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伤情诗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 莫 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恩爱夫妻,感情甚笃。但因陆母不喜欢唐婉,终被迫休离。后二人各自婚娶。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 万分,惆怅不已,随即在园壁上题下此词,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
唐婉读后百感交集,
含泪和词一首:
世情薄 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语斜栏
难 难 难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 瞒 瞒
四十年后,陆游沈园重游,含泪写下《沈园》以纪念唐婉:其中不乏刻骨铭心的眷恋与相思,也充满不堪回首的无奈与绝望,真是荡气回肠,震烁人心。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晚年,每年春上必往沈园凭吊唐婉,每往或诗或词必有寄情。他84岁--生前最后一年的春天,仍由儿孙搀扶前往并留下两首七绝:
其一
路近城南己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古代的伤葬习俗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
(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
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
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
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
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
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
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
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
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
3. 有什么古代小说写的很美很伤
《绾青丝》它的结局什么样,我也说不好,因为里面的男主太多,死的死伤的伤,我最爱的云峥没留,所以我认为是悲剧。
《花殇》后宫的故事,女主还是死了,皇上连皇位也不要了
《萧瑟流光》就在多有人都在庆幸,一对璧人重归于好的时候,穿越而来的女主,有穿越走了,永远的擦肩。
《甄嬛》挺有名的,估计你看过。吃人的后宫,一个少女变成了毒妇,姐妹、爱人都相继死在自己的怀里,最后她杀了皇帝。
《盛世凝云》我从开始看就一直哭,一直被误会,一直输,而女主的自尽,是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
《帝妃策》是《盛世凝云》的第二步,还不敢看完,因为第一部心痛,就害怕再失去。
(我可是敲的,就看过这么多的悲剧,大姐给点分也行啊 一份不给,都写不下去了)
4. 古代的诔文如何写
累列死者生平的文辞。有惋惜语。
也称“诔辞”、“诔文”。明吴讷《文章辨体》:“《周礼》:‘太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六曰诔’。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来犬心遗一老,俾屏予一人以在位,茕茕予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此即所谓诔辞也。郑氏注云:‘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此唯有辞而无谥,盖唯累其美行示己伤悼之情尔。’是则后世有诔辞而无谥者,盖本于此。《文章缘起》载汉武帝《公孙弘诔》,然无其辞。唯《文选》录曹子建之诔王仲宣,藩安仁之诔杨仲武,盖皆述其世系行业而寓哀伤之意。厥后韩退之之于欧阳詹,柳子厚之于吕温,则或曰诔辞,或曰哀辞,而名不同。迨宋南丰、东坡诸老所作,则总谓之哀辞焉。大抵诔则多叙世业,故今率仿选魏晋,以四言为句;哀辞则寓伤悼之情,而有长短句及楚体不同。”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诔者,累也,累列其德行而称之也。《周礼》太祝作六辞,其六曰诔,即此文也。今考其时,贱不诔贵,幼不诔长,故天子崩则称天以诔之,卿大夫卒则君诔之。……刘勰云:‘柳妻诔惠子,辞哀而韵长’,则今私诔之所由起也。盖古之诔本为定谥,而今之诔惟以寓哀,则不必问其谥之有无,而皆可为之。至于贵贱长幼之节,亦不复论矣。其体先述世系行业,而末寓哀伤之意,所谓‘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者也。”清王兆芳《文体通释》:“诔者,谥也,累也。累列行事,以为谥也。毛诗传曰,丧纪能诔。礼曾子问曰,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曰,诸侯相诔非礼也。”
诔
(诔)
lěi
(1) ㄌㄟˇ
(2) 古代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贱不~贵,幼不~长(zh僴g )。
5. 求些关于悲伤的古代文字
憾、恨、怨、怒、愤、忿、愠
“憾”和“恨”是同义词,“憾”的本义是“遗憾、不满、不高兴”。“恨”的本义是“遗憾、不满意”,《说文》:“恨,怨也。”都有表示遗憾的意思。只是先秦一般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臣死不恨矣!”“怨”和“恨”在古代汉语中意思并不一样,“怨”的本义是“埋怨、怨恨、仇恨”,《说文》:“怨,恚也。”(恚:生气、愤怒。)后来也表示“责怪、埋怨”等意思,“恨”最初没有这个含义,只有“怨恨”两个字合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愠”也有“生气”的意思,《说文》:“愠,怒也。”但一般指“心里怨恨,暗暗生气”,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怒”没有“遗憾、仇恨”的含义,《说文》:“怒,恚也。”本义是“愤怒、生气”。不但在心里,而且在外表有明显地表现。如《国语·周语》:“怨而不怒。”“忿”的本义是“愤怒、怨恨”。《说文》:“忿,悁也。”(悁:生气)。《广雅》:“忿,怒也。”“愤”最初没有“愤怒”的意思,《说文》:“愤,懑也。”本义是“憋闷”,后来才有“愤怒”的意思。
哀、戚、悲、悼、恸
哀、戚、悲、悼、恸”都表示“悲伤”的意思,“戚”通“慽”、“戚”,一般表示“忧苦、悲哀”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貌若甚戚者。”“蒋氏大戚。”“哀”和“悲”含有“哀伤、怜悯、同情”的含义,其中“哀”的本义是“悲痛,悲伤”,《说文》:“哀,闵也。”《广雅》:“哀,痛也。”都表示“悲伤、悲痛”的含义;“悲”的本义是“哀伤,痛心”,《说文》:“悲,痛也。”《广雅》:“悲,伤也。”常表示“哀伤,痛心”的含义,如《诗·小雅·鼓钟》:“忧心且悲。”其中“哀”还有“悲痛、伤心”的意思,感情色彩要重一些;如《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悼”本义是“恐惧”,《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后引申为“悲痛”的意思,多用于对死者表示沉重悼念;如“恸”本义是“大哭”的意思,引申为“极度悲痛”,如《论语·先进》:“颜回死,子哭之恸
6. 殇的繁体字怎么写
殇,繁体字殇[shāng]。
1. 【意译】: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
2. 未成年而死:幼子早~。
3. 为国战死者:国~。~魂。
【动词】
(形声。从歺(è),伤省声。"歺"是剔肉剩下的骨头,与"死"有关。本义:未成年而死)
同本义。亦称"殇折"、"殇夭"〖die young〗
殇,不成人也。--东汉·许慎《说文》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未家短折曰殇。--《周礼·谥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又如:殇折,殇夭(夭折)
横死,非正常死亡。如:殇亡(横死)
【名词】
未成年而死的人。亦称"殇子"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殇服(古代为殇亡者居丧的服制);殇宫(殇者的灵魂)。
死在外面的人;战死者〖the dead in a battle〗无主之鬼谓之殇。--《小尔雅》
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周礼·媒氏。注:"谓嫁死人也。今时娶会是也。"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又如:国殇(为国牺牲死于战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