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看箍筋
1.箍筋是指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筋骨架的钢筋。箍筋分为单肢箍筋、开口矩形箍筋、封闭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边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圆形箍筋等。
2.箍筋应根据计算确定,箍筋的最小直径与梁高h有关,当h≦800mm时,不宜小于6mm;当h>800mm时,不宜小于8mm。梁支座处的箍筋一般从梁边(或墙边)50mm处开始设置。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as范围内应设置不少于两道的箍筋,当梁与混凝土梁或柱整体连接时,支座内可不设置箍筋。
2. 钢筋的表示方法
各类钢筋表示方法
各类钢筋的表示方法 1. 梁箍筋 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箍筋加密区与蜚 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00,均为四肢箍。 A8-100(4)/15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8,加密区间距为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为150,两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表示间距不是用"@",而是用"-"。 当抗震结构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结构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0;梁的两端各有13个四肢箍,间距为15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四肢箍。 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为Ⅰ级钢筋,直径φ12;梁的两端各有18个四肢箍,间距为120;梁跨中部分,间距为200,两肢箍。 2. 梁上部贯通筋或架立筋 梁上部贯通筋或架立筋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注写时,须将架立筋写入括号内。 例:2B22用于双肢箍;2B22+(4A12)用于六肢箍,其中2B22为贯通筋,4A12为架立筋。 当梁的上部和下部纵筋均为贯通筋,且各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来。 例:3B22;3B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B22的贯通筋,梁的下部配置3B20的贯通筋。 3. 梁支座上部纵筋 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例:梁支座上部纵筋注写为6B25 4/2,表示上一排纵筋为4B25,下一排纵筋为2B25。 注意:上述表示中"25"与"4/2"之间有一个空格,这个空格不可忽略,否则将出现错误。 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筋写在前面。 例: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纵筋,2B25放在角部,2B22放在中部,在梁支座上部应注写为2B25+2B22。 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 4. 梁下部纵筋 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例:梁下部纵筋注写为6B25 2/4,则表示上一排纵筋为2B25,下一排纵筋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注意:上述表示中"25"与"2/4"之间有一个空格,这个空格不可忽略,否则将出现错误。 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筋写在前面。 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 例:梁下部纵筋注写为6B25 2(-2)/4,则表示上排纵筋为2B25,且不伸入;。一排纵筋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梁下部纵筋注写为2B25+3B22(-2)/5B25,则表示上排纵筋为2B25和3B22,其中2B22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纵筋为5B25,全部伸入支座。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侧面抗扭纵筋 当梁某跨侧面布有抗扭纵筋时,须在该跨的适当位置标注抗扭纵筋的总配筋值,并在其前面加"*"号。 例:在梁下部纵筋处另注写有*6B18时,则表示该跨梁两侧各有3B18的抗扭纵筋。 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梁类型代号: 梁类型 注:(XXA)为一端有悬挑,(XX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 例:KL7(5A)表示第7号框架梁,5跨,一端有悬挑; L9(7B)表示第9号非框架梁,7跨,两端有悬挑。
3. 如何矫正写字姿势
目前,在许多中小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良的书写习惯:写字时头歪、肩斜、腰弯,本子斜放等现象普遍存在;而执笔大多过紧,使手指严重弯曲、变形……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致使笔画呆板、无力,字体歪斜、潦草,字迹模糊,严重影响了书写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些不良的书写习惯,还会造成近视、斜视、驼背、脊椎弯曲、手指变形等后果,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矫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刻不容缓!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都要给予高度重视。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学生的写字质量,又关系到学生视力的好坏,更甚者还关系到学生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端正的写字姿势。
如何全面,彻底地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呢?经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探索研究,我发现要矫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自我矫正动机
学生形成不良书写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不重视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只要写得对就行,至于怎样写,那就更无关紧要,只求写得顺手,写得快。”这种观念如果不彻底转变,矫正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在矫正之前,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之意识到不良写字姿势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二、要系统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学生形成矫正的动机之后,教师与家长应配合趁热打铁,及时知道他们正确的动作要领和矫正的方法,并辅助实施。在训练他们正确姿势时要着重做好两项工作:
1、矫正不良的执笔姿势
正确的执笔是矫正他们正确姿势的关键!
经过实践探索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造成姿势不正确的原因是握笔姿势不正确。因为当我们写字时,眼睛总是盯着笔尖走。而大部分学生手离笔尖不符合要求,只有一厘米左右的距离,当你写字时,正确的姿势眼睛看不到笔尖,你的身子眼睛就会不由自主的倾斜,去找笔尖。所以我建议大家,矫正姿势时,先矫正你的握笔姿势。
正确的执笔方法是:食指与拇指的端部轻捏笔杆,特别注意手离笔尖约一寸处,中指的第一指节处顶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垫在下面,笔杆上部靠在食指根部的关节处,笔杆与纸面保持45至50度角。执笔时除拇指外的四个手指一个挨一个自然地叠在一起,不疏松拉开,掌心尽可能虚,即做到“指实、掌虚”。
2、矫正不良的坐姿
正确的坐姿是矫正他们姿势的支柱!
当前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坐姿主要有头歪、肩斜、身歪、腰弯、胸压桌沿等,矫正时可以先教给学生正确的坐姿要领。正确坐姿的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就是头部端正,不左右歪斜,使眼睛离纸约一尺;身直,就是坐端正,腰挺直,身子稍向前倾,**离桌沿一拳左右;臂开,就是两肩齐平,两臂张开,肩部放松,一手执笔,一手按纸;足安,就是两脚自然下垂,分开平放地上,不要一前一后或叠在一起。
这些动作要领,学生掌握并不难,但要长时间坚持却不容易。如何让他们长时间坚持用正确的坐姿写字,是矫正他们不良坐姿的难点。训练初期,教师与家长应注意及时提醒,反复强调。
三、要人人重视,齐抓共管
目前,不少人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与其它教师和家长无关,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与任何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况且,矫正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综合工程,单凭语文教师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全体教师及家长的协作和参与。全体教师与家长都应认识不良的书写习惯的危害性,迅速行动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的矫正工作。只有人人重视,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做到人人抓、天天抓,一抓到底,才能全面、彻底地矫正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奠定一块坚固的基石。
最新最新哦!↖(^ω^)↗ 一定可以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