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右”在田字格里的写法
左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zuǒ yòu,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意思。出自《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孔颖达
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国语·晋语四》:“此三人者,实左右之。”
1、王老师正为选谁去参加夏令营而左右为难。
2、从攻防的场面上看,主队已经左右了局势。
3、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女教师。
4、参与这个左右全局的默默无闻的工作使他感到满足。
5、他是个双手拿枪的神枪手,左右两手均能百步穿杨。
6、正如你所知,这段感情左右着我的一切,使我不能自已。
7、我左右为难,不知是做数学还是写英语。
8、德国的出口引擎左右开弓。
9、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就可以左右逢源。
10、这件事真叫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2. “百姓”是什么意思
古有百家姓一说,百姓是各种姓的统称,现只代表人民。
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贵族。战国以后泛指平民。
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
15年版辞海的解释;
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按孔郑辞有详略,其义略同,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楚语观射父曰;”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鉴其是官,是为百姓“,郑说所本也。蔡传;”百姓,几内民庶也",按阎氏若璩释地又云;“百姓义二;有指百官言者,书”百姓“与”黎民“对,礼大传”百姓“与”庶民“对是也;有指小民言者,不必夏代,亦始自唐虞之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是也。今普通称人民曰百姓。
3. 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习惯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等。名称很多,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在使用。
黎民、百姓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与黎民近义的词有黎庶、黎氓、黎苗、黎甿、
黎烝、黎首、黎庶、黎元等,都具有民众之意。这些词语长期活跃于古代汉语中,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里的“黎元”就是指的老百姓。
战国时称老百姓多用“黔首”一词,这是当时的流行语,在《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均曾出现。“黔”有“黑”的意思,古时候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脑袋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秦始皇时期还特别下令,要求将老百姓固定称为“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老百姓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这些土布相对于丝织的“帛”来说,质粗而价格低,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又因为平民长穿白色衣服,也以“白衣”代指百姓。百姓又称作百士、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另外“氓”也是古代对老百姓(多是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平人、丁口、野人也有百姓的意思。(绿浪萍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