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妥帖的帖怎么写
帖字的写法: 基本释义:[ tiē ]1.妥适:妥~。
安~。2.顺从,驯服:服~。
俯首~耳。3.姓。
[ tiě ]1.便条:字~儿。2.邀请客人的纸片:~子。
请~。3.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
换~。4.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中药。
[ tiè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字~。
画~。详细释义:帖 [tiè]〈名〉(形声。
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写在帛上的书签帖,帛书署也。
——《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
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名册,名簿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杜甫《新安吏》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如:碑帖;字帖;画帖对联;联语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又如:春帖(春联)另见 tiē;tiě帖 [tiē]〈形〉帖服。
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安定事不妥帖。
——王逸《楚辞序》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安静帖,静也。
——《广雅》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动〉粘。同“贴”对镜帖花黄。
——《乐府诗集·木兰诗》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
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紧挨着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砌垒帖石防溃岸。
——唐· 杜甫《早起》添补,增添 。如:帖例(帖附前例)典押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
——《新唐书·李峤传》另见 tiě;tiè帖 [tiě]〈名〉官府文书,公文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证券;单据;凭证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
——《宋史》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如:招帖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
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箭靶箭头破帖浑无敌。
——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标签以纸帖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韵为一帖。〈量〉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如:一帖药另见 tiē;tiè组词:妥帖 字帖 请帖 熨帖 帖子 伏帖 黑帖 禀帖 宁帖 法帖 换帖 临帖。
2. 什么是帖经和帖括
帖经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之一,开始于唐朝。
唐朝的明经、进士等科, 考试时都要帖经。帖经的方法是,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字。 如在明经科的考试中,每经十帖,考生能回答出五条 以上者为及格。
这种考试方法,要求应试者熟读熟记经文,即使是注释之文也必须 熟读熟记,那些不能熟记经文、不辨章句者,根本无法应付这种形式下的考试。由 于参加考试的人很多,主考官为了更容易地分别考生的优劣,一味追求考试文句的 难度,常常是不顾经文的意义,必定在年头日尾、孤经绝句、断截疑似的地方帖题。
于是,参加考试的考生,为了便捷地应付考试,广泛搜索那些偏僻隐晦的经文,编 成数十篇歌谣,以方便背诵记忆。这类的作品就称之为帖括。
帖括之类东西的盛行, 使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不再用心研习经史,只要将帖括上的文章烂熟于胸,就 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 所以后来因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等必须依经而作,也 将八股文等泛称为帖括。
至明朝末年,当时社会上便兴起了一个专门研究科举应试 之文的学派,后人称之为“帖括派”。
3. 八股文的写法
“八股文”之难,如归纳为简单的几句,即“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数语。
这几句怎么解释呢?就是文章意思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按题目模拟古人语气写。说事情好像对策,即回答问题,说道理又像写论文。
引证资料要像写赋那样掌握渊博的典故,对仗平仄,又要像写律诗那样严格。在此我虽然把主要难点较通俗地解说了一遍,但一般今天读者对此历史事物已时差过远,变化太大,恐怕对“八股文”之难作,看了这些解释,仍然不得要领,无法理解,我在后面再分别作些补充说明。
一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即要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二是要经过由破题到完篇的长时期写作练习,有复杂的写作步骤,按步骤练习,等到会写整篇的“八股文”后,再写各种题目、经过成百篇的写作练习,再在老师及名家不断修改下,才能学会比较熟练地写出符合各种要求的八股文。 三是在一定字数、一定结构,一定句法、句数、中间四组严格对仗的、及其他种种限制之下,写出模拟古人语气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万篇现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这才有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希望,具备了这样的水平,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就更难了。
八股文示例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文释义: (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
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
(四)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
“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
(五)为提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六)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
惟两小比,或有用于中比之下,或有用于后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令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
(七)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实写耳。 (八)此为过接,于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
(九)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余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
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 (十)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句法。起讲中间亦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以成文,此定体也。
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其余体格,不及详论。
作为例证,先选用了这篇韩菼的制义文。这。
4. 帖这个字怎么读
“帖”有三种读音,分别为[tiē]、[tiě]、[tiè]。
帖 [tiè]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
画帖。 帖 [tiē]妥适:妥帖。
安帖。顺从,驯服:服帖。
俯首帖耳。姓。
帖服 [tiē fú] 服贴;顺从。 帖 [tiě]便条:字帖儿。
邀请客人的纸片:帖子。请帖。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帖。换帖。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帖中药。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6、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
——《宋史》 7、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8、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如:招帖 9、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
——《通俗文》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
以帖经试士) 帖子 [tiě zi] ∶请柬。喜帖 [xǐ tiě]∶邀请客人时送去的通知。
5. 八股文的写法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编辑本段起源演变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 八股文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
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滥觞(làn shāng)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
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
(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编辑本段产生的基础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 八股文芽、产生、发展形成的。 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