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历日期如何书写
阴历日期的书写无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常结尾不用日字,例如,2019年9月19日,阴历写法为:二O一九年九月十九。
二、单数日前通常加初字,如2019年9月9日,阴历写法为:二O一九年九月初九。
三、特殊的月份采用特殊的称谓,如1月在阴历中可写为正月,十一月可写为冬月,十二月可写为腊月。年份也可用干支来代替,如2000年可写为农历庚辰年。
扩展资料:
我们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夏历两种历法。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回归年365.2422天为根据的,它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而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月根据朔望月,历年基本根据回归线,并以“立春”前后的一个朔日定为岁首正月初一。
农历平年12个月仅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13个月有384天或383天,又比公历年多19天或18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今年农历历法中的三个问题
2. 书法怎么落款
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一、落款的格式——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
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
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
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
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
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
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
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
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
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二、上(下)款客套词或敬词——1.上款客套词或敬词: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2.下款客套词或敬词——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篆刻边款用:刻作、刻石、刊石、治石、篆刻、记、制。
三、称谓——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1.平辈或小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在书画或某方面有专长者)。
2.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贤)弟。3.老师对学生:学(贤)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4.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四、落款时间的写法——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 。
传统内容不宜用阳历。从左开始书写,落款在右;从右开始书写,落款在左。
扩展资料落款时时季的雅称:农历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农历二月: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农历三月: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农历四月: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农历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农历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
3. 作品中落款书和草有区别嘛
上下都要留空,落款的字相对要写得小些 一个硬笔书法老师写得落款的字体要晚于正文的字体,比如说,正文是楷书,落款可以是楷书,行书,草书,绝不能是篆书或是隶书,这五大笔体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然后落款的内容可根据你所剩空间的大小来决定,一般可以体现出作品的出处,时间,地点,作者,及印章. 如果知道作品的作者及作品的名称可以写全,即:录李白诗<>,如果不清楚作品名称,只知道作者的话可以写成:录李白诗一首,如果作者和作品名称都不清楚时,可以写:录诗一首.时间由天干地支来组成,如果你不清楚天干地支的话,可以看一看挂历之类的,阴历一般都有一个比如说今年就是丁亥年(猪年),然后月份可分为春夏秋冬来写,阴历一共十二个月,三个月是一季,也就是说阴历的一二三月为春季,可分别写为初春,仲春,末春,以此类推,四五六月则可分别写为初夏,仲夏,末夏,现在是阴历的十月也就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则写为初冬,然后写上你的名字,一般不是名人的话最好不要简写自己的名字,要写清姓氏和名字,比方说你叫张三,就写张三,不要象有些名家一样只写名字不写姓,毕竟人家已经出名了,只写名字不写姓别人看了也知道,一般人则不同了.然后就是地点,在哪里出的作品就可以写那个省的简称就行了.最后就是加盖印章,印章可分为朱印和白印,朱印就是字的笔画是红色的,白印则是除去字的笔画以外的地方是红色的,也就是说字的笔画是掏空的.印章也可根据你预留的地方的大小来定,是盖一个还是盖两个,如果盖两个的话,最好是一朱一白.这样一个完整的落款就写好了.加盖印章的时候要与落款的文字之间留出一到两个字的距离. 但注意落款一定要竖着写。
4. 农历三月在古代叫做
农历三月在古代的称呼有很多,即:桃月、蚕月、莺月、暮月、鹂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绸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开岁, 陬月 。 二月: 丽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
三月: 桃月 ,绸月 ,季月 ,莺月 ,晚春, 暮春 。 四月: 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呜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阳 ,溽暑 ,季暑 ,且月 。
七月: 瓜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壮月 。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开冬 ,阳月 ,阴月 。
十一月: 畅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龙潜月 。 十二月: 冰月 ,腊月, 严月 ,除月, 季冬, 残冬 ,末冬, 嘉平, 穷节, 星回节。
扩展资料: 春天的雅称还有以下这些: 1.三春:古人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
这里的“三春”都是指春天。 2.九春:古代把春季三个月的90天,按10天划为一春,这样整个春天就是“九春”了。
“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阮籍诗歌中的这个“九春”就是指春天。明·唐寅《金粉福地赋》:“瑶池疏润,演丽于九春;析木分辉,流光于千里。”
3.阳春:我国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唐酒肆布衣《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4.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陈子昂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的佳句。
陆机诗云:“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5.发生:春天草木萌发、滋长,故有此称。
唐钱起《春郊》诗:“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三月节日 1.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2.妈祖诞辰 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诞辰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6303231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天后天妃天上圣母妈祖真名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3.苗族姐妹节 节日这天,妇女们都要吃一种用五颜六色的糯米做成的“姐妹饭”,互相赠送礼物,以示吉祥.。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三月。
5. 农历三月在古代叫做
农历三月在古代的称呼有很多,即:桃月、蚕月、莺月、暮月、鹂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绸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开岁, 陬月 。
二月: 丽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
三月: 桃月 ,绸月 ,季月 ,莺月 ,晚春, 暮春 。
四月: 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呜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阳 ,溽暑 ,季暑 ,且月 。
七月: 瓜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壮月 。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开冬 ,阳月 ,阴月 。
十一月: 畅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龙潜月 。
十二月: 冰月 ,腊月, 严月 ,除月, 季冬, 残冬 ,末冬, 嘉平, 穷节, 星回节。
扩展资料:
春天的雅称还有以下这些:
1.三春:古人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是指春天。
2.九春:古代把春季三个月的90天,按10天划为一春,这样整个春天就是“九春”了。“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阮籍诗歌中的这个“九春”就是指春天。明·唐寅《金粉福地赋》:“瑶池疏润,演丽于九春;析木分辉,流光于千里。”
3.阳春:我国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唐酒肆布衣《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4.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陈子昂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的佳句。陆机诗云:“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5.发生:春天草木萌发、滋长,故有此称。唐钱起《春郊》诗:“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三月节日
1.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2.妈祖诞辰
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诞辰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天后天妃天上圣母妈祖真名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3.苗族姐妹节
节日这天,妇女们都要吃一种用五颜六色的糯米做成的“姐妹饭”,互相赠送礼物,以示吉祥.。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三月
6. 在字画上写年月日怎么写
书法落款的时间一般写农历的。
年份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在一起。比如,今年2009是:己丑年
月份和日期也可以用天干、地支来写,但是一般比较常用下面的词汇来代替各个农历月份。
一 月:正月、孟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 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 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 月:孟月、槐月、麦月、麦秋、清和月
五 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天中
六 月:季夏、暮夏、荷月、署月、溽署
七 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 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 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 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冬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冬
另外,提款时,也可以不写具体的月份而写季节:如:戊戌年初夏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寒冬、九冬、暮冬、中冬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一至三十称下浣。如:甲子年桂月上浣。
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7. 阴历、阳历` 哪个是农历
你发的图片中,有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两种(也就是上边显示的123等为阿拉伯数字,一二三这些为方块数字)其中阿拉伯数字是阳历(西历),方块数字为阴历(夏历)
因为农历是按照月相变化划分的,所以又叫阴历而公历是按照太阳的变化所以叫阳历。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
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暗影对着地球,而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人们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满月。
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之时间,有记住之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如下: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
无闰日这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