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插秧苗的作文怎么写
农忙来了、农忙来了,农民们又忙了起来。农忙来了,乡下农
民都忙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我乡下外公家也是这样。
星期六,我来到了外公家,一来到家中便不见了他们的踪影,
我一看没人便满山,满田,满地的找。忽然,我在一块稻田里发现
了外公的踪影,我急忙大叫了两声:“外公,在干嘛呀!”外公回
答道“在犁田,等一会儿要插秧苗呢!”我好奇地冲到了田边。一
看,咦!还挺好玩的,就和外公说:“我要下去。”外公答应了,
我穿着下田的鞋,高高兴兴的下了田。
一下去,不料我被陷了一下,我使出了浑身的劲,终于给拉了
出来。我拿了个犁田的工具就开始了,一犁就拉不起来了,我拔呀
拔呀,终于给拔出来了。我犁了一小块,一转眼。外公已经把全
部犁完了。
外公带着我去拿秧苗,我拿了秧苗就兴高采烈的回来了,没等
外公教我我就开始插了,我插呀,插,一会儿就插完了。我抬头一
看,咦?怎么插了个“S”形呐?外公看见了亲切地对我说:“要
把握好直线,还要插出一定的距离还好看。”我接受了,我又跑去
把秧苗全都给收起来,一不小心,力用大了,秧苗断了,外公把断
了的秧苗给扔了,然后又亲切的教我。我在旁边学了一会儿,我也
开动了,第一根我很快的插完了,可是到了第二根就麻烦了。
我仔细地量着角度让它不偏,然后把握距离,然后轻轻地将秧
苗栽好了,前面四颗都比较顺利。不料,我摔了一跤压倒了两颗秧
苗,这两棵秧苗被我伤心地拔了。有了这一次的教训我不得不小心
我小心翼翼,认认真真的把一列的秧苗全部插完了。我抬头一看
整整齐齐的一列秧苗映入眼帘。我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我期
待看它们长出美丽的结晶。
这天我特别开心,我有了成功。我期待着,盼望着,它们长出
最美味的硕果,我收获了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不断
地学习,不能心急,不能粗心,要做一个仔细的人。
2. 农民伯伯插秧看图写话
金黄色稻谷被收割了,变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稻田。
经过碎土机工作完了后,农民伯伯、叔叔、阿姨们挑着秧苗稻田里。开始插秧啦!伯伯捧起一块秧苗你追我赶地把秧插到田里。
叔叔插得快,阿姨插得也快,伯伯插得更快,谁也不想落后。一边唱歌,一边插秧,开开心心地唱啊、插啊,大家插得多起劲啊!他们忘记了炎热,忘记了太阳在头顶上照着,忘记了劳累。
不知不觉一块块的稻田在歌声中被插上了绿色的秧苗,勤劳的人们却全身流着汗水。在强烈的太阳底下劳动着是多么辛苦啊!一粒粮食的得来真是不容易啊!我们要爱惜粮食,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
3. 看图写话春耕插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我终于体会这首诗的含义,也体会到农民的辛苦,而我们要懂得珍惜粮食。
早上阳光明媚,万里如云,犹如我此刻兴奋的心情,我和妈妈开车一路向着蓝毗尼园,随着路程的缩短,我的心情就难以抑制的兴奋。终于九点我们准时来到集合地点。来到门口就看见上面写着蓝毗尼园的牌匾,放眼望去建筑都是只有在电视能看见的,想不到我今天能亲临现场,看看这些建筑,我一边兴奋一边拿着相机,把这里的每一处都拍下来做留恋。
等了有一阵子,村长叔叔就带我们去参观谷子加工场,我看到农民伯伯正在把谷子去壳变成大米,我亲身去体验了一下,首先将谷子放入分石机里,让谷子和沙石分开,再把分石好的谷子放入碎谷机里去壳,去壳是第一步,第二部把去好壳谷子在放进辗米机中,最后一颗颗又尖又黄的谷子变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大米。
接着村长带我们来到秧田边,放眼望去,秧田里全是烂泥巴和浑浊不清的脏水,里面有很多死掉的鱼和田螺,发出段段恶臭,当时我傻眼了,秧苗种在这种地方还能活吗?当我心里有各种想法的时候,听见妈妈对我喊了声:“快下来啊!”我才回过神来,妈妈已经卷起裤腿下到田里,还有其他比我小几岁的弟弟妹妹,都下到田里,脸上洋溢着笑容,看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体验着插秧的感觉,当时我心动了,抛开嫌弃的想法,卷起裤腿,下到田里,我其中一个脚踩到田里,就感觉脚慢慢的往下陷,直到膝盖的位置,就开始陷的幅度没那么大,我开始走动,可是泥土把我的腿,吸得死死的,我拿出吃奶的劲,把脚拔起来,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来到妈妈的位置,妈妈给了我一把秧苗,教我插秧,首先分出两三根秧苗,用中指和食指夹着那几根秧苗,弯腰把秧苗插入烂泥里,开始秧苗插进泥土,总是无法直立,我再试几次,掌握了窍门,终于我插得秧苗可以像农民伯伯插的秧苗一样,直直的竖起腰板,在泥土里向着我招手。一个小时在学习和疲惫中过去了,秧苗也播种完了。上岸后,放睛望去田里,发现有的秧苗插得很整齐,有些弯弯扭扭的排列着,妈妈看着我笑了,我也笑了,因为那些弯弯扭扭排列的就是我插的。
一天的体验让我浑身酸痛疲惫的,皮肤也晒得黑黑的,可是我收获了很多的快乐,收获了很多童年的乐趣。也更让我懂得农民的辛苦耕耘,在现在这样优越的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忘记粮食的可贵,应更要懂得珍惜粮食。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 一年级插秧看图写话
清早,我和妈妈来到水田边,一阵阵田间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们迫不及待地脱下凉鞋踩入秧田。
呀!凉凉的、软软的,真舒服!我也学着农民伯伯的,一手扯秧一手拿秧,还真不容易呢,不一会儿,我便忙得满头大汗,秧苗上的小蜻蜒飞来飞去,好像在为我鼓劲:彭苗,加油呀!出好了秧,我们就要插秧了。照着农民伯伯说的去做:左手出秧,右手插秧。
可是,当我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秧苗插进泥里,秧苗就像一把伞似地立即散开了。妈妈看了说:“苗苗,你插得太浅了!”我忙把那束秧重新插进去,这次,插得不深不浅,秧笔直地站在田里。
我高兴极了,连水田里那些小虫子都在爬来爬去,好像在为我加油呢!看着那些刚插好的秧苗,竖看成行,横看也成行,好像排好队的小朋友在对我说:“谢谢你,辛苦了!”全身是泥巴的我,确实有点儿累,但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我真正体验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
5. 偏插茱蓃少一人 所描写的季节
秋天,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题】 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兄弟,知道兄弟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已经少了一人来参加了。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zhūyú: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作者简介】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诗词鉴赏】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简单的意思】 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次想到好的节日,就更加想念亲人。作者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就剩下作者没有。
【赏析】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