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素的话 作文
考试作文拟题不在恰当,而在写意,不如拟题为《罗素的85分》小引一些材料,犀利地批评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现象,再自编几句“名言”就行了
我曾经有过数次被文字打动的经历,也曾有过与这文字后的心灵结识的冲动。但出于漠然悲观的天性,最终宁肯默默地与文字交流。迄今为止从未写过一封给陌生人的信,但王小波的死给了我极大的打击,因为他就是我曾经想要写信的人。而如今,信还在心里酝酿,收信的人已渺然不知所向。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心与悔恨。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生活的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
我想,在这片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吧。
于是,因为王小波,因为孤独,因为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我终于提起了笔,给你,严重而真诚。
作个不恰当的对比,许广平第一次冒昧给鲁迅先生写信的时候,提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问题:人生遇到歧途怎么办?我自觉我这封信虽没有提问,却也大而无当,不知所云。可鲁迅先生认真地回答了许广平的信,他看透黑暗,却从未绝望。你呢?还有一颗易感而真诚的心吗?
2. 罗素的话 作文
愚蠢的见识,是人类的通病。
罗素如是说。 对能够有足够的论证去证明的事情,就不要再妄加自认的评论;兼听则明的道理,也是需要认真履行的行动;而对于那些复杂的,不确定性的事物,存颗谦虚的心。
这样才不自高,不自大,不沦为愚蠢见识中去。 能够深刻地领悟出深涩难懂的道理并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该是有怎样深刻的思考过程?!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省,需要毅力也要有果效。一个人除了有自己的思想是远不够的。
他的思想要有深度就要不厌其烦地重复性地去探索他所要思考的问题。 将所要思考的事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并解释,这是思想所赋予我们的优越感。
因此,多思考不是件坏事。它让你首先有了“见识”,这么一个意思性基础。
罗素对愚蠢的见识建立在他看到的这些愚蠢见识的现象后产生的思考上。不得不承认,很多我们自认为的其实也不过是愚蠢的见识罢了。
如庄周笔下的河伯。他的浅知固然可笑,便是因为他的局域的限定性导致的。
而我们有限的认知程度里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光思考是远不够的。 像海若一样,纵使置身广袤里依然谦卑。
3. 关于罗素的简介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
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扩展资料
罗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却使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
作为一位哲学家,罗素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等几个阶段,主要贡献在数理逻辑方面,由此出发建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在《悠闲颂》(1935)中,罗素比凯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总是一味赞扬节俭反对消费的传统经济学家挑战。他写道:“只要一个人把他的收入用于消费,那么他也就是把面包送到别人嘴里。
罗素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指出:“教育应该培养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伯特兰·罗素
4. 罗素简介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国 别: 英 国
出生地: 蒙茅斯郡
生卒年月: 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四岁前已父母双亡。他是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的。后入剑桥三一学院并取得数学奖学金,1890年他在三年级是转学哲学,并于1894年取得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
1872年5月,罗素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的特雷克。
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数学,后在该学院讲逻辑和数学原理,
1916年重新在三一学院任教。他是亚里士多德学会会员,
1931年他继承为第三世罗素勋爵。
1949年获荣誉勋章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0年代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而获得世界和平奖
1970年2月2日去世。
罗素曾于1920年来华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其讲稿曾在中国出版,书名为:《罗素五大讲演》。罗素回国后写了《中国的问题》一书,书中讨论了中国将在20世纪历史中发挥的作用。
罗素学识渊博,通晓的学科之多大概是20世纪学者们少有的。而且,他在哲学、数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早期是属于新实在主义的,晚年逐渐转向逻辑实证主义。主要哲学、逻辑学著作有:
《论几何学的基础》(1897年)
《莱布尼茨的哲学》(1900年)
《数学原则》(1903年)
《数学原理》(3卷,与怀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间完成)
《哲学问题》(1911年)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年)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至1919年)
《数理哲学导论》(1919年)
《心的分析》(1921年)
《物的分析》(1927年)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1940年)
《西方哲学史》(1945年)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1948年)
《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
与通常的隐居书斋脱离世事的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罗素文集最新的中文泽本《幸福之路》和《自由之路》最能体现他的风格,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婚姻与道德》)。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代表作品:
《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学问题》、《数学原理》
5. 哲学家罗素写了哪几本小说
小说……汗,不知道这位写没写过这种体裁的……
以下是他的著作:
《哲学问题》
《西方哲学史》,(1950年,因书获得诺贝尔奖)
《幸福之路》(1930年)
《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
《婚姻与道德》(1929年)
《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年)
《权威与个人》
《科学的未来》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
《权力:一种新的社会分析》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013年)
《数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年)
《中国问题》
《宗教与科学》
《工业文明的前景》
《自由之路》
《文明之路》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1927年)
《人类为什麽战斗》
《心灵分析》
《物性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1]
《自由与组织》
6. 罗素 事迹+名言
事迹:1872年5月,罗素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的特雷克一个英国自由党贵族的家庭。
188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数学,后在该学院讲逻辑和数学原理。
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第四年转攻哲学,获伦理科学(当时的哲学)荣誉考试第一名。
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改学哲学。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
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1895年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交谈过。
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并以论文《几何学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19O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910年任剑桥大学讲师。1914年又任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
同年加入工党。1916年重新在三一学院任教。
他是亚里士多德学会会员。1920年来华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其讲稿:《罗素五大讲演》曾在中国出版。
罗素回国后写了《中国的问题》一书,书中讨论了中国将在20世纪历史中发挥的作用。1927年,罗素和夫人布拉克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名友前希尔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
1935年离婚后,布拉克独自办到1939年。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
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令人震惊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
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194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荣誉研究员。
其间,他多次去美国讲学、访问和演讲。1954年4月,针对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于是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
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约里奥·居里、汤川秀树和李诺·鲍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1950年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哲学-数学-文学》)。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被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66年他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1968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
1970年2月2日卒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名言:毫无疑问,占有食物的欲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仍然是导致重大政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巨蟒饱食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再进食时它才醒来,绝大部分人不像巨蟒那样。
习惯于吃几个枣充饥的阿拉伯人没有因为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财富,稍一点头,希腊奴隶就会为他们端上最精美的食物,然而是其他欲望使他们行动起来,尤其是以下四种。可以称之为: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权力欲。
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产或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动机。我认为该动机产生于恐惧心理和拥有必需品的欲望结合之中。
我曾经帮助过两个来自爱沙尼亚的小姑娘,她俩在一次饥荒中差点被饿死。她们住在我家,当然有许多吃的,可是她们却利用整个闲暇时间到附近的农场去转,偷土豆,还把偷来的土豆贮藏起来。
洛克菲勒年幼时经历了极大的贫穷,成年后他仍以同样节俭的方式生活。同样,坐在拜占庭帝国丝绒沙发椅上的阿拉伯酋长也不会忘记沙漠,他们把远远超出任何可能物质需要的财富囤积起来。
然而,无论对占有欲进行怎样的精神分析,没有人否认:占有欲是巨大动机之一--尤其在享有较多权力的人当中更是如此,正如我上面讲到的那样,占有欲是永无止境的动机之一。无论你得到了多少,你还希望得到更多,满足是个你永远实现不了的梦。
虽然占有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动机,但它并不是征服饥饿后的一个强大动机,更为强烈的动机乃是竞争。在伊斯兰教史上,王朝一次又一次的遭难,是因为同父异母的子女们常常意见不同,从而导致了内战,赞成了普遍的破坏。
现代欧洲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当英国政府极不明智地允许德皇出席斯匹特海德海军检阅式时,出现在德皇脑海里的想法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他想的是"我必须拥有一个海军,跟祖母的一样好"。
就是他的这个想法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如果占有欲总是比竞争欲强烈,那么世界会比现在列充满幸福。
但事实上,许多人只要保证把他们的竞争对手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