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紧密联系群众
紧密联系群众不能只同少部分群众接触,要讲究联系群众的广度、深度和密度。
广泛联系群众才能紧密联系群众。要广泛联系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收入、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众,这样才有利于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对某一问题较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群众的觉悟有高有低,群众的意见有对有错,群众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因而如果联系群众不广泛,形成的意见往往就会片面,更谈不上紧密联系,形成的决策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形成的意见建议就会缺乏对工作的指导性。
深入联系群众才能紧密联系群众。在广泛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地联系群众,就是要深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深入研究当地群众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学习群众的首创精神。比如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我们通过深入群众,了解到有些村山多,人均都有几万亩;一些村山少,人均只有几十亩;一些平原地区的村,人均一亩山都不到。如果山少的村也进行分山到户,则不易集约经营,规模化生产,弊大于利,既使山多的村,也要视具体情况和耕作习惯而定。通过集中群众的意见,我们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林改措施,适合分山到户的村,产权明晰到户;群众管护好,不适宜分山的村则采取分利不分山,分股不分林的做法。还有一些村,虽然山多,但产权已明晰到集体且管护较好,已经采取折股联营,按股分红的做法,我们认为本质上也没有违背林改的政策,同意允许其经营模式续存下去。就像当年江苏华西村没有分田到户一样,同样符合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些决策和做法,如果不深入群众,就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做到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结合当地实际。
持久联系群众才能紧密联系群众。要做到紧密联系群众,不能满足于一时、一处、一地的联系群众,要在群众工作中动态地、长期的进行亲密接触。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群众的认识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为要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将群众一定时期产生的各种意见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进行总结,并将总结转化成工作方法,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在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的正确与否。通过总结、实践、总结,如此无限循环下去,才能使我们做到更紧密的联系群众。
归根结底,执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执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广泛、深入、持久地联系群众,这样执行群众路线,才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才会找到正确的领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