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扎染过程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
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象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
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亲睐。
2. 坎儿井所面临的困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成因,是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吐鲁番干旱酷热,水蒸发量大,风季时风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大量的农田、水渠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却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1300多条.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米.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竖井口长1米,宽0.7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