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军怎么过乌蒙
乌蒙山区位于贵州西北和云南东北地区,这里群山起伏,谷深山陡,道路崎岖,人烟稀少。
1936年2月底,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时,正值阴雨季节,寒风瑟瑟,道路泥泞,更增加了行军的困难。 此时,以顾祝同为总指挥的“追剿”部队纷纷涌来,以10个师的兵力尾追和侧击。
3月4日,红军西行至妈姑地域,原定向南进入南北盘江地区,但由于敌人重兵围堵,贺龙等红二、六军团领导果断决定,部队向奎香、彝良速进。红军的这一行动,造成了敌人的错觉,认为红军意图是从盐津北渡金沙江,急忙赶往沿江拦阻。
3月8日,为了打击敌人,红军两个师折道50里设伏,痛歼敌两个先头连。敌人急忙收缩部队,构筑工事,就地设防。
红军乘机迅速撤出战场,返回奎香地区。随后,红军挥师镇雄,进入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红军转入条件恶劣的大山之中后,顾祝同狂妄地认为,红军已疲惫不堪,走投无路,妄想乘此机会,将红军歼灭于大山之中。他急令各纵队向镇雄疾进,并切断了红军去往安顺的道路。
为了打开南进之路,12日,红军在镇雄西南的得章坝设伏,歼万耀煌纵队200余人,敌师长险些被活捉。但由于敌人3个纵队迅速增援,封锁了主要的路口,红军被围困在纵横30里的狭小区域内。
在这紧要关头,贺龙等经过仔细侦察,决定采取疑兵战术,布置草人于阵地前,并在树丛中插红旗,让敌人认为红军主力还在这一带。然后,果断从敌郭汝栋、樊崧甫两纵队之间穿插出去,绕到敌人纵队外侧,第三次进入奎香地区。
红军突围两天后,敌人占领红二、六军团留下的阵地,才知道中了空城计。 突出重围后,红二、六军团立即挥戈南下,3月23日,在宣威以北的来宾铺地区击退滇军两个旅的阻击。
28日,红军进占黔西南的盘县县城。至此,乌蒙山回旋战胜利结束。
3个方面军会师之后,**与红二、四方面军部分领导人见面时,曾十分高兴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
2. 春游去乌蒙大草原怎么写
星期三的早上,我们五年级一班将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个个欣喜若狂,齐声欢呼:“春游啦!春游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
这一路欢笑一路歌,“歌星”王娜动情的唱着春天的歌谣,我们陶醉在美妙的歌声中。叽叽喳喳的鸟儿在枝头唱和着,仿佛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来到田野里,到处是无边无际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铺天盖地,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像一块块巨大的毯子铺到天边……一阵阵微风拂过,真像绿色的海洋此起彼伏,美丽极了。
我们来到小河边,小草探出又尖又嫩得脑袋,花儿绽开灿烂的笑脸,柳树公公抖了抖身上的露珠,舒展着新绿,随风翩翩起舞,妩媚极了。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结队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不时吐出串串泡泡,大白鹅和灰鸭在水中嬉戏,叮叮咚咚的溪流汇成一曲曲悦耳的曲子……
我们走进花丛中,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真是“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一群群蝴蝶呼朋引伴,像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在花丛中翻飞,绘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和谐蝶恋花”画卷!
我看到了春天的影子,听到了春天的声音,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活动虽然结束了,我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3.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4. **《长征》诗“乌蒙”指哪什么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