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写的关字怎么写
大写的关字:GUAN
关的解释
[guān ]
1. 闭,合拢:~门。~闭。~张。~停并转(zhǎn)。
2. 拘禁:~押。~禁。
3.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口。~隘。~卡(qiǎ)。~塞(sài)。~津。嘉峪~。
4.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税。
5. 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节。难~。年~。
6. 牵连,联属:~连。~联。~心。~涉。~乎。~注。~于。有~。
7. 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饷。
8. 姓。
2. 关笔顺怎么写
一、关字的笔画顺序:点、撇、横、横、撇、捺。
二、笔顺图解:
二、读音:guān
三、基本字义:
1、使开着的物体合拢。
2、使机器等停止运转;使电气装置结束工作状态。
3、放在里面不使出来。
4、(企业等)倒闭;歇业。
5、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
6、城门外附近的地区。
7、门闩。
8、货物出口和进口查验收税的地方。
9、比喻重要的转折点或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
10、姓。如三国时蜀国有关羽。
扩展资料
一、组词:关说、关岛、关雎、清关、西关、出关、阳关、关谷、关上、关关、内关、下关、武关、关白。
二、词语解释:
1、关说 [ guān shuō ]
代人陈说;从中给人说好话。
2、关岛 [ guān dǎo ]
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中最大和最南的岛。美国领地。首府阿加尼亚。
3、清关 [ qīng guān ]
犹清门。高贵的门第。谓门无杂宾。
4、竹关 [ zhú guān ]
竹门。借指简陋的居室。
5、关爱 [ guān ài ]
关心爱护。
3. 古代关写写愁的诗句越多越好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望江南》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古代好听的关卡名字
居庸关 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
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
唐代没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
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841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玉门关 古代关隘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
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
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嘉峪关 古代关名。
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
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仙人关 古代关隘名。
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
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阳关 古代关名。
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天井关 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
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
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雁门关 古代关名。
又称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
与附近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而得名。
关附近峰峦叠嶂,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镇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所建,为当时的军事重镇。
唐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石岭关 古代关名。
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
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
979年3月,宋攻北汉之时,曾在此重创辽援北汉之军。平型关 古代关名。
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
娘子关 古代关名。又称苇泽关。
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晋、冀两省交界处。此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东与井陉相通,为古代太行山重要关口和太原东方的屏障,历为兵戍要地。
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潼关 古代关名。
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东汉末在此设关。
此关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历来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汉中为名,由河南进军关中,因马超、韩遂等扼守潼关,致使曹操颇费周折才得以进据关中。
蒲津关 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
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
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
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武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东。
和潼关、萧关、大散关被称为秦之四寨。关东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
秦末刘邦取此道入关,灭掉了秦王朝。大散关 古代关名。
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此关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外之地。
宋时吴玠、吴鳞兄弟率军扼守此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古代各关的地理位置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市,春秋战国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传说中老子骑青出出关的地方。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约40公里处,是汉朝的边关重镇。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是万里长城的西端。
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约15公里处,是万里长城的东端,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咽喉要道,清军入关即是经由此地。昆仑关:在广西南宁东北50公里处,宋朝名奖狄青、国民党抗日名将杜聿明都曾经在这里留下经典战例。
镇南关:在今广西友谊关,是中国边防要地,清末名将冯子材曾经在这里重创入侵的法军。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因唐高祖李渊之女、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统领娘子军在此设防而得名,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抗击日寇的主要区域。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抗战初期,八路军115师在此设伏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是长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是北宋与辽之间征战的主战场,亦为抗战时中日双方争夺的重要区域。
井陉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陲大剑山之中断处,北距广元53公里,南距剑阁县城30公里,是进入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有“剑门天下险”之称。
5. 函谷关在古代是关的特指嘛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
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函谷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
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为军事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