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迁是如何写出《史记》的
司马迁,字子长,汉朝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和散文家,自幼深受父亲司马谈的学术思想熏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崇尚道家,曾以黄老学说为主,著有《论六家要旨》,对儒、墨、名、法、阴阳、道等各家学说,进行过批判和总结。
这种家学传统,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司马迁自幼好学,博闻强记,10岁的时候便通读《左传》、《国语》等史籍。
青少年时,曾师从古文学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今文学家董仲舒学过《春秋》、《公羊》学。他涉猎的范围很广,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天文摄法、史学、儒学等各家学说。
20岁时,开始到各地游历,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此次远游,使他开阔了眼界,认识了社会,累积了知识,并对其进步历史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回长安以后,人仕郎中,其间随武帝巡游了很多地方。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奉命“西征巴蜀”,到达邛、笮、昆明一带,从而进行了第二次大游历。
元 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逝,元封三年,即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 时年38岁。这样,使他有机会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文献典籍。
此时,在他的主持 下,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冬制成新历——《太初历》。同年,司马迁开始撰 写巨著《史记》。
苏武被匈奴扣押的第二年,汉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带领3万人进攻匈 奴,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 中,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后来,寡不 敌众,又没救兵,李陵被匈奴俘虏,投降了。 消息传来,大臣们都谴责李陵贪生怕死。
汉武帝也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母,但 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说:“李陵带领5000步兵,深人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 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想马 上死,自有他的打算。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开脱罪责,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 宠妃的哥哥),不禁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辩解,我看是存心反对 朝廷。”
他命令侍从把司马迁送进监狱,交给廷尉审问,最后被判为宫刑(一种阉 割**官的肉刑)。 司马迁在身心上受到极大摧残,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 未能成稿,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忍辱发愤地过了8年。
出狱之后,任中书令,继续 笔耕。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历经18年终于完成《史记》的写作。
这部巨著 问世之后,当时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叫《太史公》。
2. 史记怎么写的
1.父亲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
2.司马迁受家庭影响,10岁学习史学,20岁外出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
3.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史官,遍阅皇家藏书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他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我了西汉时的一位著名史学家。他是一位饱学有识之士,热爱祖国,关心现实,忠诚史学事业,很重视对儿子司马迁的教育。
司马迁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刻苦读书,向当时有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代历史文献。他还在父亲的鼓励下,周游全国,了解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观瞻历史遗迹,搜集书本上没有记载的奇闻轶事,为后来撰写《史记》搜集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 史记是怎么写出来的
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背后都有它必不可少的历史条件,《史记》也不例外。
先说说写史记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这个人需要有一个机会,可以读到先人记录的历史。当然,大汉天子的藏书应该可以满足这一条件。
第二,这个人需要对中国文化的诗、书、礼、乐以及相关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这个人的学问方面能有高人教授,并且自己也要喜爱。
第三,这个人要善于文笔的修练,就是文章的组织及逻辑方面要有特长
第四,对于公案的客观判断及明辩能力。像一个历史大法官,判定孰是孰非。
第五,立志著书(定立了自己的志向,勇往直前)
司马迁在学业与为官方面逐渐具备了这一条件,他生活生长的环境对于他对文学及历史文化的深造及提高起到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再上他天才的文笔及最终下定决心著书的深刻原因才写成了这一部部开篇之作。
《史记》的记录是被称得上是正史的,但是实事求是的写的吗?如果写的毫无保留那么我想这本书不会留在现在还能被我看到,或者早就被人改掉了。伟大的作家深思熟虑做到尽量不说假话,又不能被灭族、封杀,他战战兢兢,打着当时历史的礼法与皇权也不可违背的道义开始书写 ,将古代传统的道、德、仁、义、礼作为阻挡政客诛杀的盾牌书写。
《史记》这样书写的过程中多以礼义仁德为导,权谋诡诈则常略之不提,这样很多人读到之后也不会产生出议,而在某种意义上也维护了大汉皇权的统治。
对于历史事件的判定:
历史上总会留下许多公案、疑案,司马迁在写这个时会在不同人物传记中写出当时不同的情境与言语,很多公案各说一辞留给读者自己去判别。
本纪、世家、列传
将从黄帝开始到汉代当世的对历史有突出成就与影响的人分门别类的列传出书,多表功过得失,把人物的等级作了划分,也符合了大汉政权的意志。
书 年表
将古代留下的礼乐律等书作了总结,并认真编制了年表,对后世研究历史年代,判别真伪作了巨大的贡献。
4. 史记是如何写人的
互见法:是《史记》传记选材写人的方法。
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用以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
又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恶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
5. 史记写的是什么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6. 司马迁怎么写的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但他是汉人,要想从秦朝到汉代的所发生历史故事都写出来,可谓不容易。他可以写出史记,并写得那么精彩,主要有以下几点:1:司马迁由于李陵兵败(史上称为李陵事件)而为他说情,惹得汉武帝大怒,要对他执行死刑。
当时死刑有三种规则,第一,斩首。第二,拿五十万钱。
第三,执行宫刑。司马迁很贫穷,拿不出钱;而为了他父亲司马谈寄托他的心愿又必须得实现,他不能死。
没有办法,只好接受宫刑,忍辱负重的活了下来。从那开始,他对理解生死观,志向观,人性观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他把史记中每个人物都写得淋漓尽致,和其他记录历史的书籍有很大不同,这是他写的精彩的原因。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为了让儿子,把这个史记写得更精彩,特地让儿子去各地旅游,那年司马迁才二十几岁,他旅游了两年,到各个地方去访问,他来到那些英雄人物的墓前,眼泪刷刷往下掉。他为什么写得好?就因为,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的,毫不保留的,写到了其中。
司马迁从这次旅游中,长了许多见识,远远是书上得不到的。3:他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做史官,他就天天阅读史库中的那些史书,从秦到汉,一本不放过,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材料。
7. 史记是谁写的
史记》究竟是在哪一年开始着笔的呢?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据是司马迁所撰《自序》:“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谓“论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记》。李陵之祸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据史学家考证,《史记》脱稿应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据是这年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所写的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话:“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思是说:我最近广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仔细的考证,推究其兴亡的原因,共写了130篇。我打算将此书珍藏起来,以传后人。《史记》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合起来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见,此时全书已经脱稿。
从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辞海》有关“史记”的词条也是这样说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也都采用此说。
当然,说18年、16年完成此书也不错,那是把司马迁受命之后,酝酿构思、搜集资料乃至参阅皇家档案的准备过程也计算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