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的中怎么写
中字楷书写法有12种,具体如下:
中,中国汉字之一。在中原“中”是指“好”的意思。
中的哲学意义: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比如中庸之道。中字是由一个0(口)字和一个1字组成,0是大道的体,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组成,同时拥有了大道的体和用,所以中是道的大成。中代表中国的人文哲学,是中华的密码,大道之体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
2. 楷书 佑 在田字格中怎么写,求图
一、楷书 佑 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如下图所示:二、释义:扶助;保护:保~。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四、佑的部首:亻五、造字法:形声;从亻、右声六、相关词组:庇佑、保佑、护佑、享佑、福佑、皇佑扩展资料:一、汉字笔画:撇、竖、横、撇、竖、横折、横、二、词语释义:1、庇佑 [ bì yòu ] 保佑:神明~。2、保佑 [ bǎo yòu ] 迷信的人称神佛保护和帮助。
3、护佑 [ hù yòu ] 保护;保佑:~一方。4、享佑 [ xiǎng yòu ] 受神保佑。
5、福佑 [ fú yòu ] 给予幸福和保佑,也指得到的幸福和保佑。
3. 勤的繁体字怎么写
“勤”的繁体字是“勤”。
字形:
拼音 qín
笔划 13
部首 力
结构 左右结构
笔顺 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横、竖、提、横折钩、撇
释义
1. 做事尽力,不偷懒:~劳。~快。~奋。~政(勤奋于政事)。~谨。~勉。~恳。克~克俭。
2. 经常:~密(频繁)。来往很~。
3. 上班,事务:~务。~杂。出~。后~。
4. 担心,忧虑:~恤(忧虑怜惜)。
5. 帮助:~王。
6. 姓。
7. 反义词
懒
8. 相关词语
忠勤、勚勤、勤思、勤肃、查勤、肃勤、勤劝、输勤、勤力、缺勤
9. 造句
他来得很勤。
他很勤劳。
出勤率很重要。
4. 金丹艺术字怎么写
板桥体是指郑板桥的书法,他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同时,“板桥体”一词还被做为作文题出现在了2009年中国高考上海卷中。
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郑燮,号板桥,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 郑板桥的书法, 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
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县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郑燮诗书画兼擅,时人称为三绝。他的书法自成一格,人称“板桥体”,他自己则戏称为“六分半书”。
并且解释说:“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从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来看,所谓“真隶相参之法”,实际上就是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
其实,郑燮的书法还不止是将“真隶相参”而以行草的笔法写之,他的字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忠雅堂诗集》)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说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郑板桥试论》) 可见,郑板桥对于书法,是决意要背叛传统,进行大胆地自我创新的。
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他曾说他作书“往往以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
(《郑板桥题〈墨竹图〉》) 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
而整体上看,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由于这种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
表面上看,郑板桥书法的这种创新,是一种杂凑,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对古人法帖的学习,是取神遗貌,决不求形似。
他说:“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
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蔡邕)之体,运太傅(钟繇)之笔,为右军(王羲之)之书,而实出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
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跋临兰亭序》)他对学书的这种独到见解,加上他对诗、画都有很高的造诣,生活中又饱经沧桑,所以,将思想的旷达与天性的幽默一齐融会与笔端,自然就形成了这种“奇而不诡正”的书法特征。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于书而写的判词,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
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也不免稍嫌涣散。不过。
从整体上看,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桥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