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茱萸的萸的笔顺怎么写
萸的笔顺是横、竖、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撇、捺。如图
萸人释义
拼 音:yú
部 首:艹
笔 画:11
五 笔:AVWU
灌木或小乔木。果实供药用。另有吴茱萸,灌木,花蕾供药用。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丹萸、萸囊、萸房、筱萸、萸尊
扩展资料
一、丹萸[dān yú]
即茱萸
例:在家乡,我们每家每户种满丹萸。
二、萸囊[yú náng]
盛茱萸的袋子。
例: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母亲总是会制作新的萸囊给我们。
三、萸房[yú fáng]
茱萸花的子房。
例:看,那里有个萸房,真漂亮。
四、筱萸[xiǎo yú]
小竹,细竹。
例:朋友送了我一棵筱萸,我一定好好爱护它。
五、萸尊[yú zūn]
借指茱萸酒。
例:让我们举起萸尊,来庆祝这一天。
2.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萸什么意思
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重阳节插荣英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乔木生植物,可做药材。
传说中,在重阳节这天佩带插茱萸可以预防灾难
3. 描写茱萸的诗句
茱萸诗
【作者:徐铉】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房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
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
辋川集·茱萸沜
【作者:王维】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山茱萸
【作者:王维】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和答刘夔咏茱萸
【作者:程琳】
秋风台上起高歌,把酒看花意已多。
屈轶不生神豸死,结茱为佩欲如何。
奉和御制茱萸
【作者:徐铉】
台畔西风御果新,芳香精彩丽萧辰。
柔条细叶妆治好,紫带红芳点缀匀。
几朵得陪天上宴,千株长作洞中春。
今朝圣藻偏流咏,**无由更敢邻。
九日席上赋得茱萸
【作者:韩维】
寥落霜园树,萸房独照秋。
实兼兰佩结,香近玉卮福
嗔蕊醒残醉,纫红感旧游。
三英佳句在,殊喜继风流。
杂曲歌辞·茱萸女
【作者:万楚】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
平明折林树,日入反城隅。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
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4.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zhūyú: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5. 茱萸怎么读音是什么
茱萸,读音:zhū yú 。
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扩展资料:
相关诗句:
“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唐)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
作品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6.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中的茱萸是吴茱萸还是山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曾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在中国史料及中医著述中,有藙、樧、枣皮、药枣、蜀枣、蜀酸枣、魁实、石枣、鼠矢、鸡足、汤主、山萸肉、萸肉、肉枣等名称。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并把它用于祭祀,还把它作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茱萸分布较广,山茱萸、吴茱萸多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英国、美国、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分布。
祭祀:《周礼·内则》中记载:“三牲用樧。”清代段玉裁解释道:“樧,煎茱萸。”
饰物:中国古人在重阳节时,头插茱萸,登高游兴。
药用:西晋冯翊(今陕西关中西部)太守孙楚《茱萸赋》一文中写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阻,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于歉枝,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晋代《神农本草经》、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吴晋本草》、《健康记》、《图经本草》等,均记载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涩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辟邪:屈原的《离骚》里提到了茱萸是恶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茱萸的品质“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古人“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南朝时就有插茱萸辟邪的记载。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茱萸雅号“辟邪翁”。
酿酒:在古代诗文中有不少咏颂茱萸酒的篇章。现代人生产山茱萸系列果酒、饮料,味道淳美,药效显著。
风俗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直至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为:“*月*日,登高萸觞,候光。”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