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锡有锡吗
第一种说法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周、秦期间锡山产铅锡,到了汉朝铅锡出尽,所以命名为"无锡"。新莽时期,又有锡出产,又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又改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山东峰(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被历代无锡地方志沿相记载。
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以"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没有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太久,已经无从考证了。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一样,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是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以及与华夏族的融合,原来的意义渐渐湮没,但其中一部分因为使用了汉字记录发音而保存下来,后来的人不知道由来,往往望文生义,从而妄加解释。
还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古时生活在无锡地区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来的意义应该是"神鸟"。
2. 怎样写赞美无锡的诗歌
(一),东林书院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明代东林党首领、无锡人顾宪成撰写的名联,几百年来,一直成为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二),寄畅园 “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改作别业,名“凤骨行窝”。
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1445)。
园成之时, 秦金作诗道: “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秦金逝世后,园子转给族孙秦梁,由其父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骨山庄”。 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均必到此园,是为寄畅园的鼎盛期。
辛末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三),蠡园 明代诗人王永积在《五里湖》诗中赞誉蠡湖是垂钓的好去处 “鸬鹚出没鱼同患,却笑沧江垂钓叟”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 “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
(四),黄埠墩 明代南京右都御史海瑞来锡时曾为环翠楼题了“玩山临水第—楼”的匾额。 清圣祖玄烨、高宗弘历多次下江南,曾在黄埠墩盘桓或借宿。
玄烨题了“兰若”的匾额。 新镌文天祥《过无锡》诗碑。
阁中悬“正气长存”和“千古流芳”额 《过无锡》诗一首: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五),惠山二泉书院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曾拜谒题联: “自胜国至熙朝,歌咏不忘,四百年来五开府;以事功兼学术。
馨香无愧,九龙山下一崇祠。 (六),惠山寺 1,唐相李绅, 他的《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历史上,惠山寺与一些名人名字连在一起。
唐相李绅曾经苦读惠山寺的故事广为流传。李绅家境贫寒,在寺中读经书、写文稿,曾经得到僧人的帮助,后中进士,官至相位。
2,唐代诗人皮日休诗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3,听松石床题刻 “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4,抗金名将李纲诗 “不愁芒屦长南谪,满愿灵旌助北征;酹沏一杯抵泪眼,烟云何处是三京? 置于惠山李忠定公祠东壁。 5,天下第二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苏轼 6,唐代诗人皮日休诗 为丞相饮茶需用二泉水而将二泉水进贡到宫内的情况写下; 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七)唐代诗人皇甫冉在《无锡惠山寺流泉歌》云 寺有泉兮泉在山,锵金鸣玉兮长潺潺。作潭镜兮澄寺内,泛岩花兮到人间。
土膏脉动知春早,隈隩阴深长苔草。处处萦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
僧自老,松自新。流活活,无冬春。
任疏凿兮与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偏依佛界通仙境,明灭玲珑媚林岭。
宛如太室临九潭,讵减天台望三井。我来结绶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
且复迟回犹未去,此心只为灵泉留。, (八),文徵明诗碑中的《太湖》诗云: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
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
3. 无锡到底有没有锡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为“神鸟”。
4. 写文稿无锡还少什么
无锡除了少锡还少什么
前段时间论坛登了文章《无锡:除了少锡还少什么》,拜读了文章,作者对无锡开出了五个药的方子:民营资本、自主品牌、金融产业、国际化设施、历史文化。再想想,这也谈不上是药,或者说不过说是不需要对症下药的常用药而已,还不如说是保健品,不苦,谈不上良药。
对于这五方子,我也谈不上什么。关于民营资本。在2004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无锡民营企业占22席,在全省民营企业50强中无锡民营企业占13席。涌现出了一批像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外向度高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无锡历史上就是民营资本的发源地,最突出的就是以前的荣氏企业。
关于自主品牌。改革开放以后,无锡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争创名牌热情高涨,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拥有“小天鹅洗衣机”、“法尔胜钢缆”、“红豆衬衫”、“远东电缆”等许多中国名牌产品和“阳光”、“双良”等多个驰名商标。在地级市中,无锡拥有的中国名牌数一直位居前列。
关于金融产业。这似乎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不是哪个城市想大力发展就可以的。前些年的集资灾难应该有教训的。再说,无锡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本身就说明无锡是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的。
关于国际化设施,我其实到现在也不明白什么叫国际化,好像我们在国际化之外的了。建个高尔夫球场?到处有英文?日文?韩文?我认为,一个真正以人为本,适合当地发展有利于适时发展的设施就是最国际化的东西。
关于历史文化。说大了,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总比美国强多了吧,历史就是过去的东西,现在发展的好,就是最好的未来历史。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只有盛世了,我们才会谈古董,谈历史,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就会最自主地保护并传承历史文化。那些嘴上喊着要保护历史文化的人却却是往往是最先享受着最现代的文明制品。
那么,无锡到底少什么呢?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当然最实际,口袋里少钱。在这里,我想丁教授的意思也是更多的指向我们的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看到的问题吧。其实无锡与其他地方的政府比没有少什么,我们还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无锡是发展方向的错误。这些年,无锡的发展过分地放在了老城的改造,过分地放在了沿太湖的不当发展,失去了沿长江开拓发展的大好机会。我一直认为无锡不要去做上海的儿子苏州的弟子,无锡的优势在北面长江,无锡完全可以成为依靠长江成为江苏的中心。靠一个相对闭塞的太湖是没有大的未来的,围在太湖发展早晚把太湖窒息了,况且我们在太湖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太湖是无锡的后花园。
高铁无锡站的选择其实对无锡是个很好的机会,如果选了堰桥或者江阴的马镇,则必然强势兼并江阴,但事实却选了靠近苏州的安镇。如果说要建设一个小无锡,或者说安于小无锡,这当然也可。如果说要有大无锡的概念,则这样的选择无锡错过了历史性的机遇。
一个城市除了其本身的地理环境外,我们更多的是看她的精神面貌,这种面貌可以看出城市的物质建设与人文建设的成果。在与周边城市的比较中,我们应该有什么特色?我们应该有更开放的胸怀。就在本论坛,从过去的财富大厦到现在的一院楼事,如果我们有一个更开放的舆论环境,许多事也许会做得更好,更符合政府的本意。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现实却要欺瞒,就会有更多欺瞒的现象出现。一个相对人文文明的社会是应该看到市民的参与意识的。如果我们有更开放更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的城市建设会少付很多代价,会更大比例地得到市民的支持。这应该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无锡,除了少锡还少什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开个方子可以回答的,就说丁教授开了五味药也要有火候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民的参与与支持,若干年后,我们评价一个城市决不会是用GDP来参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是市民的幸福指数与市民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