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州的兄弟帮帮忙我想学习怎么做格格
格格是万州的一种特色小吃,久负胜名。关于格格的渊源历史,“万州格格”还有趣闻一则: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央某领导视察重庆路过万州,顺便浏览万州风土人情,有相关官员、记者陪同,看见一招牌赫然写着“XX格格”几个大字,领导好奇,问:“格格”甚么意思?川报一记者逞能,趋前曰:格格者,蒙古族公主也,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落到万州的蒙古贵族后裔在此居住。。,此时,陪同的万县日报记者忍住笑,连忙打断:不是的。格格是万县俗语,意即蒸笼,蒸笼蒸羊肉就叫羊肉格格,蒸肥肠就叫肥肠格格,蒸排骨就叫排骨格格,这些统称格格,很好吃的。
万州人喜欢吃格格,喜欢格格的味道——麻、辣、鲜、香;喜欢吃格格的气氛——随性洒脱。格格洋溢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它不象中餐那般高贵正式,也不如火锅那般热烈缠绵。它带着稍稍的野性,又有些豪放、爽朗。你可以进店门口就高声点菜,吆喝:“老板,来两个肥肠,粑点的!”等你落座,立马有小妹儿招呼你要点什么汤,喝酒还是吃饭。要是你吃得不过瘾,你还可以大声地叫“再来两个羊肉”,保管让你大饱口福。吃格格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不必劳神费时。
“万州格格”既可以在夜市开个五六个小桌的大排档,也可以经营一家五六十平米的小店或作为已有烧烤店、饭店、面馆、小吃、快餐店等新的盈利点,还可以开一家高档文化餐厅,投资几千、几万都可以。
原料(以羊肉格格为例)
羊肉、豆瓣、炕花椒粉、胡椒粉、十三香、料酒、冰糖、葱姜水、盐、鸡精、混合米面等
做法
1、羊肉洗净切指条,码入料酒、盐、豆瓣等调味料。
2、放入适量混合米面,加高汤拌匀,使之沾肉不掉且紧握不出水为益。
3、低温放置入味待用。
4、垫底后装入小竹笼,叠码猛火蒸15分钟即熟。
5、刷香油、撒花椒面、放香菜端桌即成
2. 以心声为话题的作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老师那里借到了《生活的镜子》,如获至宝。晚上,我躺在床上,细细品味。虽然已夜深人静,但我爱不释手,仍然沉浸在诸多故事当中,久久不能入寐。
作为刚跨入中学时代的我,强烈的求知欲使我浑身的血液都在流动。我喜欢看书,喜欢读别人的故事,因为它能给我力量,催我奋进。
《人生的第一桶金》中那个鲁南贫穷乡下的小男孩,家里穷得买不起化肥,为减轻家庭的负担,不得不辍学,四处寻找工作,后来在漂白粉厂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累得吐血,身上被漂白粉灼伤如鱼鳞一般,却毫无怨言。终于挣得了他平生的第一桶金:500元。
与这位哥哥相比,作为同龄人的我真是自愧不如: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家庭生活条件优越,打小从来都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尤其是像我,常常在父母面前耍性子,不肯吃饭,闹情绪。像他那样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辍学也不怪罪家人,还能为家人着想,并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实在是难能可贵!
《平凡的震颤》中的那个男孩,把他的一条腿连同青春的梦想都留在了不属于他的成市,曾是被嘉嘉的父母鄙视和冷落的打工人,恰恰就是他救了嘉嘉的命。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被湿润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我不禁掩卷而思:一个素不相识的异地人,下意识地以自己的生命去救助了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小男孩,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以致终身残废。这不就告诉我们生活中就是这样,被我们鄙视和冷落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于是我油然而生敬意。
与此同时,这使我联想到浙江教育频道“记实”栏目,日前播出朱强无辜多次杀人案件,并记录杀人经过,留下上万言的杀人日记。我们为之震惊,为之惋惜、为之痛心,为之愤怒。这扭曲的灵魂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主要来是家庭教育的不当,溺爱和放任,积小成大,渐渐形成了只求索取,不愿付出的恶习,情感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自私虚荣,性格孤僻,缺乏爱心,缺乏责任心,心胸狭窄,视不顺眼者为仇恨。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在当代社会中,诸如此类青少年违法犯罪屡见不鲜,这与上述两位少年的行为是格格不入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们这一代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爷爷奶奶护着,爸爸妈妈宠着,外公外婆依着,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只求索取不求付出的人格个性,那种天经地义式的索取一旦不能满足,心灵极易畸形发展而扭曲。
《生活的镜子》拜读之余,我仿佛看清了自己的背影,寻找到了自己的症结,它如同一付良药医治我心灵的缺陷,又犹如一碗人参鸡汤滋补我的身心。夜更加寂静了,我在日记上这样写道:
生活中不仅仅要索取,同样更要学会付出,人们的灵魂才不被扭曲,社会才充满爱。
你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