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潼关这首诗描绘了北方怎样的风景
《潼关》中描写北国山河壮丽风采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出处:清朝谭嗣同的《潼关》
原文: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潼关
2. 潼关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写的诗。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潼关》前两句写“云”和“风”:自古以来,潼关始终被高高的云彩所包围,而今萧瑟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第一句写潼关的古老与高耸,第二句用“秋风”“马蹄声”来表现潼关的苍茫,同时也暗含一个“关”字。
第三、四句写潼关的环境: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用“河”与“山”来表现其险要。“河流大野犹嫌束”有两层意思:黄河在潼关脚下流向了广袤的原野;河床变宽了,而河水却还嫌其不够宽广,奋力冲击着河岸,丝毫不减其咆哮奔腾的气势。
写黄河不写其在山谷间的奔流,却写其流入“大野”的情形,这是更进一层的写法。“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是逆向立意,本来是潼关建立崇山之间,但作者偏说是群山一来到潼关就变得巍峨高耸了,好像潼关有着特别的神力一样。
3. 潼关一诗的第一句写孤城的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4. 登潼关城楼诗词鉴赏
蝶恋花·登潼关城楼
张鸿绩
浊酒难浇心上事,才说登临,又触新愁起。漠漠寒雪千万里,长河落日天垂地。
醉后栏干慵更倚,冷月楼头,谁会悲来意。莫听乌乌桥下水,几多未老英雄泪
题潼关楼 诗歌赏析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赏析:
崔颢向以使李白也为之叹服的《黄鹤楼》诗著名。如果说《黄鹤楼》诗是以日暮思归的真挚乡思动人心魄的话,那么这首《题潼关楼》则是对雄伟山川的赞叹和由此产生的广远深沉的忧虑,表现出崔颢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
开始两句“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表现出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诗人在骑马赶路到达潼关时,恰逢雨过天晴,原本疲倦的精神忽然为之一振,于是歇马登上“津楼”(即潼关城楼,面对黄河),眺望山川。两句说明行色匆匆,写来却从容不迫,“逢”字、“上”字,安排得次第井然,而且别有一种挺拔劲健的感觉,引出下文的雄伟气势。
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所见,正面表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前一句说从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连绵起伏、威武雄壮地护卫着“三辅”之地。“三辅”,本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南以西。这里的“三辅”,指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后一句是说,潼关的大门紧紧地把持着“九州”。“九州”本指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即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这里是指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两句突出“关门”的险要,作者先在前一句勾勒出雄伟的山势,描绘出壮阔的背景,然后在这重峦叠嶂的背景上刻划出“关门”,前有“三辅”,后有“九州”,中间用生动形象而有力的“扼”字连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跃然而出。“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这两句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川”即平野。潼关一带,在乱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平原,从关中向“陕路”通去。“陕路”即陕州之路,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河”即黄河,在古潼关北面,黄河之水由北而南向华阴县流来,然后在潼关和对面的风陵渡之间,忽然折向东,滚滚流去,卷起滔滔洪波。一个“绕”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中间四句,分别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描写了潼关的地势,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派极为雄浑苍莽的特有境界。诗人还通过“三辅”、“九州”、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造成一种壮阔宏大之势,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最后一联,诗人融情于景,“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诗人面对如此险要的关隘,眺望着雄伟的山川,不觉已晚,黄河之上、群山之中渐渐升起了暮霭,在轰然如雷的黄河涛声中,显得一片苍凉。触动了诗人的愁绪。这里的“愁”字包含着浓郁的乡思,因为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自己是在“客行”,行役之人时值“向晚”,产生思乡之念,但这里的“愁”,又不仅仅是乡思。在潼关楼上,面对从古至今如此险要的关口,作者自然也会产生怀古伤今之意。朝廷政治的腐败、藩镇作乱的迹象,都已经清楚地显露出来,诗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国事的殷忧。因此,作者在潼关楼上的“愁”,深沉而复杂。
这首诗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与《黄鹤楼》相比,格律上更加严谨工整,手法上显得含蓄蕴藉,别具一种深沉凝重的风格。
5. 潼关在哪里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有潼关, 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
这是《春秋传》对潼关的评价。 “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为首称。”
这是《山海关志》对潼关的赞誉。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潼关险峻地理形势的逼真描绘。
潼关西薄华山,南临秦岭,东接桃林,北当黄河、渭水、洛水会合之处,为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要冲, 山峦重叠,谷深崖绝,中通一条羊肠小路,往来仅容一车一马,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险重关。潼关故城在今潼关县北,雄踞山腰,下临黄河,亭台楼阁依山而筑,巍峨高耸;东、西、北三城楼分踞一方;南、北水关楼遥相对峙。
关南,有天险深谷禁沟及十二连城护卫;城北,滔滔黄河奔腾而下,形势十分险要、壮观。 潼关,古称桃林之塞,秦为华阳,东汉建安中于此建关,以潼水而名。
唐属华阴县,天授二年在此建关(行政机构)。宋、元设镇潼军,明代改置潼关街,清雍正时改置潼关县,乾隆时改置潼关厅,民国以后又改称潼关县。
潼关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古以来,有史可考的战事即达三十多次,如著名的东汉末曹操与马超之战、中唐哥舒翰与安禄山之战等。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也在潼关和统治者进行过殊死战斗。
由于历代屡遭兵火,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使潼关的文物古迹惨遭破坏。建国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县治迁移,对故城文物古迹的保存也有所影响。
但从现存的城垣、烽火台等古迹上,仍可窥见当时风貌。 潼关在潼关县北,雄踞晋、豫、秦三省,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
潼关北临涛涛黄河,南依巍巍秦岭,自古就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的:“艰难奋长就,千古用一夫”。
潼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人行其间。可望黄河远道奔来,劈开秦晋之间的莽莽群山,南下直扑华岳。
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此后历经战争洗礼,仍保留着基本风貌。
现留关城周长5公里,北面与东北以夯土为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六处门外,尚有南北两个水门。
由于修三门峡水库,潼关的城砖被拆卸一空,但从断垣残壁处,仍可窥当时堡垒之雄姿。 潼关地势高亢,形险势阻,横有远望沟(又名阎王沟)、禁沟、列斜沟和禁沟河、潼洛河、列斜河。
自古只凭依关一条道,贯通东西,为出陕入豫之咽喉,直通我国通入西域的“丝绸之路”。关门地势险峻,“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
加此有“万古用一夫”守关,而攻关者,有“百万化为鱼”之叹。所以唐时崔灏题潼关城楼诗中,有“山势雄一辅,关门扼九州”历代为三战(即可守、可攻、可战)之地。
仅就有史可考者,就有数十次,远在战国末期,诸侯联兵仰关攻秦,秦人却开关迎敌,九国之师,逡巡逃遁而不敢进。东汉末年,马超韩遂十部皆反,屯兵潼关,曹操亲自率军十迈出,与民超夹关而战,结果瑛操殆死潼关。
近在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陷晋,仅数月,抵风陵,隔河望古城,垂涎窥潼关,长达7年之久,黔驴技穷,滥施轰炸淫威,炮击闯关火国。40年代初期日寇又发动入侵中原之战,陷洛阳,过陕县,直抵灵宝十二河,距潼关仅约十公里,望关生畏而溃退。
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属绝无仅有。关城险峻确为潼关增辉生光,垂誉千古。
潼关历史悠久,文化古迹,随处可见,神话故事袅袅在耳。从仰韶文化的发掘,证实了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祚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行息。
所以这里有炼石补天女娲氏的内陵;有夸父追日弃杖为林的夸父峪 (原属潼关鼎原联保的夸父营境内);有采铜铸鼎的黄帝庙(在原潼关东乡阳平镇境内);有避住黄河以南的舜王庙(在北头村);又有周纣交兵闻(仲)太师落马的地方(今有落马胡同村属太要镇);有火烧白雀寺观音菩萨救火,而水淹了的州城;其他如牧牛山、十二连城、广通渠、蒿岔渠、马趵泉、中军帐(村)、杨震墓、杨素墓等历史古迹。 潼关古城,虽屡遭兵燹,特别日寇八年轰击,人民遭劫,古迹、建筑尽毁,直到建国前夕古城巍然屹立,繁华无比。
1958年三门峡建坝拦洪,潼关古城属水库区,现名港口镇,旧貌犹存。1959年迁县城于潼关南原城郊乡中部,新建县城规模宏伟,街道宽广,高楼林立。
潼关县领导机关及中、省直属单位,均设在这里。为潼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
位置:位于陕西省渲关县北,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地带,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北濒黄河,南依秦岭,西连华山,东接河南灵宝 面积:526平方公里 景观: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马趵泉、佛头崖、铁沟筐泉及黄河铁路大桥、港口高扬程抽水站、禁沟铁桥、太峪水库等 登上潼关,不禁令人凭吊这座古战场。公元211年,曹操与马超激战潼关,曹。
6. 潼关最后一句描写了什么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潼关
[ 清 ]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