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乌塔》读后感怎么写
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颇深。从乌塔身上,我收获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识。
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百般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做,而文中的乌塔却大不一样。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儿乌塔,自己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
课文中讲到乌塔为计划这次旅游,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来准备,每到一地就要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还要给家里寄张明信片或打个电话报平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可我们呢?有的同学不仅自己不敢出远门,甚至连上学、放学都不愿自己走,更别说像乌塔那样游历欧洲了。乌塔之所以能自立、自强,是因为她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周末时又是否遵守了呢?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 课文中还提到乌塔的旅费全部都是自己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可我们却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钱,而且都是一天花光,也没有攒钱,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 乌塔曾经说过“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们写完作业后,能看一会儿电视,读一会儿课外书,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同学都是把笔一挥,直接就出去玩了。而从来不会想到去亲身体验一番。光从一些课外读物和电视节目中了解世界,是比不过亲身体验完美的,而且亲身经历总比听说到的记忆要深刻,所以,只有亲自体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
2. 兹拉塔日记 作者简介
(波黑)兹拉塔·菲利波维奇
兹拉塔·菲利波维奇(波斯尼亚)
兹拉塔·菲利波维奇在1991年,在她11岁生日前不久,就开始记她的萨拉热窝日记。她记录下了她热切参与的十几岁人的活动,包括上学、上钢琴课、滑冰、聚会及收看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后来,动乱和可怕的战争打碎了她的世界。尽管经历了很多悲剧和苦难,但兹拉塔仍然在记简明的日记,仔细地记述战争带来的幽闭恐怖、无聊、无奈、气愤、失望和恐惧。用一种超过她年龄的准确性和眼光,兹拉塔写道:“政治局势是愚蠢在上演之中”。兹拉塔日记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更清楚地展示了萨拉热窝。自从战争结束以来,兹拉塔的日记获得出版,受到评论界的赞扬,首先是儿童基金会出版,然后在法国发行,同时在美国的连载权已给了《新闻周刊》。
在亲身体验过战争以后,兹拉塔现在用她的业余时间为和平工作,帮助不同种族进行沟通。她参与了儿童基金会有关武装冲突对儿童影响的报告的首次颁发工作,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以容忍为主题的儿童和年轻人文学奖国际评判团的成员。兹拉塔目前在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学习人文科学。
3. biang怎么写
[一]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二]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
[三]
老鸦一点飞上天,门口黄河两道弯。中间八字大张口,口出一言往里走,你在东边纽一纽,我在西边纽一纽。左长长,右长长,中间霸着马大王。月旁心底留个钩,担挂麻糖走咸阳,坐个车车逛西安。
[四]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五]
一点飞上天, 河水流两边,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里走,左扭扭,右扭扭, 你家长,我家长, 当中夹个马大王, 心衬底,月照光, 留个勾搭挂麻糖, 坐上车车逛咸阳。
4. 叙述文怎么写
写好一篇作文的要诀 (一)主题: 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给予他人一定的启示性,说出一定的人生道理。
(二)内容: 1.必须是独特性的,不可以“人云亦云”,更不可以抄袭“模范作文”。 2.必须有具体实例的描写。
(三)文采: 1.有匠心独具的比喻。 2.创造不落俗套的形容词。
3.尽量多用成语。 题 目: 可以自由选择你所认识的任何人而进行撰写,包括亲戚、家人、朋友、邻居、同学、教师、长辈、异性朋友,等等。
内容必须包括以下项目: 其一:外貌的观察 人物素描的要诀在于抓住特征。 作者可以对所要描写的对象进行“静态的观察”,之后,抓住他形体或者是脸庞上的特征,用以下的手法进行描写: 1.写实手法 例一:他眸子狭长,脸上所架的那副方框眼镜使他看起来极具书卷气。
例二:她有一张菱形的嘴,微笑时,有一种令人倾倒的风采。 2.比喻手法 例一:他很高,像一株耸天而立的椰子树。
例二:他的肚子很圆,像一个。
5. 兹拉塔日记 作者简介
(波黑)兹拉塔·菲利波维奇兹拉塔·菲利波维奇(波斯尼亚) 兹拉塔·菲利波维奇在1991年,在她11岁生日前不久,就开始记她的萨拉热窝日记。
她记录下了她热切参与的十几岁人的活动,包括上学、上钢琴课、滑冰、聚会及收看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后来,动乱和可怕的战争打碎了她的世界。
尽管经历了很多悲剧和苦难,但兹拉塔仍然在记简明的日记,仔细地记述战争带来的幽闭恐怖、无聊、无奈、气愤、失望和恐惧。用一种超过她年龄的准确性和眼光,兹拉塔写道:“政治局势是愚蠢在上演之中”。
兹拉塔日记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更清楚地展示了萨拉热窝。自从战争结束以来,兹拉塔的日记获得出版,受到评论界的赞扬,首先是儿童基金会出版,然后在法国发行,同时在美国的连载权已给了《新闻周刊》。
在亲身体验过战争以后,兹拉塔现在用她的业余时间为和平工作,帮助不同种族进行沟通。她参与了儿童基金会有关武装冲突对儿童影响的报告的首次颁发工作,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以容忍为主题的儿童和年轻人文学奖国际评判团的成员。
兹拉塔目前在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学习人文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