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在古文里怎么说
王wáng wàng
王 wáng
基本字义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父(祖父)。~母(祖母)。
5. 姓。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
2.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emperor;monarch]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 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 汉有天下,因 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六书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柳宗元《封建论》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王公(天子与诸侯;泛指达官贵人);王土(天子的土地);王士(天子的士民);王宇(天子的宫殿);王志(天子的意向);王车(王之车乘)
4. 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king]
越王勾践栖于 会稽之上。——《国语·越语上》
请勾践女女于王。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王人(国君);王女(古时封王者之女);王吏(天子或国君的官吏);王使(天子或王侯的使者);王政(国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于皇后)
6. 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prince]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侯以下。——《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西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
8. 朝廷 [court]。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王务(朝廷的公事);王机(朝廷的政事);王体(朝廷的大政方针)
9. 王朝 [dynasty]。如:王轨(王朝的秩序、制度);王制(王朝的制度);王灵(王朝的威德)
10. 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chief]
王久不至。——唐· 李朝威《柳毅传》
11. 又如:擒贼先擒王;乐器之王;拜他为王
12. 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grandfather,grandmother]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尔雅》
13. 统治者,主宰者 [ruler]。如:王化(以仁义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职官)
14. 冠军 [champion]。如:拳王
15. 姓
16. 另见 wàng
王 wàng
基本字义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详细字义
〈动〉
1.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rule]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诗·大雅》
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秦地可尽王。
沛公为 汉王,王 巴、蜀。——《史记·留侯世家》
2. 作皇帝,称王 [be emperor]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周不法 商, 夏不法 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商君书》
3. 胜过 [surpass]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庄子》
4. 另见 wáng
2. 甲骨文里的王怎么写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
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
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
“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 “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
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这张图片有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C%D7%B9%C7%CE%C4%D7%D6%B5%E4&in=26355&cl=2&cm=1&sc=0&lm=-1&pn=11&rn=1&di=687207521&ln=66。
3. 王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
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
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
“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 “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
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4. “王”的篆体怎么写
“王”的篆体的写法如上图所示。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
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小篆的鼻祖是李斯,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篆体书法在魏晋以后走向式微,到了唐代以李阳冰为代表。篆体书法在清代迎来了第二次创造高峰,出现了一大批善篆书家如王澍、钱沾、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建国以后篆书代表人物有齐白石、王福庵、简经伦、萧退庵、章太炎、黄宾虹、容庚、来楚生、邓散木、陆维钊、商承祚、潘主兰、刘自椟、蒋维崧、沙曼翁、徐无闻、言恭达、丛文俊、铸公、仇高驰、王友谊、许雄志、刘颜涛、高庆春等。
篆体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秦公簋》、《史籀篇》、《散氏盘》、《毛公鼎》、《峄山碑》、《泰山刻石》等。
5. 古代的王字怎么写
古代的王字的写法有很多种,随着书法的演变产生了很多种写法,大概如下: 字源解说:甲骨文中“王”与“士”同源,后分化。
“士”的金文字形与“王”的甲骨文字形一致。王,甲骨文字形像带手柄的宽刃巨斧。
有的甲骨文在战斧(士)的基础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王”是超级的“士”。造字本义: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斧形的简化成,淡去了斧形。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的“玉” 与篆文的“王”字形相似,区别在于:“玉” 的三横疏密均匀,而“王”的三横上密下疏。
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 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竹制武器叫“不”*; 带刃的木制武器叫“帝”* ;文治天下的叫“君”* ;头戴金冠之王叫“皇”* 。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
王者,则天之义。”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王,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
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王’字。三道横画,分别代表天、地、人,而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就是王。”
孔子也说“能以一贯三者为‘王’。”所有与王相关的字,都采用王”作边旁。
李阳冰说:“‘王’与‘玉’有微妙差异,‘王’字的三横中,中间一横比较靠近上面的一横,而‘玉’字的三横距离均匀。王之所为,就是天义。”
6. “王”的篆体怎么写
“王”的篆体写法如下: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王的基本解释: 王[wá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 :王国。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 :王公。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 :山大王。
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 :王父(祖父)。
5. 姓。 王[wàng]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 :王天下。
扩展资料:王的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白话版《说文解字》:王,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王’字。
三道横画,分别代表天、地、人,而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就是王。”孔子也说“能以一贯三者为‘王’。”
所有与王相关的字,都采用“王”作边旁。 李阳冰说:“‘王’与‘玉’有微妙差异,‘王’字的三横中,中间一横比较靠近上面的一横,而‘玉’字的三横距离均匀。
王之所为,就是天义。” 相关词汇: 1、王法[wáng fǎ] :封建时代称国家法律。
2、王爷[wáng ye] :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 3、王子[wáng zǐ] :帝王的儿子。
4、王公[wáng gōng] :王爵和公爵。泛指有显贵爵位的人物。
5、王国[wáng guó] :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如丹麦王国、尼泊尔王国。
7. 王字结尾的古文诗词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临江仙其一】
自有王昌在,何劳近宋家。 【偶作】
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 【书怀】
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 【悯耕者】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魏王堤】
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拟王轩。 【嘲郭凝素】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渑池】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感弄猴人赐朱绂】
毳幕夜来时宛转,何由得似汉王边。 【明妃曲四首其一】
何如却逐虫儿去,忍耻更来王亮前。 【嘲任昉】
何年进入玉华宫,香到君王紫禁枫。 【山居七咏其四丹桂轩】
自怜休退五湖客,何幸追陪百谷王。 【霅溪夜宴诗其三】
为问魏王堤岸下,何如同德寺门前。 【水堂醉卧问杜三十一】
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 【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链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巫山神女庙】
何必锦衣须太守,别无莲幕胜王家。 【寄陈侍御】
何必苦劳魂与梦,王昌只在此墙东。 【昼寝】
·何须飞白人人赐,始悟君王欲教忠。 【御书道山堂次林竹溪韵】
何人又进江心鉴,试与君王却众邪。 【端午内中帖子词 其十 皇后阁】
《题金楼子后》李煜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包佶
挥泪送回人,将书报所亲。
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王粲频征楚,君恩许入秦。
还同星火去,马上别江春。
《慈恩寺九日应制》薛稷
宝宫星宿劫,香塔鬼神功。
王游盛尘外,睿览出区中。
日宇开初景,天词掩大风。
微臣谢时菊,薄采入芳丛。
《嘉禾合颖》孟简
玉烛将成岁,封人亦自歌。
八方沾圣泽,异亩发嘉禾。
共秀芳何远,连茎瑞且多。
颖低甘露滴,影乱惠风过。
表稔由神化,为祥识气和。
因知兴嗣岁,王道旧无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