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岳麓山咯·
岳麓山在长沙市区之西,东临湘江,面积约8平方公里,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
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
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
岳麓书院在山之东麓,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朱熹、张 主讲期间是全盛时期,有学生千人,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府,后又变成高等师范学校。
1925年改为湖南大学。书院现存古建筑尚有御书楼、文昌楼、半学斋、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自卑亭等,让人缅怀书院辉煌历史。
岳麓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
位于清风峡口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孕育了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伟人。 岳麓山也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这里长眠了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献身的先烈;为舍生取义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还长眠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场,以身殉国的中国军民。
那一座座为他们树立的丰碑墓志,永远昭示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构成了岳麓山的一幅幅悲壮肃穆的人文景观。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位于古城长沙湘江两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已开放的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头景区。
其中麓山景区系核心景区,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新民主学会景点等。规划开放的景区有:天马山、桃花岭、石佳岭及土城头景点等,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茫茫原野,东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马、凤凰、橘洲横秀于前,桃花、绿蛾竟翠与后,金盆、金牛、云母、圭峰拱持左右,静如龙蛇逶迤,动如骏马奋蹄,凌空俯视如一微缩盆景,测视远观如一天然屏壁。可谓天工造物,人间奇景,长沙之大观。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以山清水秀著称于世,它主要有清风峡景区、云麓峰景区、万景园风景带、赫石坡景区、儒家胜地、佛寺探幽、云麓道宫、橘子州头等景区。 清风峡景区:岳麓书院至麓山寺的谷地,名叫清风峡。
《岳麓书院志》记载:“当溽暑时,清风徐至,人多休息,故名以次得。”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将这里看成是避暑的天然胜地。
清风峡自然景色秀美,峡内林木茂密,古树参天,溪涧盘绕,流泉星罗棋步。风物景色随着气候和季节的转换,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
峡内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世人所瞩目,内有历史悠久的佛寺名塔—舍利塔,有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有著名的二南诗刻,以及刘道一等近代名人的墓葬。 历史 岳麓山位于长沙西郊,湘江西岸,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
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
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朱熹等人经常留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
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淹没洪水之中,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疏导洪流,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
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的诗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
宋以后,碑被士所掩。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名闻于世。
明杨慎曾撰禹王碑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
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
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
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
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据学者研究,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很难辨认,杨慎释文也只是一说,难作定论。加上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因而此碑很可能是后人假托而成。
但韩愈所闻,何致翻刻却。
2. 香冢吟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
记得年少不知愁,时读金庸《书剑》。
枉自老金引经据典搬了那么多前人的砖头,俺也就记住了两句。
其一是乾隆初会陈家洛时,佩玉上的刻字,“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俺当时不过觉得意境颇深,刻意记了下来。过了好久才知道,这句被称为是“武侠与国文的一个绝题”,因为没有人找得到出处。
有好事者遍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也只找到只言片语,《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易经》第十五卦中有“谦谦君子”,但仅此而已,无论如何凑不成一个整句。
从《书剑》捡来的另一块砖头,却不是老金的手笔。
这一首,大家应该很熟。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读完《书剑》之后好多年,在俺差点忘怀的时候,突然又遇见了它。
一个春困的下午,因为觉得老师不可爱,逃了课,到图书馆去睡觉。为了安眠,找了一本民初的《清代外史》,随手翻开,俨然就是“浩浩愁,茫茫劫”!
原文如此:
“都城南下洼陶然亭东北,有一冢,或谓即香妃葬处,故以香冢称焉。孤坟三尺,杂花绕之,旁立一小碣,正书题其上曰:‘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作者用简练的笔触,淡雅的语言,把鲜血与沉痛描述得淋漓尽致。
小词虽美,而墓中红颜,身前身后,却久已不为人知。写下这首小词的葬花人,也淹没在人间滚滚红尘中。
传说中此是香妃冢,其实不对。如果然是所谓香妃之冢,则乾隆不当用臣工手笔立碣,至于乾隆自己,字虽然不错,他的笔力却达不到这个境界。且香香贵为皇妃,也当葬在东陵,不会沦落在京华荒郊中(近人考证,香妃即乾隆容妃,附葬于东陵)。
又过了些年,偶尔读到此是纳兰容若葬爱妾处,若是纳兰手笔,倒也说得过去,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倒也不在意料之外——可惜仍然是考无实据。
风花雪月的往事之后,尘世间空余下寂寞与迷惘。
咸丰年间成书的《花月痕》对香冢有详细描写:“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
唐人称薛涛为“女校书”,故后世也把出尘脱俗的青楼女子称作“校书”。“埋玉”,亦即“埋骨”也。茕茕孤冢,也说明此女并无家族墓地可归,不是有名分的姬妾。魏秀仁“校书”之说是较可信的。
再往后走,写于1927年的王皓沅的《清宫艳史》,还在说是“乾隆皇帝托一位翰林院编修做的,刻在碑阴,表明她终古遗恨的意思。”而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同治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记,说该偈文是同治时御史、丹阳人张盛藻为悼念曲妓蒨云所作。张既为御史,而该词事涉青楼,自不肯留下大名。
曲妓蒨云,亦即校书之流,说张盛藻为她作词也说得过去,但又合不上咸丰八年成书的《花月痕》的记载了。
唉,香冢香冢,除了一首小词,一切都是迷茫。
几度春秋后,只看见冠盖满京华,有斯人独憔悴,满山飘红叶,尽是离人眼泪。
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陶然亭东北锦秋墩南坡上的茕茕香冢,碑碣也已荡然无存。
这也许就是六十年代平坟毁墓破旧立新的成果吧!
据说如今只有北京图书馆还藏有香冢碑拓片,谨录铭文于下:
碑阳铭文“香冢”。两字为篆书。碑阴铭文:“浩浩劫,茫茫愁。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烟痕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以上为隶书。后有“题香冢碑阴”5个行书小字。其后有行书七绝一首,诗云:“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落尽夭桃与秾李,不堪重读瘗yì花铭。”
(该碑文源自京城孤魂兄转抄,和《清代外史》有出入,但从韵律来看,似以《清代外史》本为妥当。)
我记得琼瑶好像在还珠第二步里面也用到了这首词,还将其谱成曲演唱,也是为了香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