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僚字的篆体字怎样写,说文解字如何解释
僚[liáo] 百科名片 僚(liáo) (1) 官:官~。
(2) 旧指同在一起做官的:~属(下属的官吏)。~友。
~佐。幕~。
(3) 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4) 郑码:NGKK,U:50DA,GBK:C1C5(6) 笔画数:14,部首:亻,笔顺编号:32134432511234 目录 详细注解 常用词组 英语例句 吴国君主 编辑本段详细注解 僚 liáo 〈名〉 ⑴ (形声。
从人,从尞(liáo),尞亦声。“尞”意为“长”、“远”。
“人”与“尞”联合起来表示“官员队列”。本义:朝廷上分列左右的两排长长的官员队伍。
引申义:官,官职) ⑵ 同本义 [official] 百僚师师。——《书·皋陶谟》 百僚是试。
——《诗·小雅·大东》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⑶ 又如:僚吏(僚属。
属官部下);僚佐(僚属,部下);僚侍(侍臣);僚故(故吏);僚品(众官);僚俊(才能杰出的属官) ⑷ 古代一种服苦役的官奴 [slave] 隶臣僚,僚臣仆。——《左传·昭公七年》 ⑸ 又如:僚朴(同主之仆);僚隶(僚与隶,皆为服苦役的罪人) ⑹ 一起作官的人 [associate in office;colleague] 僚友称其弟也。
——《礼记·曲礼》 显誉成于僚友。——《后汉书·郑玄传》 ⑺ 又如:同僚(同在一个单位任职的官吏);僚列(同僚);僚寀(同僚,百官);僚谊(官吏之间的情、友谊) ⑻ (liǎo) 美好 [happy;fine;glorious] 僚,好貌。
——《说文》。段注:“《诗·陈风》:皎人僚兮。
传曰:‘好貌。’此僚之本义也。
自借为同寮字而本义废矣。” 词性变化 僚 liáo 〈形〉 通“嫽”。
美好,敏慧 [happy;fine;bright]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陈风·月出》 通 “劳、辽、獠、疗” “僚、劳、獠、辽、疗——《说文》:‘劳,剧也,从力荧省,焱火烧,用力者劳。
’劳从荧省,有火烧之义,系出古代打猎,放火烧山。‘獠’义为打猎,故‘劳’同‘獠’义。
古代人劳动以打猎最为剧烈。所以《诗经。
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郑玄注:‘劳,不当劳动解,而作辽阔解。
’‘劳’作‘辽’义。《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
’服虔训‘僚’为‘劳’,即劳为‘僚’义。獠既为放火烧山、打猎之声,系剧烈劳动。
剧劳必罢癃,罢癃则病,病须治疗,故‘劳’又可作‘疗’义。”(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 僚机 liáojī [wing plane] 在长机后面或外侧飞行以便提供支援或掩护的飞机 僚属 liáoshǔ [entourage;staff;officials subordinate to authority] 指贵族或大官的随员或职员 日与宾客僚属痛饮,未尝醒。
——《新唐书·崔咸传》 僚友 liáoyǒu [colleague] 官职相同的人 僚友称其弟也。——《礼记·曲礼上》 僚佐 liáozuǒ [assistants in a government office] 官署中协助办事的官吏。
2. “仁和”两字用小篆体怎么写
仁和
仁,ren,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
(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3.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的篆字怎么写
"爱众亲仁"语出《论语·学而》,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内容.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孔子力倡爱人: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论语·颜渊》).这就是所谓的"仁者爱人"."爱众亲仁"也就成为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 民政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事业,它"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作为一个民政人,我们只有具备"仁者爱仁"的博爱精神,去关注百姓心声,关心弱势群体的处境,做到"爱众亲仁",才是真正实践"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宗旨.这应该是民院每个教职员工治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也应该成为来民院的莘莘学子们的求学初衷.
"博学笃行"是对如何实践"爱众亲仁"的方法论回答.《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 "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4. 《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兼”字说明并非止于此。
这首词久负盛名,历来评价甚高,前人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由此可见一斑。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
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无际……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词的上阕以无端陡起的形式突兀发问,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问》的笔法,化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以豪迈潇洒的姿态,把酒问青天,笔势奇特。
顺势写道,我真想驭气乘风回到天庭啊,又怕经受不住天宫琼楼玉宇里的寒冷。 一“归”字,点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以“谪仙人”著称的。
传说宋神宗曾问内侍,宫外流行什么小词,内侍将苏轼《水调歌头》抄录呈上,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深受感动并叹息曰:“苏轼终是爱君”。苏轼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极虚极活,若远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远而幽隐,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
于是“起舞弄清影”,舞罢,顾谓众人曰:“此便是神仙矣!”“何似在人间”,意谓在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无杂念,自由自在,尽欢尽兴,不就如登仙界了吗?哪里还像在人间呢?“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却又令人“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 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转”、“低、”“照”三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
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丽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
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 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下阕怀人,写得宛转曲折,缱绻深沉,令人玩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