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汉语的几个表达1古人说胡子时有“须”“髭”“髯”等(应该
1、古人说胡子时有“须”“髭”“髯”等(应该还有别的,我记得不全,请补充),请问有区别吗? 胡须分为唇须,络腮须和颏须三种类型.《康熙字典》明确规定了各种胡须的名称,比如上唇的胡须叫作“髭”,下唇的胡须叫作“粜”,颊旁的胡须叫作“髯”,而下巴的胡须则叫“襞”. 一是胡,也作胡,专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毛. 二是须,也作须,专指长在下巴上的毛,后泛指胡须.传说当年楚人伍子胥过韶关时,因守卫盘查森严,一夜之间愁得须发皆白. 三是髯,专指两腮上长的毛,也泛指胡子.《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关云长是五绺长髯,就是泛指.说关羽连腮边的两绺、嘴上边的两绺带下巴上的一绺,一共是五绺胡子,修葺整齐,煞是好看. 四是髭,专指嘴上边长的毛.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在描写罗敷的外貌时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从侧面写出了罗敷的美貌. 五是鬓,专指耳朵前边的毛发. 而且“胡须”名称的由来也有讲究,古代中原人通常称胡须为“须”,“胡”是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天下一统,汉胡一家,遂称“胡须”. 2、古人说死时有“崩”“薨”“殁”(应该还有别的,我记得不全,请补充),请问分别用在什么人身上? 殂,与“崩”适用范围相同,故“崩殂”可同义连用.《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卒,表示死亡,常用于指称地位低于国君而又非一般平民百姓者.《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张衡传》:“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崩,本指山陵崩倒,喻指帝王之死.《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薨,指低于帝王的诸侯或大官死亡.韩愈《祭十二郎文》:“明年,丞相薨.” 寿,本指生命久长,转而又指老死.亡,本义为逃亡,引申为消失,进而表示死.《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殁,初只作“没”.“没”、“殁”古今字.“没”义为沉没,引申为消失,进而表示死.《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亡化,即死亡.《窦娥冤》:“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化”字本作“匕”,以倒写的“人”字表示死亡之义.亡化同义连用,表示死亡 3、古人说没有某亲属时有“鳏”“寡”“孤”“独”(应该还有别的,我记得不全,请补充),请问具体是什么意思?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 古代说的五书四经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 《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五经》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五经》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五经》之《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