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炒蒜苔为题写一篇作文,怎么写
在暑假里,老师给我们布置了炒三道菜的作业。
今天是礼拜天,趁妈妈在家,我决定学做蒜薹炒肉丝给妈妈吃。
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了肉丝和蒜薹、西红柿。回家后,妈妈便开始教我了。
这是我洗好的肉丝、蒜薹和西红柿
妈妈拿出一个碗,叫我把肉丝放进碗里,用水洗干净。之后,教我把蒜薹的两头去掉,洗干净,切成一小条一小条,这时,我想:平时我最喜欢吃西红柿。能不能放一个西红柿呢?我问妈妈,妈妈说:“可以啊!”我赶快洗了一个西红柿。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弄好后,妈妈打开气灶,我把肉丝放进锅里加点水,煮熟后,妈妈叫我把剩余的水倒掉,放油、盐、酱、醋,把肉炒炒,再把它捞起来盛在碗里。然后,在锅里放油、盐,把蒜苔倒进锅里炒,妈妈说:“蒜薹炒到七八成熟时就把肉、西红柿倒进去一起炒。”等蒜薹七八成熟后,我把肉和西红柿倒进去一块炒,盖上锅盖,闷了一分钟,不一会儿,蒜薹炒肉丝就好了。妈妈拿起筷子尝了一口,高兴地说:“嗯,不错!不错!”我也尝了一口,真香!原来,学炒菜这么有趣!这顿我吃了两碗米饭噢!
这是我炒的蒜薹炒肉丝
我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好,不仅让我学会了炒菜,还让我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2. 蒜薹还是蒜苔
蒜薹和蒜苔都是对的。蒜薹是现在国家文字改革后的简体字。
蒜薹(suàn tái),又称蒜毫,蒜苔。北京以及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蒜苗。它是从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蒜薹在中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种植,是蔬菜冷藏业中贮量最大、贮期最长的蔬菜品种之一。
扩展资料
蒜薹的营养成分很高,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尼克酸、钙、磷、钾、钠、镁、铁、锌、硒、铜、锰等人体所需营养成分。以及大蒜素、大蒜新素等成分。
挑选方法:
1、看蒜苔的粗细:过细的蒜苔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而太粗的又不好嚼。
2、看蒜苔外表:主要看有没有伤,有没有很蔫的样子,一旦发现蒜苔出现蔫的情况,那么尽量不要购买了,挑选看起来比较整齐,圆润的蒜苔。
3、看蒜苔是否新鲜:一是蒜苔外表是否很饱满,没有出现蔫的样子。二是蒜苔的尖部,如果尖部也是很饱满,很翠绿,那么蒜苔是比较新鲜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蒜薹
3. 蒜苔正确还是蒜薹正确,我说都简体字
蒜薹 正确
“薹”是“苔”的繁写吗?
发布人: 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12-20 13:51 共1275人浏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赢得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他有一部小说名曰《天堂蒜薹之歌》,笔者发现,“蒜薹”二字,有的出版社印作“蒜苔”。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都写作“蒜苔”。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均收“蒜薹”,不收“蒜苔”,《汉语大词典》收“蒜薹”,云亦作“蒜苔”“蒜台”。“蒜苔”书证为《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唐氏就着蒜苔香油调的酱瓜,又连汤带饭的吃了三碗。”“蒜台”书证为老舍《四世同堂·三八》:“天佑在初五一清早,拿回来一斤猪肉和两束蒜台。”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蒜”字条释义中出现“蒜薹”一词。“苔”(tái)字条云:“同‘薹’。如:油菜苔;萝卜起苔”。据此推断,《汉语大字典》认同“蒜薹”亦作“蒜苔”。
《辞海》(第6版缩印本)未收“蒜薹”“蒜苔”词条,但“蒜”字条释义中出现“蒜薹”一词。《辞源》(修订本)未收“蒜薹”“蒜苔”词条,“蒜”字条释义中也未见“蒜薹”或“蒜苔”。
“蒜薹”和“蒜苔”,各家辞书说法不一,究竟孰是孰非?本来,“薹”“苔”二字不是繁体与简体的关系,原不相混。“薹”音tái,用于“芸薹”(油菜的一种)、“蒜薹”、“油菜薹”等。“苔”有两个读音:读tāi时,用于“舌苔”;读tái时,用于“苔菜”(紫堇的别名)、“苔藓”、“苔衣”等。
如今,“蒜薹”已逐渐被人淡忘。市场的菜价牌上、饭馆的菜单上,赫然写着的大都是“蒜苔”,个别写作“蒜薹”的,还常常被人误以为写的是繁体。笔者随机调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两个班的学生,竟然无人知道“蒜薹”这种写法。笔者使用《人民日报》检索发现,虽然“蒜薹”和“蒜苔”两种写法并存,但“蒜薹”使用频率更高。看来,还是主流媒体比老百姓更讲规范。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规范力度,辞书增加辨析提示。否则,用不了多久,就真的天下无人识“蒜薹”了。
4. 抜蒜苔作文300字
五一放假期间,我回到了老家。听姑姑说,她家菜地里的蒜薹已经长成了,特意给我留着,想让我去感受一下抽蒜薹的乐趣。我特别高兴,因为我从来没有抽过蒜薹,这次可以好好体验一下了!
吃过午饭,我顾不得天气的炎热,迫不及待地跟姑姑出了家门,朝着菜地的方向走去。我心中激动极了,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菜地。
终于到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地里除了蒜苗,还有许多金黄色的油菜花,生菜和青笋长得也很好。蒜苗们长得很高,看起来精神十足。我低头一看,在每棵蒜苗的中间,都有一颗细长的蒜薹,它被蒜苗紧紧地裹着,就好像穿了一条高弹力的紧身裤。蒜薹很长,许多都把脑袋垂了下来,身子弯曲成了一个“小问号”,又像一个个犯了错、低着头站在老师办公室里的孩子。
姑姑告诉我,只要拽住蒜薹的头,悠着劲,慢慢就把蒜薹抽出来了。这有什么难的?我立即摩拳擦掌,准备开始“战斗”。
我挑了一根最壮的蒜薹,用手拉住它的“头”,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一拔,只听“咔蹦”一声,蒜薹被我拦腰截断了。咦,怎么回事,一定是我拔得太猛,没有悠着劲。我又试了一次,慢慢地、缓缓地,可是蒜薹最后还是断了。我就不相信,我居然连一个小小的蒜薹都对付不了。我接着试,一次两次三次。..,.不一会儿,我的手上就增加了许多被折断的蒜薹,没有一根完整的。看着被我折断的蒜薹,我心中有些愧疚,这可是姑姑的劳动成果呀,却被我折坏了这么多,唉。我的心中又产生出一种挫败感,看来我真的是抽不好了。
正在我沮丧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他告诉我了一个窍门,那就是在抽蒜薹之前,先捏一捏蒜薹的最底端,让它变得松动,这样再抽的时候就轻松多了。爸爸给我示范了一次,我就开始实践。我捏捏蒜苗,因为里边包着蒜薹,很硬。我又悠着劲一抽,只听见蒜薹传来“吱呀”的一声,然后就乖乖地从蒜苗“妈妈”的肚子里钻了出来,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我趁热打铁,连抽了二十几根蒜薹,收获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