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佤族的佤怎么读
读:wǎ
一、佤的释义:
〔佤族〕旧称佧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35万(1990年)。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孟连、耿马等地。有本民族语言,部分通汉语文,1949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有沧源、西盟等佤族自治县。
二、佤的组词:
佤族 、佧佤族 、佤王宴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只有三个):
1、佤族 [ wǎ zú ]
旧称佧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2、佧佤族[kǎ wǎ zú]
佤族的旧称。
3、佤王宴[wǎ wáng yàn]
至尊佤王宴是佤王用来招待部落首领、民族英雄、异族使节及尊贵佳宾的王府盛宴。
2. 怎么写佤族的抹黑节
在云南西南边陲地区,群山环绕的密林深处,居住着古朴剽悍的沧源佤族。
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却要上演相互“摸黑”的重头戏。
对游客来说,参加沧源司岗里狂欢节十分难得。
一年一度的云南沧源佤族司岗里狂欢节热闹非凡。
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摸你黑”就是司岗里狂欢节的重头戏。
置身于上万人的聚会,盛装的佤族男女和兴高采烈的气氛冲击着所有感官,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走进“忘忧谷”。
简短的开幕式后,随着响彻云霄的“摸你黑!摸你黑!摸你黑!”,“摸你黑”开始了!浅古铜肤色的佤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围圈歌舞。小伙们挥动健硕的胳膊,姑娘们甩着黑亮的长发,拙朴的舞姿充满了野性。
9位“魔巴”用“神药”涂抹在12位“女神”的额头,“女神”又为周围的人“摸黑”。音乐逐渐激越,人们笑着、喊着,游客纷纷加入,用分来的“摸料”互相涂抹
3. 怎么写佤族的抹黑节
在云南西南边陲地区,群山环绕的密林深处,居住着古朴剽悍的沧源佤族。
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却要上演相互“摸黑”的重头戏。 对游客来说,参加沧源司岗里狂欢节十分难得。
一年一度的云南沧源佤族司岗里狂欢节热闹非凡。 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摸你黑”就是司岗里狂欢节的重头戏。
置身于上万人的聚会,盛装的佤族男女和兴高采烈的气氛冲击着所有感官,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走进“忘忧谷”。 简短的开幕式后,随着响彻云霄的“摸你黑!摸你黑!摸你黑!”,“摸你黑”开始了!浅古铜肤色的佤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围圈歌舞。
小伙们挥动健硕的胳膊,姑娘们甩着黑亮的长发,拙朴的舞姿充满了野性。 9位“魔巴”用“神药”涂抹在12位“女神”的额头,“女神”又为周围的人“摸黑”。
音乐逐渐激越,人们笑着、喊着,游客纷纷加入,用分来的“摸料”互相涂抹。 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每个人的额头、鼻子、脸和手臂都被糊上一层黑泥。
刚开始还有些拘束的我也渐渐放松下来,和其他人一样玩得像个孩子。当地有一句谚语:“步调一致我们才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
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在自然母亲的环抱,我们都是一个孩子,理应像孩子一样凭真性情生活。 那天我才得知,“摸你黑”源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等涂抹在脸上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而这个灵感,据说来自于水牛在泥水中打滚让全身裹上泥土来保护自己,防止阳光的辐射和蚊虫的叮咬。
“摸你黑”是佤语的发音,意思是“就这样吧,就这样啦——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这就是我们等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远!坚持到永久!” 只要你加入到“摸你黑”狂欢活动的队伍中来,就会得到佤乡人神圣的祝福。 “摸在姑娘脸上,寄望姑娘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的脸上,祝福老人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希望小孩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期待友谊地久天长;摸黑满脸,代表开心永久、快乐永久;摸得越多,意味着幸福就越多。”
“摸你黑”涂料配方据说很神秘,一般是不会让“外人”知道的。 一个多次来沧源的摄影发烧友偷偷告诉我:涂料是以佤山米粉为主料,添加当地的神奇泥土和天然植物不死草“娘布洛”。
为了得到生命的永恒,阿佤人一直在寻找着这种神奇的不死草。 找到一种或是几种药草后,磨成粉,拌成药泥,并在特定的日子里相互把药泥涂抹在对方身上表示祈福,希望被药泥涂抹的人百病不侵,健康长寿。
4. 求云南佤族详细介绍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及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古刺”、“哈刺”;清初称“卡佤”等。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佤族无本民族文字,人们用数豆数、刻木和结绳记数、记事和通讯。以物传情,如村寨间发生纠纷或经调解后,即送甘火炭表示要烧对方寨子;送子弹或火药表示要与对方打仗等等。
佤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认为各种灵魂和鬼神有大小之分。他们最崇拜的和最大的鬼神,是木依吉和阿依娥。
佤族男子善于雕刻。在佤族村寨,无论是屋脊上,还是祭祀用品,或是公用大房子的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5. 佤族的传统文化(作文600)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在铁锅传入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两成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是,缔结婚姻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
6. 帮我介绍一下佤族这个民族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具。
有35.1 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侃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 佤族的先民是古代“濮”人的一支。
汉晋时期,“濮”人就生活在澜沧江和红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侃族的称谓很多,自称有“佤”、“布饶”、“阿佤”等。
1962年,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改称为“佤族”。 佤族生活的地区主要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
这里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很少平坝,故称为阿佤山区。阿瓦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历史上侗族曾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原始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生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向佤族地区派出了民族工作队,按照“慎重稳迸”、“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疏通民族关系,争取民族上层,发展生产。
1954年以后,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以及耿马、双江、孟连三个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的民族自治县陆续成立。阿佤人民结束了迁徙无常的时代,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佤族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等都有许多特点。在社会组织方面有严格的家族制度,即由某个祖先繁衍下来的若干家庭组成一个家族。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姓氏和严格的族规,家庭成员有互助、恤孤等义务。村寨是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单位,几个或十几个材寨组成一个部落。
成年男子平时生产,战时皆兵。所谓的“战时”是指保卫边境、保卫村寨的自卫防御战斗。
这些组织形式,虽然具有氏族社会的痕迹,但也充分显示了佤族群众团结互助、勤劳尚武的民族精神。佤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班洪(沧源县境内)地区的佤族则信仰小乘佛教。
基督教传人后,不少人也信仰基督教。由于对鬼神的信仰崇拜较普遍,每年群众性的祭鬼活动较多。
最突出的有“拉木鼓”和“砍牛尾巴”。佤族群众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把“木鼓”拉回村寨,要剽牛祭把,祈求上苍保佑,使谷子丰收,不受外寨人袭击,百姓生活美好。
“木鼓”是从树上截下的一段两米左右的树干,经加工制作而成的鼓。“拉木鼓”活动很隆重,每年12月(佤历的“格瑞月”),由村寨的小头人带领人们到山上选定好大树,然后砍倒截下一段,拉回村寨。
在拉回的路上,男女老幼又是唱又是跳,尽情欢乐,甚是热闹。拉回村寨“木鼓房”后,接着举行各种活动。
木鼓用鼓槌敲打,能发出“咚咚'之声。在木鼓声中,人们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达到了高潮。
木鼓是佤族的重要象征物,佤族的每个寨干部有木鼓,也都有木鼓房。 佤族人民喜爱歌舞,他们的舞蹈真可谓丰富多彩。
常见的有“圆圈舞”、“舂米舞”、“打歌”、“拜年歌”和“摆脚歌”。圆圈舞是群众性集体舞蹈,动作很简单,不分男女老幼,围成一个圈,彼此手拉手,顺着一个方向转动,边歌边舞。
舂米舞往往在盖新房期间进行,一般是青年男女参与。当夜幕降临之后,在新房门前燃起火堆,人们聚在门前,围着火堆,由4个人手拿木棒冲击木锥,做出舂米的动作,其他人和着木棒的节拍跳起欢乐的舞蹈。
佤族舞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敲木鼓和甩发。佤族女青年在跳舞时常常甩动披肩的长发,随着长发的甩动,那戴在颈上的银项圈也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构成了和谐的画面。
佤族的服饰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特点。男子用黑布或红布包头,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大,身佩长刀,青年男于颈带竹藤圈。
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穿围裙,小腿上缠裹腿布并套若干藤圈。头戴银(或篾)箍,耳戴大银环,并有红黑线穗。
颈戴银项圈和料珠数串,腰围几道藤圈,腕戴银镯。 佤族是一个具有勇武精神的民族。
佤族人民曾经和其他民族一起,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沧源班洪佤族反抗英帝国主义侵占银铅矿的“ 班洪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组成抗英武装,狠狠打击侵略者,他们“宁可战死,决不投降”的斗争精神,令英国侵略者闻风丧胆。他们的英勇斗争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保卫了边疆的和平安宁。
习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
7. 佤族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的介绍
在世界佤族文化保护区——西盟佤山,生活着8万余人的佤山各族儿女,保护区内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神秘的“勐梭龙潭”、“永克落园”、“司岗里部落”、“龙摩爷圣地”、“木依吉神谷”、“佛殿山三佛祖遗址”等人文痕迹。
境内的制陶、乐器、绘画、织染、歌舞、祭祀等活动是当今人们认识人类社会童年的活化石。当年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使人们认识了生活在群山中的阿佤人,随着旅游业的开发,相信人们将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节拍寻找到歌声中描绘的阿佤山。
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西盟,将为你呈现出生态、和谐的自然风光,原始、公平的价值理念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素有“东方印第安人”之称的阿佤人,被誉为“阿佤文化的好莱坞、人类发展的活化石、历史文明的博物馆”。
西盟,是民族的、中国的、世界的,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中国生态第一城简介 西盟县城座落在美丽的天然湖泊勐梭龙潭湖畔。
四周被常年翠绿的原始森林所环抱,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环境、独特而浓郁的佤族风情。目前,全县已形成了集商贸、休闲、娱乐为载体,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小城镇。
小城周围茂密原始森林的环绕,形成了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较好生态环境,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中国生态第一城”。 在县城方圆5㎞内,有勐梭龙潭、龙摩爷圣地、里坎瀑布、木依吉神谷、永克落、佤山榕树王景点等星罗棋布的点缀在周围,形成了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边境旅游小城镇。
编辑本段主要旅游景点:(一) 龙摩爷景区 西盟-龙摩爷圣地[1] 【勐梭龙潭】勐梭龙潭为天然淡水湖泊,湖面海拔1170米,近似蘑菇状,面积580亩,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最深37米,平均深度11.5米,年平均水温23度。主要景观有:麂子窝、圣水、蟒蛇谷、龙摩爷、盘须岩、祈雨洼、将军呤、猴子崖、多情树、仙石凹、赕佛山、千指树、树包石、相思树、聚友滩、缅寺、观碧亭、王冠蕨等。
【龙摩爷】“龙摩爷”为佤语发音,意为圣地,相传是众神灵的聚集地。龙摩爷是佤族朝拜神灵,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的地方。
景区内有不计其数的牛头依山势错落有致地悬于残崖绝壁和苍天古木之上,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探究神秘的阿佤文化的首选地。 【地理位置】位于西盟县城城南、勐梭龙潭附近,从县城步行即可到达。
【永克洛】“永克洛”是佤语,为“木鼓房”或“木鼓寨”之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佤族“门神守护者”雕像、耸立的牛头桩、剽牛桩、藤索桥和神秘的人头桩。
进入“永克洛”后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木鼓群落和天下第一大木鼓,这里还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纪念碑。《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作源于佤族民间的民歌《白鹇鸟》,2002年被定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歌。
(二)里坎瀑布景区 里坎瀑布景区 【基本概况】里坎是傣语的发音,意为猴子经常玩耍的地方。景区内有雄伟壮观的里坎瀑布、惊险刺激的佤族藤索桥和极具药用价值的砂仁林。
在里坎,你可以在水珠四溢的瀑布下充分感受从摇晃不定的藤索桥上走过时的惊心动魄,可以欣赏到如画般的傣家田园风光……里坎,是现代都市人调节心情,释放压力、解除烦闷和疲劳的首选地。 【地理位置】位于西盟县东北,勐梭镇里坎寨子附近,距县城约5公里。
【交通状况】景区由县道往勐梭河方向出发,驱车前往约十多分钟可到达。 木依吉神谷景区(三)木依吉神谷景区 【基本概况】木依吉景区依山傍水,环境幽谧,清澈的泉水从古老的密林深处流出,穿行于原生态的森林和灌木丛中。
主要景观有“榕树”、“木依吉神像”、“岩画”、“人头桩”、五“神潭”等。 【地理位置】位于西盟县城城南、勐梭龙潭附近的密林中。
距县城约五公里。 【交通状况】景区由县道往勐梭镇方向出发,驱车前往约十来分钟可到达。
(四)其它景点、景观 【佤山榕树王】位于澜沧县至西盟县的老路——募西线四十八公里处,距新县城约12公里。榕树五高约60余米、树冠直径长约100米、下垂气生根20多棵,宽幅达50多米,形成别具特色的独树成林景观。
在佤山,榕树被人们尊称为神树,有村寨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有榕树。 西盟-佤山榕树王 【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位于孟连县至西盟县途中,距县城约10公里,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完整的保留了佤族传统的民居、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村容寨貌民族特征鲜明,周围生态环境保扩较好,是西盟县佤族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村落之一。
素以原始神秘、奇特、古朴而闻名。 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 【佤山云海】在西盟佤山,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到宛若仙境、如梦如幻的云海,秋冬两季气势蔚为壮观。
佤山云海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起伏涌动,似玉带斜挎于山腰;它变化万千,如梦如幻,恍若仙境;它气势雄伟,浩瀚壮阔。云海为佤山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与巍峨的阿佤群山相映成趣。
【佤山天池】位于西盟县勐卡镇,是一个能让您领略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地方,这里空气清新、茶香四溢,是喜欢和亲近自然的您的最佳选择。 【三佛祖佛房遗址】位于西盟县勐卡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原始自然宗教向佛教过。
8. 佤族在56个名族里排名第几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受傣族影响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区传入了基督教。佤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习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食俗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也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低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农,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节庆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剽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届时由主人持铁剽刺进牛的心脏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牛骨归主人,牛头骨被视为富有的标志。祭祖仪式后,全家吃午餐,开始播种旱谷。
“崩南尼”是舌烛旧迎新的年节,要选在佤历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当夜四更,全寨的头人、青壮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凑钱买猪、鸡各一只宰杀,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饭、一块粑粑等给寨王拜年,祭神灵和祖先。 后互赠粑粑,互相祝贺。天亮时祭神树,并开始打猎、捞鱼虾,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运。
其他节日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动,都要杀鸡、杀猪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规模较大,整个过程要十余天,需全家一起置酒庆贺,拉木鼓前后不得吃姜,还能用芭蕉叶盛饭,还能使用碗筷等。
9. 云南佤族牛头文化作文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
作文,云南,佤族,牛头,文化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