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北称呼大伯父怎么写
相当于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称为“叔公”或“伯公”
详见如下: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 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2. 悼念伯父怎样写掉词
追悼大伯父
看望病床上大伯的情景,历历在目,噩耗今早传来,久久难已相信,亲人的离去,心如刀绞。一路走好,大伯,希望天堂的您,懂得爱惜自己,少喝点酒,少抽点烟,多吃点东西,少做点事,苦了一辈子,但愿天堂的您不再有病魔缠身,可以放下凡事,过得开心。 -
再过几个月您就七十大寿了,大家都等着那天回来看您,您却走得如此匆忙 -
上个月,您刚动完,我们就去长沙看望您时,飞翔哥说,很成功,保养得好,2年没问题。病床上的您比平时消瘦多了,就只剩下皮包骨,鼻子、肚子、手上都插着各种管子,让人看了心痛。长沙之别后,心里就充满期待,期待您生日的那天,回家再次看您,而您却就止不辞而别 -
还清楚的记得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家人都会上山祭拜爷爷、奶奶。您会准时如约而致,叫我爸动作快点,早点上山祭拜,记忆中,您的声音还是那么响亮,笑声还是那么爽朗,真希望这一切可以凝固。想想以后每年的初一,不由泪如雨下
退休在家,您不仅自家种了很多田地,还每逢别人家有事时,老爱问别人需不需要帮忙,在别人家里吃饭时,您却只喝点酒,吃点光饭,不夹菜吃,经常吃不饱,回到家,还得吃一大碗的剩饭。听我爸说,没剩饭,就啃生红薯吃。您也知道,您一向痛爱的伯母还需要您的陪伴,您的孙女还需要您的照料,大家都希望听到你爽朗的笑声 -
听姑妈说,您13岁就下矿挖煤,爷爷年轻时又不太顾家,家里的重担就全落在您肩上,其中的辛酸也许只有您才能娓娓道来。只记得后来,您很埋怨爷爷,看不惯爷爷,跟爷爷相处在一块时,就吵架。
辛苦一辈子,您却就这样走了 -
现在我们只能从模糊、隐约的记忆中去怀念您,再也见不到您,听不到您的声音、您的笑声,也听不到您的叮咛和嘱咐 -
大伯,一路走好,太多的伤感太多的不舍 -
3. 东北称呼大伯父怎么写
相当于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称为“叔公”或“伯公”详见如下: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 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4. 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一个人怎么写
我又复习了一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一次被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和热情关心培养青少年成长的品德感动。
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伯父谈到《水浒传》里的人物时,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着说:“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实际上是批评“我”读书不认真。
读到这儿,我想到自己也跟作者一样看书囫囵吞枣。比如,有一次,妈妈要我看一篇文章,并做一做后面的作业,我无可奈何地坐在椅子上看起来,不到几分钟我就看完了。
妈妈在书上挑了一道问题考我,我半天不知道答案。妈妈说:“你看书不认真,答案就在书后。”
从此以后,我读书不再马虎了。 看到“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的时候,我脑海里呈现出了以前姐姐家的保姆形象。
那个保姆很胖,叫小燕。以前姐姐不太喜欢她,经常给她制造麻烦,有时东西不见了也叫她赔。
可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玩时,小燕为了不让姐姐被车撞到而自己却受了伤,这时我才觉得小燕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讨厌了。后来小燕伤好了,可她不在姐姐家做了,我很伤心,以后我再也不能和她一起玩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受人爱戴,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太少,替别人想得很多,热爱所有的人。我长大一定要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了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谈《水浒传》,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谈碰壁,第三件事是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车夫。
这几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品质。 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作者读书不认真,看《水浒传》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伯父问作者,她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伯父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上伯父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我以前买书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图好不好就买下了,回到家一看,结果一点也不好看,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到愧疚。
第二件事是主要讲了“我”和伯父谈起了鼻子,“我”对伯父说“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伯父问:“哪一点不像呢?”作者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
伯父说小的时候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是伯父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残酷迫害。
第三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助人为乐。鲁迅救了一个车夫,还给了他一些钱,鲁迅的品质太高尚了。
在帮助了车夫后文章中说“我”看到伯父的脸变得严肃起来。我对这句话不太懂,问了老师后才明白了。
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爱戴。我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高尚的品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的笔名。 你知道鲁迅先生还有哪些笔名吗?他的笔名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用得最多的笔名是“鲁迅”? 鲁迅先生一生曾用过几十个笔名,而且每一个笔名都是有深刻含义的。
1930年他用得最多的笔名是“隋洛文”“洛文”“乐人”“洛”等。这些笔名都表示了鲁迅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嘲讽和蔑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930年2月,鲁迅先生和当时的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国民党反动派立即加以迫害。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诬蔑鲁迅为“堕落文人”,并秘密发出通知要逮捕他。
鲁迅先生毫不屈服,继续写文章抨击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刺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揭穿了他们的反动面目。
为了对敌人的诬蔑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把“堕落文人”几个字改写成以上几个笔名。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是不怕“碰壁”的。
三十年代,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先生经常更换笔名,如“邓当世”“邓江”。浙江人读“邓”为“遁”。
“遁”是逃走的意思,这暗喻避开当时反动政府的耳目进行战斗。鲁迅先生的最后一个笔名是1936年时用的“晓角”,“晓”是指拂晓的意思,“角”是号角的意思,“晓角”表示他愿作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号角,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那么,鲁迅先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的呢?那是在1918年5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诞生了。这是鲁迅先生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
《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个“狂人”的嘴,描绘了一个恐怖的人吃人的世界,深刻地揭露了在“仁义道德”薄纱掩饰下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吃人的旧制度,体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狂人日记》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后来,鲁迅先生向朋友解释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一是由于母亲姓鲁,二是由于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
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几个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及作者简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纪念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简介:周晔(ye), 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
鲁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0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全文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
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
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
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