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元曲
曲有曲谱,可以购买相关书籍或百度之。曲谱会告诉你用字平仄安排,衬字如何安排。
词曲最基本的区别在于曲在形式上更自由,可以平仄通押。曲除了类似词的小令,杂剧等长篇的东西也存在。
一、词的句式要散文化,要比诗更直白
这一点体现于李后主、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白石)、吴文英(梦窗)……等所有词人的全部词作中,无一例外。
前人曾把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词与诗分界的代表。
此中真义,就靠自己的悟性去领会了。
二、曲的特点是故意使用俗字(参见/f?kz=557808928)
例如,柳永的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眼凝噎’,被关汉卿化为‘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曲)。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被王实甫化为‘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曲)。关汉卿、王实甫都是故意使用了俗字。今人如果写词,既要做到明白如话,又要避免太俗,以免变得词不像词、曲不像曲。
前人曾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曲)
作为词与曲分界的代表。
此中真义,就靠自己的悟性去领会了。
2. 怎么学习元曲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3. 元曲咋写
你这么提问题,就说明你对宋词并不熟悉。
你写宋词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词谱写,不要照猫画虎想当然的去写。
写宋词的时候,先学会挑选词牌,然后学会查询并看懂词谱,知道词谱中的平仄句豆是什么意思,然后会使用词林正韵押韵,造句的时候知道什么是律句,什么是拗句。这样你就基本学会写宋词了。
明白了这些,你就会学会诗词的基本方法,一通百通,诗词曲写作的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
写元曲也是要先查询曲牌,弄懂曲牌的格式,按照曲牌规定的平仄格式押韵方式把字填进去。所以写宋词古人称作填词,就是这个意思。
学会了初步的写法(还是以宋词为例),你就要学会布局谋篇,就像老师叫我们写作文一样,开头怎么提领全篇,哪一部分用来写景,哪一部分用来抒情,怎样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怎样安排上下阕的内容和关系,怎样结尾显得余味悠长又顺畅自然,学会这些,你才可以说你会写宋词。
当你真正会写宋词的时候,诗词曲的基本创作方法就会了然于胸,剩下的就是看你怎样把自己的灵魂融进文字之中并且真切的表达出来。
写诗词,有固定的格式,有精确的方法,不是看多了宋词按照心中的语感造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可以成为宋词了。
我说话直,你别生气哈,但是我说的都是实话。
4. 怎么写关于春天的元曲
范文:
《喜春兰.春宴》 作者:元好问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注解]
玉靥:似玉的脸颊,此处指梅花瓣.靥,面颊上的酒窝.
柳破金梢眼未开:破,指嫩芽刚出.金梢,嫩黄色的树梢.眼未开,指柳叶尚未长出,
如睡眼没有睁开一样.
桃杏拆:拆,拆裂.指桃杏的花苞刚刚裂开.拆,原作折,误.
[译文]梅花虽残了,它那洁白的花瓣上香气.柳树抽芽了,梢头一片嫩黄色,柳叶儿还没长出来.春风和煦,吹满楼台.桃杏的花苞儿刚刚裂开.这种情景正该高唱《喜春来》.
《白鹤子》作者:关汉卿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春意两丝牵,秋水双波溜.香焚金鸭鼎,闲傍小红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注解]
春意两丝牵:春意即春情,指男女恋情.丝指情丝.两下里情丝相连.
金鸭鼎:铜制的鸭形焚香器具.鼎,三足两耳的香炉.
[译文]鸟儿在花影里啼叫,少年站在墙头观看.姑娘和他情意相连,清澈的眼波溜溜的转.金鸭鼎里焚上了香,姑娘悠闲地倚在小楼旁.月儿挂在柳树枝头,二人约会在黄昏之后.
《天净沙.春》作者: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解]飞红:指落花.
[译文]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作者: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寸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钉睡足的西施.
[写作背景]马致远用"水仙子"曲牌写了四支小令,歌咏春夏秋冬四报的西湖景色.关于这组曲子产生的过程,同时代的散曲家刘时中《水仙子》引言中有一段说明:'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玉局翁诗也.填词者窃其意演作.世所传唱《水仙子》四首,仍以'西施'二字为断章,盛行歌楼乐肆间,每恨其不能佳也.且意西湖西子,有秦无人之感.嵩麓有樵者,闻而是之,即以春夏秋冬赋四章,命之曰《西湖四时渔歌》.其约:"首句韵以'儿'字,'时'字为之次,'西施'二字为句绝,然后一洗而空之.邀同赋,谨如约."其中所说嵩麓樵者,就是卢疏斋.由此可知这几支曲是马致远与刘时中同时应卢挚之邀和作的.三作现都收入《全元散曲》,以马作最为清新活泼.
[注解]
五陵儿:指豪贵子弟.五陵,指长安郊外五座汉代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为豪富聚居之地区,因建陵时迁豪富与其地
管弦触水:指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管弦,管乐和弦乐.
莺花市:指莺啼花开的春色迷人之处.
颦眉黛:形容远处的雨后春山,好像西施皱着的青黑丽眉.
[译文]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诗.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那样娇柔.
5. 元曲是用什么形式写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编辑本段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元曲-书法作品狄少英书(4张)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编辑本段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编辑本段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
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
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编辑本段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