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放鞭炮的好句子
放了寒假,除了完成单位上安排的几天值班任务,还有与亲朋们的几次聚会,我便很少出门了。
在家里大多数时间就趴在网上,倒也自在。坐在电脑前,屋外那此起彼落的鞭炮声,远远近近地传入耳朵里,从早晨睁开眼直到深夜,就这么时断时续的。
在这“噼啪”的鞭炮声中,尽管我的眼睛还盯在电脑荧屏上,可是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回到童年的故乡去了……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以前,父亲早就把过年的鞭炮准备好了,是那种牛皮纸的,有时候是红皮的。鞭炮的个头比较小,形状像一节干谷秸子,村里人都叫它“干草骨节”。
除了“干草骨节”外,还要买一两把(一把十个)爆竹和二提脚。父亲把鞭炮买回家以后,受不了我们几个弟兄的软磨硬缠,便从整挂鞭上拆下来一些分给我们,把余下的就放在炕席子底下炕着,并警告我们谁也不准动它。
可是,父亲给我们兄弟分的“干草骨节”没几天就放完了,我们经不住诱惑就把手伸到了炕席子下面的鞭炮上。你一次偷几个,我一次偷几个,多了也怕被父亲发现,他的皮带可是怪吓人的。
一挂鞭炮数量本来就不多,哪里还经得起这么零打碎敲的?到除夕要放鞭炮了,父亲发现鞭炮已经所剩无几了。于是父亲非常震怒,瞪着眼审问我们几个,可是我们谁也不承认。
如果不是因为大过年的,他不揍得我们鬼哭狼嚎的就怪了。父亲只是骂了我们几句出出气,也就算了。
过年,是我们小伙伴们非常盼望也是极为开心的一段美好时光。学校都放寒假了,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大家快乐地聚集在街道上做各种游戏玩耍,当然少不了放鞭炮。
你放几个,我放几个,这里面也有炫耀的成分,看看谁的鞭炮多。于是,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鞭炮的响声。
“干草骨节”是那种“啪!”的脆响;爆竹是那种“嗵!”的钝响;二提脚是那种地面一声“嗵!”天空一声“啪!”的双响。我们把鞭炮丢在地上放,插在墙缝里放,捏住鞭炮屁股放,用弹弓射往空中放……还不过瘾,于是小伙伴们又开始发明新的玩法了,炸粪便便是其一。
那时,街道上流浪的猪狗比较多,还有牛马也经常从街道上通过,因此,在街道上找坨动物粪便很容易。把爆竹插在粪便上,然后点燃,随着药信“嗤嗤”声过后就是“嗵!”地一声爆响,一坨粪便被炸得四处纷飞,有跑得晚或者距离比较近的小伙伴往往被粪便溅一身,大家一起爆笑一阵子。
更危险的游戏是用爆竹炸酒瓶子。把只爆竹塞住酒瓶子口,点燃引信后,几秒钟内便“砰!”的一声,酒瓶子顷刻间没了踪影,玻璃纷飞,能飞出十几米远开外,有时候就有小伙伴被玻璃击伤的。
有的小伙伴把鞭炮点燃后扔在地上,引信着完后却没了动静,一般人判断是哑鞭,于是有胆子大的就过去捡拾,可是刚刚拿到了手里,鞭炮顿时炸响。“干草骨节”威力比较小,尚无大碍,但如果是爆竹的话,不把手掌炸断了就算是万幸了。
被炸的小伙伴捂住受伤的手哭咧咧地回家了,我们便一哄而散。 除夕的夜晚,天刚刚黑下来,有的人家就开始燃放鞭炮了。
谁家放鞭炮,门口都是聚集一群小朋友,等着抢哑鞭。鞭炮声“噼啪”一阵子过后,硝烟尚未散尽,小伙伴们便借着熹微的暮色,弯腰躬背从一地碎鞭炮纸中寻找哑鞭,像抢钱似的。
一阵子忙乱之后,又朝下一家门口跑去。天色完全黑了下来,有的小伙伴就打着手电寻找。
这些哑鞭炮如果还有信子的,可能也十分短小了,有的仅仅露个头罢了,有的连个头也见不着。燃放哑鞭需要胆量,胆子小的一般不敢直接点燃,而是用根长香来点燃,如果实在点燃不着就会把鞭炮扒开,用火柴点燃火药,“嗤!”的一声,听个响声罢了。
有的哑鞭用块石块或者斧头砸,也能听到一声爆响。 除了过年,平时乡亲们谁家娶媳妇或者盖新屋,燃放鞭炮也是必须的,我们小伙伴们谁能抢个哑鞭放放就很高兴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盖新屋上梁这天。主人家都是选择在中午这个时间上梁。
看上梁的人很多,可以与看大戏的人数媲美了。仪式开始时,是盖房子的木工头和瓦工头借着两把梯子,手里分别拿着斧头和瓦刀,两个人走到梯子跟前,相互望一眼,点下头,然后分别讲着话同时登上梯子。
这边说,今天是个好日子。那边说,东家喜把房梁上。
这边说,翻身不忘**。那边说,盖屋不忘**。
……两个人边说边爬到了房梁顶端,各把早系在身边梁上的一根绳子解下来。下面的人仰面对梁上说,点鞭了!上面说。
点鞭!于是系在房梁最顶端正中的那根椽子上的鞭炮,随着剧烈的“噼啪”声,就像卷帘门一样慢慢地被两个工头提了上去。待鞭炮声结束,椽子也正好被两个人提上来,早就候在屋门外面的小伙伴们便一哄而上抢哑鞭。
但人多哑鞭少,谁能抢到个脸上就写满了高兴。两个工头把顶椽子安放好后,两个人又分别提上来一个红布封口的葫芦状圆斗,里面盛了一些小饽饽(鸟首形状的小馒头)、大红枣、年糕、糖果、硬分币、干谷草屑之类的东西,两个人开始向人群里抛撒。
下面的人乱哄哄地争抢,场面很是热闹…… 现在,故乡的除夕夜,乡亲们家家户户隆重地燃放鞭炮仍是传统。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放鞭炮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了。
小朋友们也不知道都跑到哪里去了,。
2. 放鞭炮怎么写啊
放“炸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看着这首诗,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了春节!春节,除了吃年夜饭、分压岁钱、拜年……当然,对于我来说放鞭炮是最最最最重要的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它的历史。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想尽办法吓它;后来,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爆破之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年”怕红色啊!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每次,我年夜饭吃完就会找我的弟弟来放鞭炮,或他来找我。爸爸给我们20块钱去买鞭炮,我们可高兴了!鞭炮买来了,弟弟迫不及待的想放一个,我不答应他,没想到他是了一个“暗器”放在我的脚下,突然一声“叭”,可把我给吓坏了。
调皮捣蛋的弟弟也叫我放一个“暗器”;我既高兴又害怕,高兴是:等了好几天,终于能放鞭炮了,害怕是:春节时电视上经常放某某人被烫伤等……我鼓起勇气放了一个。我屏住呼吸、我鼓起勇气、我…。
我一手拿起了一个“暗器”,我一手掏出一个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燃了一个“暗器”,“暗器”都还没点到我就慌慌张张地把鞭炮扔的老远,搞得弟弟哈哈大笑,“谁说女子让人欺负?嗯?”我愤怒的说!“嘿嘿,老姐有种你放一个!”“放就发!谁怕谁?”我虽然这么说,但是心里还是很害怕的。我们拿了一个打火机,提心吊胆得点了一个“暗器”,“暗器”一冒烟,“暗器”一瞬间飞到了一个人家的阳台上,这一飞,我更忐忑不安了!只见一个外地来的青年女子慢慢地探出了脑袋,听到“蹦”的一声,鞭炮便炸了。
完蛋了!“小朋友,下次放鞭炮要注意,不要乱扔啊!”她温柔的说道,我们松了一口气……接着我又放了几个。我先放一个“魔术弹”,这个“魔术弹”像一个疯了的球球似的,东跳跳、西跳跳不仅喷出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同时也喷出了节日的气氛。
接着,我又放了一个“小喷泉”,只听哧的一声,迸出了一个个白色的火星,这个火星越窜越高,不一会就窜到了天上,仿佛是一颗颗星星欢快的眨着眼睛睛。我又放了几个“小飞碟”,这些“小飞蝶”先高速的旋转,不一会就变成绿色的,接着又继续盘旋着上升,最后直线下降,那样子好象是UFO在地球着陆呢!然后,我有放了几个“陀螺”,刚一放,“陀螺”老是变色,速度那是相当的快!0.99秒变一个颜色;移动的速度也是超级快,差一点,╮(╯▽╰)╭就烧到我鞋子了!!!最后,我们放“棍子炮”,我胆子大大的把火点燃,“嘣—叭—……”,它给乌黑黑的天空添了许多色彩和热闹欢庆,让人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了这美丽的夜空;让心里难过的人看看天空,她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美妙;让春节未能回家看亲人的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对他的笑脸。
不觉之中,鞭炮放完了,但在我的眼中,不再是绚丽多彩的图案,而是那些为了人民和谐,依然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我继续放鞭炮了。
……到了凌晨1点,我们还是恋恋不舍的回家了。这个时间过得真快!慢一点该多好啊!!!O(∩_∩)O哈哈~我自己寒假作业上写的。
3. 放鞭炮的场景描写60字
夕的夜晚,天刚刚黑下来,有的人家就开始燃放鞭炮了。谁家放鞭炮,门口都是聚集一群小朋友,等着抢哑鞭。鞭炮声“噼啪”一阵子过后,硝烟尚未散尽,小伙伴们便借着熹微的暮色,弯腰躬背从一地碎鞭炮纸中寻找哑鞭,像抢钱似的。一阵子忙乱之后,又朝下一家门口跑去。天色完全黑了下来,有的小伙伴就打着手电寻找。这些哑鞭炮如果还有信子的,可能也十分短小了,有的仅仅露个头罢了,有的连个头也见不着。燃放哑鞭需要胆量,胆子小的一般不敢直接点燃,而是用根长香来点燃,如果实在点燃不着就会把鞭炮扒开,用火柴点燃火药,“嗤!”的一声,听个响声罢了。有的哑鞭用块石块或者斧头砸,也能听到一声爆响。
(内容来源于网络)
4. 关于放鞭炮的作文
记忆中的春节,放鞭炮是少不了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时侯在泉城济南,多是放闪电小鞭或大雷子,也有二踢脚或称穿天猴什么的。特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因特殊时期不上学在家玩,一到过年更是玩疯了一般。
那些日子吃完晚饭放鞭炮,便是我们那群玩伴们过年期间盛大的节日。大年三十夜,刚放下饭碗,我就听到楼下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走下楼一看,原来楼下的小宝和他哥哥正在放鞭炮。
他们燃放完小鞭,开始放大雷子。只见小宝他哥正用一根点燃的香伸向又粗又高的红颜色大雷子,我和小宝捂住耳朵不由自主躲在后面。
引信点燃了,吱吱直冒火星子,1秒、2秒……,10多秒钟过去了,大雷子待在地上毫无动静。“哎,臭火?”小宝沉不住气了,正要上前看个究竟。
“别动,危险!”小宝哥哥及时制止了他。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个瞬间,刚才还纹丝不动的大雷子“哄”的一声爆炸了,声响震天。
我站在一旁看呆了,惊出一身冷汗。 一般说,我们小时侯都是靠大人给的一点零花钱买鞭炮,不可能时常放连挂的小鞭。
为了过年期间每天都有鞭炮放,便将整挂小鞭拆开一个一个地放,点燃后抛上夜空,“啪”地一声,一个小小的火光闪亮,觉得也挺过瘾,细水常流好过鞭炮瘾嘛。所以,我对小宝和他哥能放价格不菲的大雷子还是很羡慕的。
这时,小宝的哥哥好像看透我的心思说:“革力,你来放一个!”他又在地上摆上了一个很诱人的红颜色大雷子。“我不敢。”
我在慢慢地往后退。小宝见状用一种嘲笑的口吻对我说:“哎哟,怎么这么胆小呀!怎么连个大雷子都不敢放呀?我来!”我不服气地回答道:“谁说我不敢放,那我就放给你看看。”
说着,我接过小宝他哥递过来的香,小手颤抖着第一次点燃了令人畏惧的大雷子,“哄”地一声炸响,火光四溅,映红了我们的笑脸,小宝向我伸出了大拇指。这次放鞭炮,让我不仅收获了乐趣,而且锻炼了胆量,再以后放鞭炮,我就不那么紧张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少年时代过年去买鞭炮的情景。那也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每年过节我都要和伙伴们上街买许多鞭炮来燃放,辞旧岁迎新年。
记得那是在大概67或68年的一天,那时我还住在泉城济南,年龄也就在十三四岁,就要过新年了,我依旧约上小伙伴上街去买鞭炮。两人走过几个街道,看见各家各户都张灯结彩,贴上了红对联。
正走着走着,天上悄然飘起了飞雪。我和小伙伴都戴着军帽,虽然有些冷,但为了早日买到鞭炮也顾不上了。
就要走到常去买鞭炮的小铺了。“哎,小宝,怎么不上学啦?”是同伴碰上了同班同学。
还没等小宝回答,他那个个子很高的同学一把抢去我和小宝的军帽,撒腿就跑。那个年代,穿军装戴军帽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时尚,可谓一军帽难求。
“坏蛋,还我们的帽子!”小宝一边喊一边追去,但没等多一会儿小宝边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哎,没追上,哪天上学再去找他!” 我俩光着头向卖鞭炮的小铺走去。
天很冷,西北风一个劲儿地刮,我俩头冬得生疼。但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两个人冒着风雪还是买了不少鞭炮回家。
农历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和邻居小宝将买来的鞭炮拿出来燃放,家里的大人也都出来看热闹。鞭炮隆隆,闪光染红了半边天,欢声笑语中我妈妈突然问,“你怎么光着头不戴帽子?”“呵呵,没事,没事,不冷!”我搪塞着。
这时小宝的妈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过完年上学校,我和小宝在足球场上见到了那个抢我们军帽的大高个,他头顶上戴着一顶军帽,显得英俊洒脱,脚底下踩着足球意气风发。
“噢,对不起两位了,上次抢了你们的军帽。我太喜欢军帽了,好在你们爸爸是军人,你们再搞到军帽容易一些,那两顶军帽就送给我吧。
不过,我也不让你们吃亏,你们看——”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大挂一串红鞭炮递过来,“给,送你们的!” 赶在元宵节那天晚上,小宝将大个子叫到我们大院,我和小宝拿出大个子送的鞭炮,燃放了个痛快,热闹非凡的喜庆景象可让我们过足了鞭炮瘾。 这件事不大,但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燃放鞭炮,给我的童年和少年带来了许多美好和幸福的回忆。鞭炮声声中年味更浓了,就是现在每年除夕夜吃着饺子看着春晚,我都会和老人、孩子们一块儿在院子里放挂鞭炮,辞旧迎新欢欢喜喜过个喜庆吉祥的好年。
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当想到春节,我便想起去年春节我和爸爸放鞭炮的情景。
记得年前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妈妈又是买菜又是买春联又是包饺子。我们小孩却不像大人那样忙。
大年三十那天,妈妈让我和爸爸贴好了春联,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记买鞭炮了。我们爷俩就决定一起下楼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上,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
反正各种各样的鞭炮说也说不完。
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冲天炮又叫二踢脚,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得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
到了中午,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爸爸也拿出了我们买的鞭炮。
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