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丽江的"丽"怎么读
丽江的“丽”字的读音 lì。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坐落在云南省丽江市大研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丽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山西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有着绚丽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2. 丽江真的很美丽么
是的。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
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
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主威尼斯”、 “高原姑苏”。
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
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因古城处在上通西藏、印度,下达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为抗战物资运转的要津,商贸活动一时盛极,至今商贾云集。
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
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
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
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
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
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
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
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 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国家AAA级名胜区黑龙潭。黑龙潭不仅是丽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头,也是古城区重要的旅游景点。
以高耸洁白的玉龙雪山为背景的黑龙潭清澈见底,四周中绿树婆娑,五凤楼、解脱林、龙神祠、锁翠桥等古建筑掩映其间。位于黑龙潭中央的得月楼上,悬挂有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楹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优美的自然风景与独具特。
3. 写丽江的作文怎么写 400字
【丽江】范文,供参考:
暑假里,我们全家从气候炎热的南国广东飞到了气候宜人的云南丽江。刚打开旅游车门,一块醒目的大牌子上写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两架巨大的水车“呼 呼”地转着,我们漫步在青山环抱的古城中,踩着光滑、美丽的五彩石铺就的小路上,我发现古城里的泉水分成三条主流穿过古城,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支流,穿街走巷,入院过墙。拱桥、平桥、木头桥、石头桥……架在纵横交错的支流上,红花绿树倒映在水中,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水城威尼斯了,古城中保存了许多明清年代的民居建筑,它们均是两层楼的木质结构,青瓦白墙,每座房顶上都垂挂着吉祥物,有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鱼、凤凰、龙,意示着纳西人盼望和平、吉祥、如意。古城的街道干干净净,下雨天无泥迹,大晴天无灰尘,古城的街道两旁都是商铺,有卖乐器的店,有卖土特产的店,有卖紫玉雕刻的店,有卖工艺品的店……玲琅满目,店里的服务员穿着特别的民族服装招揽游客。古城不仅在中国名气很大,而且名满天下,到处都能看见外国朋友。我们站在木府花园的山顶上俯瞰,古城全貌尽收眼底,我陶醉在这美丽的古城中。太阳快下山了,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彩霞,晚上,四方街上灯火闪烁,中外游客聚集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丽江古城——-迷人的古城,丽江古城——使人梦想重游的古城!
4. 丽的连笔字怎样写
丽的连笔字,写法如图:
“丽”上面一个“丽”字下面一个“鹿”。如今把下面的“鹿”字去掉了,大家不知道这个“丽”当什么讲了。
实际上,“丽”是指雄鹿的角,大家见过雄鹿,雄鹿的鹿角非常好看,指的是一支雄鹿在阳光下站在山冈上。
扩展资料
丽
基本字义
1. 好看,漂亮:美~。秀~。明~。绚~。富~。~质(女子美好的品貌)。风和日~。
2. 附着:附~。
3.地名:丽(lí)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丽
5. 关于丽江的美丽文字
天雨流芳
品读这4个字,也许你会诗兴大发,浮想联翩,心中禅意忽生。在云南省丽江古城,这4个字跳入我眼帘时,我的心境就是这样的。
“天雨流芳”是纳西音译语,行云流水般书写在丽江木府旁的一座牌坊上,其纳西音意为“读书去吧”。汉纳两音,一语双意,写下这四个字的读书人,对读书之趣味领悟到如此境界,实在令人惊叹不已。的确,读一部好书,对我们心智的滋养,就像天雨之于谷物的成熟,让你的心灵沐浴着智慧的浩荡清香,而感觉无比的幸福和安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就是这样的一部好书。
长江从雪山走来,在石鼓镇折过第一湾便泱泱东去,将华夏大地流泻出条幅的美,江湾腹地即是神话乐土———丽江。这里,金沙江边红崖上不时隐现出五彩斑斓的花马,古称“花马国”。世纪之交的一个秋雨流香天,我像千年前的“子在川上”,深深遥望了一回长江第一湾,而后转头向那“花马国”进发去……
刚下车,就被丽江朋友迎进古城,在一家别致的河畔食馆柳荫下午餐,垂柳依依,流水款款,稍远处古石桥如虹卧波,身旁苔痕板桥咯吱,对岸古街上纳西妇女“披星戴月”,熙来攘往……边品尝丽江粑粑、腊肉、酱菜和玉龙清,边听主人如数家珍摆弄古城历史和人事。此情此境,我感觉仿佛不是在吃饭,而是在观风景,更像是在浏览一部古典的线装书,扑鼻书香,夹着一缕岁月烟尘味儿,令人深发思古之幽情。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之交,玉龙雪山于其西北遥遥玉矗,这座北半球最南端的现代冰川,消融雪水玉泉,远道而来,环镇越街,整座古城绿水萦回,宛如一方硕大的玉砚,故古城汉名“大研镇”,“研”者“砚”也。随意走进一家古四合院小憩,主人是装裱字画的,天井里养着许多花草,坐在天井里的藤椅上,一种含着淡淡墨香的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氛弥漫四周,让人不想离开。
古城街巷曲径通幽,步步都踩着纳西东巴文化的足迹。从一门三举人的科贡坊,从四方街到太史巷,从古牌坊群,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徐霞客语)的木府,再加上誉满天下的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字艺术,你会深深感受到古城文化之浓郁而厚重。雨后晴日,明晃晃的石板路洁净无尘,仿佛刚刚洗濯过,古朴中透出一份清新。据说,古城四方街有一道水闸,每日黄昏开闸洗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水之于丽江,犹如思想之于文章,不可或缺。我想,缘思想脉络一样的玉泉读古城,或许能深入浅出,得其精髓而不亦乐乎!
纳西族的教育渊源亦可上溯至元季。明代木氏土司开了纳西族汉文写作之先河。清康熙年间,孔子六十六代孙孔兴询来丽江任通判,兴办丽江学府,百姓有了读书的机会。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流官大兴汉学,修书院,建学馆,习汉文蔚成风气。到光绪末年,远居边地一隅的丽江,已有3个书院、三十一个义学馆,登科及第无数。在“天雨流芳”劝学古训的鞭策下,丽江的学风一代比一代盛旺。
读丽江,不能不读纳西古乐。我们去拜望古乐老人宣科先生,却未晤面。呈现眼前的乐池,古朴典雅,只一位红衣女子很投入地演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这对于纳西古乐,难有“人面桃花”之憾,空应了杜甫诗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眼前之景却深深打动了我,沉浸在悠扬绕梁的古筝旋律之中,心灵渐悟“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天雨流芳的境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0月18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