们一说起话来,我们都写不好。
不光上课练,在家里也要练,我从去年开始学,到现在自己不知道练了多少篇,写了多少字了。我已经考完二级,全都是一笔一画练出来的。
这就是我的自画像,一个我行我素的女孩儿。 我的“自画像” 福建省南安市 码头中心小学五年二班 苏飒 我叫苏飒,今年读五年级。
长像一般,一米五五的个子,瓜子脸,眼睛大大的,最能给别人留下印象的就是我嘴巴左下方的一颗黑痣了。我喜欢争强好胜,不甘服输。
也是因为这样,我每每在输给别人时,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有时候我努力也得不到回报,但我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当众批评我的作文哪里不好,哪里不对,并叫我得向某某某同学学习时。我气得上气不接下气。
“老师,你也太瞧不起人了。好,我就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于是我回家就拼命地看作文选,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积累里面的优美词句,并学习运用一些修辞的句子……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作文水平骤升,跌破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镜。
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我拿了个二等奖。(以前我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对了,我这个人特别喜欢别人的表扬,用妈妈的话说“给点阳光就灿烂”。
别人的鼓励常常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想要表现一番给他们看看。 这就是我了,我的“自画像”简单地画完了,相信大家对我也有了不少的了解。
人生自画像 生于激变时代,饱尝家破人亡之味,长于人妖颠倒岁月,阅尽世道虚伪百态。童年求生于弱肉强食环境,少年伦落于淳朴愚昧之乡,青年戏潮于浩劫洪流,壮年徘徊在碌碌自怡之中。
于是自信不尊三教,自负不避九流,自强不拘小节成了性格主旋律。 性格具有南方人的圆滑精明,更多的是北方人的坦直粗犷。
长处是能发现别人的优点,短处是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 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戒备心理,往往与洒脱的性格产生情感的冲突,引发理念的矛盾。
在辨别世故小丑、道德小贩舞秽蹈庸之时,也把善朴而平庸,侠义而偏激,精敏而浮夸,聪明而自负,正直而守旧,能干而胆小的人,纳入了不可深交的行列,甚至于贬低这类人的处世取舍。这种追求唯美的挑剔心态,失去了不少思想上的知己、事业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
自己并不完美,却强求世人的完美,实际上是刻意放大自己,过份去缩小别人的自大狂病态。直至进入而立之年,始有觉悟,但要彻底修正并不容易,可以默化,极难根除。
一生很少受骗,或许是一种幸运,而为此失去和拒绝世人的挚爱,却是一种不幸。 人生路上并无惊人的发现,偏偏去冥想与追求超凡的建树。
从谮意识里挤出一星自信,去安慰现实生活中的碰壁,面对思想的伤感则借助精神自欺,逃避必须正视的抉择。为了得到社会承认,竭力寻找自己价值的位置,担心遭到人们的否定,在人生的轨道上左躲右闪掩饰原本磊落的动机。
一面痛恨人性的虚伪,剖析别人的丑陋,一边却姑息自己的卑劣,唯恐包装得不够彻底。 缺乏温情的生活注重侠义,世态炎凉的感受厌恶势利。
身上人性和野性在不同环境与历史背景下都有过流。
3. 书法怎么写找字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
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4. 书法落款怎么写
第一个问题 当然能
第二个问题 主要看你的布局,一般在作品的左边中间稍靠下一些
还有,你想简洁一些也可以。但要注意落款要与作品协调 (总不能作品字一堆,落款只有几个字或是横幅上写一堆吧)
印章一个就够(我也只用一个)。
说明一下一些书法作品有好多印章是因为每一个收藏者都盖一个,所以就多了。其实原作品上应该只有一到两个
顺便提一下,下印章时应注意:印章在作品最后一行字上边,应与落款在同一直线上,在落款下边
5. 怎么写书法 急啊
书法作品的神韵和情调主要通过笔法和结构、章法来表现,笔法和结构是书法创作的主要技法。
一、笔法和结构的关系 笔法是用笔的方法,也称用笔或运笔,是指笔在纸上如何运行,写出点画的方法。 结构也称间架或结体,即点画的搭配构成。
笔法和结构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先学笔法还是先学结构呢?古人都认为书法中首先是笔法,如传王羲之撰《笔势论》说:“夫书不平直,不用调端,先须用笔”。唐张怀瓘的《用笔十法》中说:“夫书第一用笔”。
元赵孟頫说:“学书以用笔为先”。 近代启功先生则主张书法以结构为先,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犹如建筑,是方形是圆形,是楼台宫殿,还是庙宇教堂,先要搭好结构,有了屋架,基本轮廓就出来了,加上装饰就成为各式建筑。书法飞结构如同建筑的骨架,笔法如同建筑中的装饰。
这两者似乎是结构更重要。但是实际上结构和笔法也很难分开,缺一就不成其书法。
字体结构制约着笔法,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都不尽相同,用笔各有特点。同时,笔法又使结构具有各种姿态,美化了结构的各种形态。
从顺序来说,先讲结构有它的重要意义,如果结构失调,笔法很难补救;当然,不讲究笔法,也就失去书法艺术的“肌肤之丽”。所以既要重视结构,也要非常注意笔法。
二、“永”字八法 古人重视笔法,故历来谈笔法甚多,如“永”字八法、张怀瓘《用笔十法》、李阳冰《翰林秘论》24种口诀等。由于古语难懂,往往神秘化。
现略作“永”字八法介绍。 所谓“永”字八法,据说来自隶体。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唐人韩方明说八法是于隶字之始,传于催子玉,历钟繇、王羲之、以至于永禅师,此为古今学书的机括”。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秦狱吏程邈,善大篆。
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这里已经很明确的告知我们,唐以前就把我们现在称为“隶书”的书体名称定格了,只不过现在的隶书范围包含了“八分”。
“八分”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关于这种书体的形成年代,蔡邕《劝学篇》说:“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六朝书家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等说法。
这里的文献明确的是“楷法”,并非“楷书”。蔡邕以善八分书著名,钟繇在对各种带随意性的八分书作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用蔡邕的八分对它们进行整理,去其隶书笔态,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书体,并加以推广。
后人在此基础上,近一步建立了有关这种书体的规矩法度,最终形成了“楷书”这一书体。 古人认为“永”字的八种笔画的写法,是最基本的笔法,是一切汉字中点画的基本笔法,似乎只要掌握了这八种笔法就掌握了所有汉字的笔画的写法。
其实不然,就以“点”来说,就有许许多多的写法。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之”、“淳”、“信”、“交”、“字”、“充”等字的点,因结构不同,写法也各异;其次,永字无戈法。
所以,虽然“永”字八法的写法是基本笔法,但是也不能概括一切字的笔画的写法。故不能迷信古人称八法为“墨道之最”。
“永”字八种笔画的笔法简介: 1.点为侧 何为侧?“侧”显然是一种笔势,并非用侧峰。侧即斜下笔,笔势如鸟翻身飞下,又像高峰坠石,区别于篆书的圆点和隶书的方平笔点。
笔尖侧向左,笔肚子向右,用笔锋收笔,形成一种左顾右盼之势。 其实并不是一切字的点都如此。
侧因在各个字爱好所处位置不同,形态各异;并有圆笔、方笔之分,圆笔不露笔锋,外形圆润;方笔铺毫而进,露锋,转折时棱角鲜明。 2.横为勒 勒,古人解释为“悬崖勒马”或“勒缓纵以藏机”等等。
勒是古人概括了横画的笔法和笔势的一种说法。横画的运笔过程中有种涩劲,不能像平铺一直线,因此要求笔锋逆入平出,即抡笔逆上,转笔后蹲锋平出运行,到收尾时,驻笔后向上转锋后顿笔,挫笔回锋而收笔。
方笔则顺毫蹲锋,平出往前运行,到收笔时驻笔转锋后成顿笔,挫笔回锋收笔。在行笔过程中要时时勒住笔,古人形容为如“千里阵云”。
在古人的作品中,也不是一切横画都是逆入平出的,如欧字的横画往往是笔锋顺入下按后平出,收笔回峰也不明显。所以我们书写时应根据字的结构和风格而变化。
3.竖为弩 古人解释为“如弩之发怒”,“弩弯环而势曲”等等。竖画如弩,其形和势都颇相似。
起笔时笔锋逆上停顿后用劲往下运行,到收笔停顿回峰收笔。在笔锋自上而下运行时,笔杆因用力自然微倾向前而成涩笔。
入笔、收笔都是上逆下逆如弩的两端成逆势。然而这只是指中心竖直笔,特别是带钩的竖直笔而言。
不带钩的中心竖画有“悬针”、“垂露”两种笔法。所谓“悬针”如同悬吊着的针头,所谓“垂露”即似成椭圆形下垂的露珠,运笔时圆笔藏头护尾,护尾称垂露法,不护尾称悬针法,是写竖笔时回峰收笔所造成的两种笔势。
方笔有方齐的也有成锐角的。 4.钩为趯 (tì) 俗称钩。
古人不称钩而称挑或趯、剔,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是竖笔收笔回峰时即要为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