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目,耳,口这四个字用甲骨文怎么写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2、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
3、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2]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4、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 口的古文字表示什么
从商代甲骨文,到金文、小篆,以及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体,口的字形变化都不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就是说口像它的形状,是人们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在古代,口除了指人体器官,还有以下意思:
①量词。eg.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口才。eg.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以及其他由口的形状或者功能引申出来的意义,如关口等。
希望有用
3. 口字的来历或演变过程
一、“口”字的来历
口,甲骨文像人张开的嘴巴。造字本义:名词,嘴巴,人类用来进食、呼吸、发音的器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楷书以直笔方折代替小篆的弧笔圆折,就不太像嘴的形状了。
二、“口”字的演变过程
三、“口”的基本解释
1、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2、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3、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4、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5、破裂的地方:~子。
扩展资料
“口”字的组词有:口才,口吃,借口,口碑,口语,口角,口袋,伤口等。
一、口才 [ kǒu cái ]
说话的才能:有~。他~好,说起故事来有声有色。
二、口吃 [ kǒu chī ]
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通称结巴。
三、借口 [ jiè kǒu ]
1、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不能~快速施工而降低工程质量。
2、假托的理由:别拿忙做~而放松学习。
四、口碑 [ kǒu bēi ]
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有时也指群众口头上的评价:~载道。~欠佳。
五、口语 [ kǒu yǔ ]
1、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2、毁谤的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 (汉语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