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该怎么写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
今年高考作文都考了啥?有哪些特点?看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专家解析。 上海卷 试题内容 26.写作(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
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强,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也备受瞩目。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 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
题目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
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
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的新趋势,一方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
即使当考生在某一观点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观点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题目能很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另外,本题贴近考情,与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较强的契合性。
题目表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考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考题的思考不仅能考查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增加生活中的理性因素。 完成 丢弃。
2. 怎样写好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指向预测,生活可预测的吗,这实际上指向的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学生可以就此展开思考。
题目又说,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不同的人,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和视角,展现的是不同的生活视角,年轻学生又该怎么看待。 总体来说,今年秋季高考作文题,延续去年高考和今年春考作文命题的风格,既温和又大气,同时有理性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来说,题目有很深的哲学意味,既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有能呈现学生的思维品质。无论是题型、难度或思维品质,今年命题和平时教学的契合度较好,对高中平时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3. 上海2017高考作文怎么样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山东 广东 四川 安徽 山西 黑龙江 辽宁 福建 河南 河北 江苏 陕西 湖南 北京 吉林 贵州 广西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甘肃 浙江 重庆 江西 天津 上海 宁夏 青海 海南 西藏 湖北 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上海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7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去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相比,今年以“预测”为题,又回到了前几年宏观思考的层面。
黄荣华老师表示,今年作文题目延续了上海卷作文一贯的思辨性,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发展理性思维的品质。同时今年的题目又更直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时代、个人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将自己跟社会、世界联系起来,让个人融入时代、融入世界,对“万物息息相关”进行深度思考。
从具体写作上,学生既可以赞同“可以预测”,比如通过研判时代风云和变化,做时代的“弄潮儿”;也可以反向思考,从“命运不可预测”的角度切入,万物瞬息万变,生活中没有发生不了的事情,只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学生还可以从“做人生的设计者”入手,做生活和工作的设计者,但同时又要有豁达的态度。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黄荣华老师还列举了高中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的第一句话,“虽然是有天命的,但难道没有人事的关系吗?这是欧阳修的观点,那么反之亦然,学生都可以寻找角度来写。”
4. 2017上海高考作文如何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出炉了,今年的作文题目有哪些亮点?著名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晓苏进行了分析点评。
全文如下: 全国卷作文题,第一题是从流行的关键词看中国,命题角度极好,既有时代性,又有艺术性,既能考出写作者与生活的亲疏关系,又能考出写作者对现实的分析能力与认知水平。 第二个作文题,紧扣文学,注重诗意,命题角度十分巧妙。
山东作文题,有象征,有意境,有思想空间和文学空间,能有效调动考生的写作激情。遗憾的是,命题表述是个肯定性的陈述句,且暗含了主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者的发散思维。
江苏作文题,以“车”为关键词,开放性强,时代性强,可写性强,每个考生都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不足的是,题材不新,角度不奇,任何写作者都可以敷衍成文,难以拉开考生水平差距。
四川作文题,过于陈旧,过于老套,过于传统,写作能力强的考生肯定会极为不满,大感失望。 北京两个作文题,关于“纽带”的非常好,紧扣时代主潮,紧扣现实语境,紧扣热点话题,可以充分打开考生的言说空间,也能有效考出写作者的思想力和表达力。
关于给共和国拍照一题,虽然题材高大上,但话题老大空,难以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佳作。 天津的作文题,让考生关注“老一辈”,并且用了“重读”这个角度,有现实意义,有思想高度,也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作文题。
浙江的作文题,让考生针对比喻的三本书发表议论,虽然用了修辞,但内容太旧,不会引起写作者的新鲜感。 我认为,今年最好的作文题,当属上海卷。
上海的作文题,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上海多年以来的开放、大气与时尚,“预测”这一关键词的捕捉与确定,足以看出上海命题专家的时代眼光、哲学底蕴和文学功力。它给考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思辩空间与言说空间。
能遇上这样的好题目,是考生的大幸。 (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5.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每年高考,语文科目的作文题总是聚焦全社会目光。
今年的“预测”,同样引起热议。对此,大学汉语学科教授、高中语文教育专家有何看法?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可以写得天马行空 这次作文题,不难。
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
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 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
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
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 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
6. 2017高考作文怎么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
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 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
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清酒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请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都是它的特点。
立意参考:1。维护权利重要,爱心更重要;2。
爱心不要被道德绑架。 动车上拒让座,错了吗? 5月3日中午D5185动车,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
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臵。
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臵错了吗?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主动让座,甚至没有被动让座,结果座位权利被道德绑架所凌辱。
于是带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让座是美德,不让座是失德? 动车让座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第一,女儿没买到坐票,也是挺无奈的一件事。不过,动车不像城市的普通公交,有时坐着需要三五个小时还不止。
这个时候,如果?让座成风,估计道德成本就会高到吓死人。 第二,坐动车不像坐公交,用网友的话说,既然没有座位,那你能不能买一等座?能不能买商务座?实在不行,可以坐迟一点有位的那趟。
当然,再不济,有特殊情况,还有列车员可以寻求帮助,是不是非要挤乘客的座位权呢? 这些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个问题:道德行为,不是膜拜的神龛,应该是力所能及的温暖。 几站路,让一让,又何妨?但几小时的路程,高价买的车票,也要逼着被人让这就过了力所能及之槛,让座这种小小的美德行为,就成了成本高昂的义举。
凡人可以效仿小善,英雄才会?大义凛然。说起来同样是让座,但动车上的让座,显然不是人人可以轻易借鉴的小善那么简单。
动车上应该让座吗?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臵不议。这些年,为了提倡让座,大家都是蛮拼的:上世纪的时候基本是道德说教,再不行就小喇叭广播;十多年前,发现了谴责的力量,鼓动着大爷大妈们扇耳光、?坐大腿式强行索座;再然后,地方部门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姿态,罗列出请或罚各种强制手段,于是让座这件事,似乎从主动让成了?必须让。
但其实,好像也没有任何一种调查或逻辑能证明,这些年在让座上的努力,果真就多大程度推进了让座美德的蔚然成风? 拒绝和老人挤着坐动车被指责,这是道德泛化之祸。有人担心,拒绝让座,会让公德斯文扫地,会让社会风化粗鄙不堪。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动车拒让座事件后的网络调查中:一方面是九成人支持女孩的拒绝行为,另一方面是五成左右的人愿意主动或被动让座。 看起来,这是很分裂的一件事,但实际上,恰恰是民意理性的彰显:在价值认同层面,民意褒扬了让座的美德行为;但在权利尊重层面,拒绝让座同样不是丑事一桩。
动车上拒让座,谈不上什么错,更犯不着之责。我们能做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能让就让,不让也请待之谦和。
7.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是什么
每年高考,语文科目的作文题总是聚焦全社会目光。
今年的“预测”,同样引起热议。对此,大学汉语学科教授、高中语文教育专家有何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管维萍:包含“必然”、“偶然” 如果从作文题目出发进行解读的话,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思路。
生活是可预测的吗?若可预测,则包含着必然性;若有变数,则指向偶然性。由此,学生可以就生活的必然、偶然展开思考。
题目中还写道,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这就是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视角,引出不同的生活轨迹。
年轻人怎么想的呢?其中的空间不小。 今年的题目,延续往年,既大气又温和,又有理性空间。
对学生而言,既能引领学生思考生活,关注自己,也把视线更加扩大,有哲学意味。无论从题型、难度还是对思维品质的考察,对我们高中教学有很好的引领和契合度。
例如,进一步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身边世界、甚至对宇宙的关注。
8. 2017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
2017上海春考作文题目 :
有人说:“我走过许多地方,有寒冷的,有温暖的,有崎岖的,有平坦的……但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提示1 地方——写的感悟要和地方有关
提示2 每个地方的各自特点——文章要突出特点,从里面找也可以,自己感悟到的也可以
提示3 但没有哪一片不值得关注 ——都值得关注——平凡的地方有不平凡的特征
提示4怎样的思考——议论文
再看给出的四个特征
寒冷 温暖 崎岖 平坦
两两对应,前两个是气候环境,后两个是地形环境
这是作文不是大学论文
所以,寒冷和温暖应该既有气候,又有人心人情
同理,崎岖和平坦既有地形,又有前途和从前的经历
提示1 地方——写的感悟要和地方有关
提示2 每个地方的各自特点——文章要突出特点,从里面找也可以,自己感悟到的也可以
提示3 但没有哪一片不值得关注 ——都值得关注——平凡的地方有不平凡的特征
提示4怎样的思考——议论文
再看给出的四个特征
寒冷 温暖 崎岖 平坦
两两对应,前两个是气候环境,后两个是地形环境
这是作文不是大学论文
所以,寒冷和温暖应该既有气候,又有人心人情
同理,崎岖和平坦既有地形,又有前途和从前的经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上海作文2017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