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战书,古代战书,古代战书怎么写
战书包括两部分:
一、师出有名 为何而战?要写上战争的理由(或者借口)以显得己方作战的正义性。
二、战时战地 何时开战及何地开战,既显示自己的正义性和必胜信心,又体现己方的大度和战争的公正性。(最早的战争要避开农忙时节和人口稠密地区)
附文
赤壁大战前,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战书:“近者奉辞伐罪(借口或理由),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地点,时间我军到了就开战)。”这道战书仅仅30个字,但字字千钧,威力无比!
2. 廉颇的小传怎么写
廉颇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
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
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
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
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
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
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
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
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
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
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
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
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
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
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
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
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
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
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
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
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
3. 孙膑减灶灭庞涓缩写成一篇短文,短文怎么写
最简办法: 把史记里这部分用现代文抄一遍,分分钟搞定。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於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我来翻译一下,全手打,望采纳:
魏国和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和庞涓)带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将军庞涓听到消息,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大梁,齐军已经赶到魏军前面去了。孙膑对田忌说:“三晋(原来的晋国分裂为韩魏赵三国)国家素来勇猛,看不起齐国军队,我们应佯装怯战,善于打仗的统帅应该因势利导。兵法讲,100里外拼命赶来的上将也要吃败仗,50里外赶来的部队到不了一半。我们假装齐军进入魏国时有十万个灶坑,第二天就减少为五万个,再一天减少为三万个。(假装兵士怯战逃跑)”庞涓带兵追了三天,大喜,说:“我就知道齐军胆怯,进入魏国境内三天,逃兵已经过半了。”于是庞涓甩掉步兵,带领轻装骑兵加倍速度追击齐军。孙膑计算魏军的追击速度,傍晚应该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路旁多是复杂难行的环境,适合埋设伏兵,于是在路旁砍掉大树皮,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下”。然后让善射兵士埋伏在侧,约定好“傍晚看到火光就一起(向发光处)射箭”。傍晚庞涓果然到了树下,看到白色的字,点着火去看。没看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自知无计可施,注定失败,终于自刎而亡,遗言“顺便帮你小子(孙膑)成就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