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祜族拼音怎么写
你好: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拉祜语的特点是声韵母较少(只有20个),没有复辅音和辅音韵尾,声调较丰富(共7个)。拉祜语里有关动物的词汇多也僳僳语、彝语相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拉祜、僳僳、彝等族人民在历史上的紧密关系。群众一般都懂汉语和傣语。
拉祜族原无文字,靠刻木记事。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出于传教的需要创造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拉祜文,但未能广泛传播,仅在部分地区及宗教上层中使用。1957年,在原有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确定以澜沧县糯福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东回族语音为标准语音,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新拉祜文共有26个字母,有29个声母,19个韵母和7个声调。现已用拉祜文出版了教科书及多种读物。
2. 拉祜族文字是那个国家的人帮助撰写的
拉祜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故不少词汇与哈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
绿春县的拉祜族普遍能讲哈尼话,金平县的拉祜族不少人还能操傣话。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拉祜族从来没有文字,至今刻木、结绳记事的情况仍然存在。
1957年,国家为拉祜族创造了一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红河州内至今未曾试行。因此,许多有关创世、迁徙的故事传说、有关人们与大自然斗争的英雄业绩以及谚语、歌谣等,全靠口碑相传。
1985年,拉枯族识字的人很少,成年人中95%以上的是文盲,适龄儿童人学率也不高。金平县拉祜族924个7~12岁的适龄儿童,实际人学的只有125人,入学率只有13.5%。
全县门名拉祜族教师,中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初师文化程度的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2人。金平县拉祜族地区的6所学校,总建筑面积只有770多平方米,而且有5所是危房。
3. 五十六个民族作文怎么写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
——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
——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
4. 民风民俗怎么写
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花山节(五月初五),主食大米,也有玉米。
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但有地区性特点。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妻姊妹婚”等习俗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七月间稻谷成熟时);br>。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穿黑色宽脚裤子、清明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
妇女有嚼槟榔(也称吃蒌)的习俗。<、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自由对歌,恋爱成婚,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
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多用机织布。
黔东南、湘西。喜饮酒和食酸辣。
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海南等省、区。苗族使用苗语、斗牛、“游方”等活动。
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项圈等饰物。
过去有凿齿(即打掉一两颗牙,为每年最盛大节日。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
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实行人畜分居。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都用酒招待宾客,吹笙奏笛,对歌谈心。
湘西,贵州松桃、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br>,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即请人在胸,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
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喜吃腌制的酸食,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即湘西(东部)方言;br>、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有七大方言、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土豆、荞子,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再装上金牙)、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八寸长,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近三;br>,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长裤,束小围腰。
黄教实行活佛转世制度,前一辈活佛死后由本系统集议,通过占卜查访选定一名幼童,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财产由男子继承,苗族还有龙船节。
结婚送聘礼时,榔槟是必需赠送的礼物、背,多取自佛经。<,下摆宽;<。
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云南、四川、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节日或亲友来访,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名字有男女之分,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
至清代末期、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糕。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一、吃新节(农历六。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
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少数分布在广东,分上下两层;br>,即为活佛转世。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湖南、贵州、二岁时,挽髻于头顶、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
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好吃鱼虾等水产。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广西、湖北、“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才恢复。
5. 难忘的葫芦节,作文怎么写的
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是澜沧县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届时,各村寨都要举行歌舞狂欢,男子吹奏葫芦笙领舞、男女共跳“嘎克”舞;女子敲打象脚鼓跳摆舞;男女青年进行民歌对唱;举行体育与游戏表演,如荡秋千、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赛。老人们相约在火塘边,边饮酒边颂唱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在歌舞场地中央放置一对葫芦,象征拉祜族的祖先,让每个人都对它表示恭敬,随时把祖先的恩情记在心里。
葫芦节
简介 含义 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每年这天拉祜族人民,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 活动 后生、老人们吹着芦笙,姑娘们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尽情的表现着在四季之中,人们从最开始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最后丰收的喜悦,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和雨水,感谢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的美好年景。入夜,燃起篝火,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低沉的木鼓,老人们把自己一生的遭遇,从母亲辛苦的生育,艰难的成长历程,直至成亲,离开父母,养育自己的子女,到青春不再,满目沧桑,一个个哀怨,凄美的故事随着老人的歌声,在月色中缓缓道出,在这如水的月色之下聆听着这嘶哑的声音,火光跳跃,木鼓声声,仿佛生命之河正在身边慢慢流走,而那一去不回青春年华,也好像又开始在这月色下流淌,环绕。 就这样,在以后的三天三夜中,拉祜族人民不停的跳着,唱着。渴了,停下来喝口米酒,饿了,吃一口粑粑,再接着跳,接着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别的人再继续,用他们或优扬,或嘶哑的声音歌唱着生命的欢乐与哀愁,用他们或年轻,或衰老的身体表达着对“葫芦”这种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灵的。 传说
葫芦节上的表演
据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说典噜典》中的传说描述,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农历十月十五那天用葫芦培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认为他们是葫芦的后代,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对葫芦的信仰体现了山区拉祜族长期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和生存奋斗历程。葫芦节民族特色浓郁,活动丰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欢的喜庆场合,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澜沧县政府每年都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科技及商业物资交流活动,使传统的民族节日和发展经济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葫芦节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1] 由来
欢度葫芦节
6. 少数民族的风俗,简单写一写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广西壮族人平时在家里吃饭时,晚辈要夹好菜给长辈吃。
让好的櫈子给长辈坐,路上遇见老人便尊敬地称呼「大伯」、「阿婆」等,不能提及姓名或用「喂」来代替。 蒙古族:蒙古族牧民的家常饭是手抓肉。
手抓肉是按骨节拆开的带骨羊肉,煮熟后用蒙古刀剔著吃。羊大腿肉鲜嫩好嚼,敬奉老人,青年及孩子,妇女则吃羊肋、小腿和羊脯。
藏族:不论是对待自己家里老人,还是对待素不相识的老人,都要有礼貌。老人一般都被安排在光线充足、温暖舒适的花海羔剿薏济割汐公搂房间住;家中添置衣服,要先考虑老人。
老人因事外出,家里要派人一道前往,老人骑马,陪同的人牵马步行。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民族风尚,见了老人要起立、让座、施礼问候。
进门要让老人先进,吃饭请老人坐在首席,还规定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吸烟、喝酒、口吐粗鲁的语言。 苗族:苗族人对老人十分尊重,每当吃饭及盛大民族节日入席时,年轻人要让老人坐上席,老人吃菜后,年轻人才能举筷夹菜。
当老人碗里的饭快吃光时,年轻人要起来主动添饭,老人饭毕,还要递毛巾给老人揩嘴擦手。 锡伯族:锡伯族人见了老人和长辈要「打千」,就是把左脚向前迈半步,双腿下屈,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傣族:傣族人尊老敬老成风。分了家的兄弟都乐於赡养老人,老人要跟哪个儿女生活,全由老人决定。
无儿无女的老人,可以投靠祖辈上有瓜葛关系的亲友,被投靠的晚辈把老人视若亲生父母,有的甚至以父母相称,养老送终。 拉祜族:拉祜族家族里,老人一般都住在阳光充足、温暖舒适的房间。
冬天早上,家人起床后要给老人准备好烤菜。每逢喜庆佳节,好茶好酒先敬老人。
晚辈给长辈敬茶、酒,要双手举过头,以示敬重。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 ”;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7. 哈尼族 这三个字用英语怎么写
中国民族的表达式
Han (汉族 : Hàn Zú)
Zhuang (壮族 : Zhuàng Zú)
Manchu (满族 : Mǎn Zú)
Hui (回族 : Huí Zú)
Miao (苗族 : Miáo Zú) (Hmong)
Uyghur (维吾尔族 : Wéiwúěr Zú)
Yi (彝族 : Yí Zú)
Tujia (土家族 : Tǔjiā Zú)
Mongol (蒙古族 : Měnggǔ Zú)
Tibetan (藏族 : Zàng Zú)
Buyei (布依族 : Bùyī Zú)
Dong (侗族 : Dòng Zú)
Yao (瑶族 : Yáo Zú)
Korean (朝鲜族 : Cháoxiǎn Zú)
Bai (白族 : Bái Zú)
Hani (哈尼族 : Hāní Zú)
Li (黎族 : Lí Zú)
Kazak (哈萨克族 : Hāsàkè Zú)
Dai (傣族 : Dǎi Zú, also called Dai Lue, one of the Tai ethnic groups)
She (畲族 : Shē Zú)
Lisu (僳僳族 : Lìsù Zú)
Gelao (仡佬族 : Gēlǎo Zú)
Lahu (拉祜族 : Lāhù Zú)
Dongxiang (东乡族 : Dōngxiāng Zú)
Va (佤族 : Wǎ Zú) (Va)
Sui (水族 : Shuǐ Zú)
Naxi (纳西族 : Nàxī Zú) (includes the Mosuo (摩梭 : Mósuō))
Qiang (羌族 : Qiāng Zú)
Tu (土族 : Tǔ Zú)
Xibe (锡伯族 : Xíbó Zú)
Mulao (仫佬族 : Mùlǎo Zú)
Kirgiz (柯尔克孜族 : Kēěrkèzī Zú)
Daur (达斡尔族 : Dáwòěr Zú)
Jingpo (景颇族 : Jǐngpō Zú)
Salar (撒拉族 : Sǎlá Zú)
Blang (布朗族 : Bùlǎng Zú)
Maonan (毛南族 : Màonán Zú)
Tajik (塔吉克族 : Tǎjíkè Zú)
Pumi (普米族 : Pǔmǐ Zú)
Achang (阿昌族 : ?chāng Zú)
Nu (怒族 : Nù Zú)
Ewenki (鄂温克族 : ?wēnkè Zú)
Gin (京族 : Jīng Zú), meaning Vietnamese or Kinh people.
Jino (基诺族 : Jīnuò Zú)
De'ang (德昂族 : Déáng Zú)
Uzbek (乌孜别克族 : Wūzībiékè Zú)
Russians (俄罗斯族 : ?luōsī Zú)
Yugur (裕固族 : Yùgù Zú)
Bonan (保安族 : Bǎoān Zú)
Monba (门巴族 : Ménbā Zú)
Oroqen (鄂伦春族 : ?lúnchūn Zú)
Derung (独龙族 : Dúlóng Zú)
Tatar (塔塔尔族 : Tǎtǎěr Zú)
Hezhen (赫哲族 : Hèzhé Zú) Lhoba (珞巴族 : Luòbā Zú)
8. 写民族名称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自己挑12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