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联中的回文联怎么写
很有难度的说
只能提供几个回文联的例子,以参考。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壁合壁联珠
并蒂莲开莲蒂并
双飞燕侣燕飞双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江苏连云港云台山的花果山水帘洞中有一副回文联:
洞帘水挂水帘洞
山果花开花果山
福建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是: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湛江德邻里的一副回文联是: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
相传北京天然居饭庄也有一副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暮天遥对寒窗雾;雾窗寒对遥天暮。
人 过 大 佛 寺;寺 佛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是 如 柳 中 人。
春 回 先 富 村;村 富 先 回 春。
油 灯 少 灯 油;火 柴 当 柴 火。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秀 秀 明 明 处 处 山 山 水 水。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奇 奇 好 好 时 时 雨 雨 晴 晴。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处 处 红 花 红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上海渔民渔海上
中山猎户猎山中
2. 对联格式怎么写
对联的写作格式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旧社会做对联很讲究这个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反仄平平仄平”,下联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平仄学起来很麻烦,我们现在做对联不必过多讲究这一套,只要做到声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响亮、易懂,就可以了。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联。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的,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如果横联与上下联联系不紧或无关,就不好了。这是有的写对联的人不懂横联的作用造成的。
对联由两句话或两段话组成。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多分句组成的两段话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每边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3. 对联怎么写啊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4. 有上联和下联的对联怎么写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
.)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5. 春联应该怎么写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 ’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驴头不对马嘴”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6. 楹联怎么写
七言律诗有以下四种结构,用“0”为平,“1”为仄表示,就是: 0011100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1100110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 楹联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七言律诗要求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分别构成七言联,因此只有句脚上仄下平的情况,例如李商隐七律《无题》一诗中的对仗句: 0011001 / 1100110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 1100011 / 0011100 隔座送钩春酒暖 / 分曹射覆蜡灯红 五言律诗也有四种结构,只要把上面每个七言句去掉前两位就行: 11100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11100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00110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11100 / 11001 / 00110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五言律诗要求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分别构成五言联,如杜甫五律《春望》一诗中的对仗句: 00011 / 11100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11001 / 00110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律诗平仄具体要求,请参考王力《诗词格律》,不再多说。
编辑本段骈文句式 (Patterns of Parallel Prose) 骈文不像律诗那样有固定的言数和句数,而且不需要押韵;但有固定的句式,主要是四言句和六言句,也有增加一字成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其对仗限于两句之内,在非节奏点上平仄不拘。
骈文句脚既有上仄下平,也有上平下仄。为了方便,只举王勃《滕王阁序》一文为例: 1100 / 0011 胜地不常 / 盛筵难再 0011 / 1100 虹消雨霁 / 彩澈云衢 00-1100 / 11-0011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0011,1100 / 1100,0011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1100,0011 / 0011,1100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 今晨捧魅。
喜托龙门 0011,00-1100 / 1100,11-0011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1100-11,1100 / 0011-00,0011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2.1.3 楹联句式(Patterns of Couplet) 我们所说的楹联句式是规范化的句式,在实际使用时非节奏点的平仄不拘。 楹联的四言句式和六言句式来自骈文,可以构成四言联和六言联: 四言: 0011 / 1100 (正格) 以文会友 / 与古为徒(丁上左) 1100 / 0011 (变格) 唯楚有材 / 于斯为盛(岳麓书院联) 六言: 110011 / 001100 (正格)泉自几时冷起 / 峰从何处飞来 (董其昌) 001100 / 110011 (变格)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楹联的五言和七言句式来自律诗,可以构成两种类型的五言联和七言联: 五言A型:11001 / 00110 室雅何须大 / 花香不在多 (郑板桥) 五言B型:00011 / 11100 若问梅消息 / 须待鹤归来 七言A型;0011001 / 1100110 春风阆苑三千客 / 明月扬州第一楼(赵子昂) 七言B型:1100011 / 0011100 东汉文章留片玉 / 西泠翰墨著千秋(朱景彝) A、B两型在律诗中缺一不可,但在楹联中有一足矣。
由于B型句式接近骈文句式,结构简单,便于组合,在组合时以选用B型撰联为佳。 楹联还从诗词曲赋骈文,引进一言、二言、三言句式(通常用作领、衬字),从而形成包括一言至七言的最佳对联句式体系(三言有两种类型): 1 / 0, 11 / 00, 001 / 110, 011 / 100, 0011 / 1100, 00011 / 11100, 110011/ 001100, 1100011 / 0011100 有了这些句式,就可以根据需要,组成一定长度的楹联。
编辑本段最佳楹联结构 (The Optimum Structure of Couplets) 每边一句者,分别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式自身;每边两句者,用四言句式分别与自身以及五言、六言、七言句式,按句脚上仄下平要求,两两组合,就可以得到如下最佳结构。按照最佳结构撰联,就像做诗填祠一样,随心所欲,不逾规矩。
因为在非节奏点上,可平可仄,实际上仍有很大灵活性。在熟练运用之后,就可以按四言模式的句脚安排,增加句数,增加领、衬字,平仄自然合律。
下面是最佳楹联结构的举例: 四言联0011 / 1100 望洋兴叹 / 与鬼为邻(徐桐) 五言联00011 / 11100 楼观沧海日 / 门对浙江潮(摘宋之问诗句) 六言联110011 / 001100 此是山**上 / 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七言联1100011 / 0011100 莫放春秋佳日过 / 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八言联1100,0011 / 0011,1100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杜甫草堂联) 九言联1100,00011 / 0011,11100 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 / 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11100,0011 / 00011,1100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 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彭元瑞) 十言联1100,110011 / 0011,001100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泰山南天门) 001100,0011 / 110011,1100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 仰流风于遗像,万古清高(武侯祠联) 十一言联1100,1100011 / 0011,00111000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
7. 对联应该怎么写
楹联家协会秘书长张亦伟讲撰写对联的一些禁忌。
一是忌串声串调。句中偶数字位若连续两个或三个平声或仄声,则为串声;上下联句中偶数字位若平对平、仄对仄,叫串调。如:凤凰清音谐律吕;夷鼎古色灿云霞。此联遣词造句可谓不俗,但在声律上欠功夫,平仄失替。若调整为:鸾凤清音谐律吕;鼎夷古色灿云霞,声律意境则会更好。
二是忌同异位重字。在对联中,出现重复字有损对联的形式美。如:四海春风浮天地;五岳翠岚醉春风。上下联重复使用的“春”字,使好端端的一副春联顿失光彩。根据联意可修改为:九州春色浮天地;五岳翠岚入画图。这样就使得对联合律而很有气势。
三是忌同义相对。同义相对,又称合掌。在一副对联中,出句和对句所说的完全是一回事,就叫合掌。如:扬子碧波天天涌;长江银浪日日飞。此是典型的合掌 联。“扬子”对“长江”,扬子本身就是长江的别称。“碧波”对“银浪”,都是对波涛,“天天”对“日日”,“涌”对“飞”,用词虽不同,但其义实同。
四是忌上强下弱。对联上下联之间要注意做到在色彩、神采、气势上匹配,要旗鼓相当,要努力避免出现“虎头蛇尾”上联气盛,下联气弱的毛病。如“万仞奇峰承日月;千支彩帚拂灰尘”,这是典型的上盛下衰联。
五是忌对而不联,即对开。意思就是脱节。如:人欢马叫;风和日丽。不是共同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彼此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