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买香包作文结尾应该怎样写
在我们的家乡南阳,每到五月初五,孩子们都会戴上香包,这是我们的风俗。
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你看,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在大街小巷里,在老奶奶的手推车上,在偏远的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香包那鲜艳美丽,栩栩如生的造型,香包以他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香包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劳动人民的杰作,它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或扎成香袋,里面装有雄黄、艾叶、熏草、香末。
用五线绳带在身上,可以驱虫辟邪。香包做工精巧,造型各种各样,上面的图案多以动物和花草为主。
如十二生肖,如心形,如鱼虫,各种造形精美的图案真是惟妙惟肖,小小的香包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它或象征着幸福,或隐喻着爱情,或呼唤着友谊,或赞美着生命。 小小的香包,更饱含着亲人对我的关爱和期盼。
从小到大,每到端午节,爸爸妈妈总会给我买香包,其中我最喜欢的香包是搬脚娃娃,因为这个香包比别的香包漂亮,也更有意义,这个香包的正面是一个娃娃搬着脚,穿着一身漂亮的红衣服,衣服上面还绣了一朵黄色的小花,背面有一个心形,由红色、黄色和蓝色组成,在这个心形的下面,有一串漂亮的流苏,还有两串珍珠,珍珠下面还挂着两个蝴蝶结。这个香包非常香,用手轻轻一扇就有一股刺鼻的香味扑鼻而来。
我爱香包,因为这小小的香包,满满的包含着亲人对我的爱,伴我度过了幸福,美好的童年时光,我要永远珍惜它,收藏它。
2. 南岳进香如何填写香包
烧香常识
1、关于烧香的一般常识 南岳进香分为山顶和山脚的大庙两处。烧香分为高香、保香、许愿香和还愿香等,一般人去都是烧保香,保佑平安健康、升官发财什么的,这样一般可以不用专程去还愿,烧高香一般是求具体什么事,需要再去烧还愿香。具体烧什么香在选择香的时候就要定好。
2、关于进香用品 进香用品一般包括香、烛、包和拜香。如果有多人同去一定要各付各的钱,这个是不能请客的,切记。当然先由朋友代购,然后再付钱给朋友是没问题的。
3、关于写香包,大庙是佛道一体的,一共有八位神轼,所以一共有八个香包,大家要在每个香包上写明自己的姓名、住址、烧的什么香和年月日,日期用天干历,比如庚寅年什么的。记得地址写详细点,要不神仙可找不到你也不能帮你了。
4、关于烧香的顺序(先烧香,后拜佛),提着香包、香、烛等供品,举着拜香(男左女右),大庙从前门进,先在圣帝大殿前的左香炉前祷告,然后把供品投入香炉,只留下一束最长的大拜香不投入(在这里补充一下,留下的大香上记得写上:名字,“某某某 诚心叩拜”,等到各殿拜完后再投入香炉,这里反正有很多人,实在搞不清就看别人怎么做吧),烧完包就可以依次到各殿拜了,要注意的是未婚女性不要去拜注生娘娘殿,在外面行个礼就行了。因为那是管送子的,到时候中标了可别怪娘娘哦。
3. 第一次做香包作文550字打结怎么写
就快到端午节了,王老师请来了她妈妈教我们做香包。
王老师的妈妈带来了线、针和几块小花布,她一边做示范一边做,我们就学着她的样子。首先把两块小花布反叠在一起,再把一根红线穿进针眼,红线的两头对齐后打个结,然后从小方布的右上角开始缝,缝到两边时,给方布翻个面,把茶叶和米做成的香料装进布袋里,再把剩下的两边折成三角形的形状继续缝,最后将缝好的两边对折固定好穿上一根红线,这就把一个香包做好了!我自己做的香包很香,挂在身上香味扑鼻,贴在身上凉冰冰的,我可喜欢自己做的香包了。
4. 写香囊的说明文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庆阳香包刺绣起源于古黄帝时代,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既粗犷豪放,又精细纤丽;既浓烈娇艳,又清纯素雅;既是大写意,又是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古老;色彩大红大绿,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沉重,形态稚拙传神。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在看过庆阳的香包之后大发感慨:“我考察过全国的香包,好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庆阳,一个是云南。相比之下,庆阳,特别是庆阳的正宁香包是最好的。”
2002年,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亲笔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
香包不是一只单纯的绣品,让我们站在历史和现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香包的制作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前不久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图案,以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为例,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是按照佛教净土的教义设计的,其寓意是把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因为变形梅花从唐代起就作为佛胸前的吉祥标志。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们向佛塔敬献这种香包,完全是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诚意。
从我国民间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主图,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比方,用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用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汉字的谐音做比喻者更是随处可见:送给新婚夫妇的“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
翻开这一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尽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其实,这才是揭示人性欲望的艺术;表达思想信仰的艺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可以说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