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怎么写
(1)确定知识目标.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教案怎么写(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态度.(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操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2)确定能力:(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三个操作要求.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2. 如何写语文教案,简单、醒目,实用
众所周知,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体现的是如何组织课文知识,如何设计教学方法的一个准备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出一份好的语文教案呢?根据多年的书写经验和认识,我发现,一份教案如能做到简明、系统、实用,那么老师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顺利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一、简明 简明就是简单明了,不罗嗦,该写则写,不该写则不写。
备课时,有很多同志的一篇讲读课文教案写到七八页,有的甚至写到十几页,真的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吗?恐怕也是该写的写了,不该写的也写了,也许他们认为教案越详细越好,大到课文重点、难点的全面分析,小到自己上课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历历在目,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同志的这种做法果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写了十几页的教案,结果上课时,几个问题已经把全部的内容囊括了,接下去不知该说什么;有的则是预计2个课时该完成的,3个课时还觉得紧张。
这不能不说是备课的一个失败。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课文认识得不够透彻,还没有抓住重点,更不要对说教学目的的理解和设计啦,他们这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做法,得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也是不足为怪的。
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更确切地说是教师上课时大致思路的一个行动指南,而不是自己所有的心里所想。因此,教案不应过于详细,只要能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好几个探讨的问题,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即可,不必样样都详。
如备教案时,像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或老师一点即可(重点的写一点),万不能像写文学史一样来写它们。另外,写教案时,关键的几个问题设计好了,至于怎样分析的过程,以及自己对它的理解,只写个大概即可。
因为我们记上的东西就算已定了位,而学生的思维却是多变的。为了教会学生,以定位来适应运动多变是不行的,可行的只有变换角度,变换不同的说法,否则,一个问题追求惟一标准的答案,很可能要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系统 系统是指每一节教案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练习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因为从一本书来看,它是整本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从一个单元来看,它又是一个单元的一个部分,正是这一节节的教案构成一个个单元,再构成整本书的教学系统的,因而,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把每一节的教案都放在它恰当的位置。
例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备课时,心里首先要想到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议论文,再次要了解该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学习提出学习议论文的方法,然后再看第八课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提出论点的,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学生如何识别和运用这种提出论点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本课要求的主要教学目的,且为后边的几篇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在大的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学生的思考都会围绕着课文提出论点的方式转。
在讲完这一单元后,再来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就会使学生发现原来常见的提出论点的方式有这几种呀!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我们无论备哪一节课都不能只顾它自己,要前翻翻,后看看,看看前后和该课的联系是什么,是不是需设下那么一个伏笔和下一堂课的内容衔接呢?总之,一句话,一份教案如果不具备系统性,那么可以说这位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散乱的,那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形不成一个个的网络。三、实用 所谓实用就是指教案的设计,要适合于自己的学生,适合于自己的实际习惯,不能由自己的性子来,想怎样就怎样。
我们就拿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语法、句子成分来说,备课时就要考虑自己的学生对短语的知识掌握得怎样,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确定是从短语复习入手备课,还是单刀直入直接从句子成分开始。若备课时如常考虑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备出来的教案上课时便很少会出现提出了问题,学生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回答的现象。
当然把实用列为写好教案的一个大问题来说,主要是要求教师知己知学生,同时也可以说是主要针对那些应付性的教案来说的。什么是应付性的教案呢?书写不认真,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说话不切实际。
这三点说成是应付性教案的特性,我认为是再确切不过了。特别是有的同志备课时较认真,翻阅了不少的课外资料或特级教师的教案,按说,借鉴别人的长处也未免不可,可他想,自己再写得好也比不上人家特级教师的呀,于是把人家的教案往自己教案本上一抄,认为这算一大成功。
但他却没想过人家设计的东西,怎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呢?上课时碰一鼻子灰我想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教案如果备出来没有实用价值,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综上所述,备课时如能紧扣教学目的,做到简明、系统,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备出来的教案在上课应用时,既得心应手,又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3. 怎样写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有哪些方面要注意的
教案(教学方案)即预设的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必须以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为基础。教案的构成包括总案(也叫做“总貌”)和分案(分课时教案)两部分。总案是一个课题的总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习内容和要求”等项内容;分案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有“教学要点、教学过程和内容、板书设计”等项目。
按详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详案、简案之分。详案接近于讲稿,不仅写出问题解析的内容要点,还写出讲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语言。简案只列明各环节、具体步骤及其内容要点,讲述语言则从略。
教案的写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实际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种种的便于施教的写法。新教师宜按规范格式写详案。教案的呈现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但内容是一样的。
按照教学规范,不论什么课型,上课前都应编写教案。下面主要介绍阅读课教案的基本项目和写法(作文课教案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内容”部分有区别)。
你可以参照一下别人比较成功的教案。例如火星学习网上有不少这方面的教案。你可以下载后看看,并体会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 写一个初中语文课的教案,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内容,课后练习
《春》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课型新授课预习指导朗诵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9 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 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朗读16'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
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 晕(yùn),蓑(suō), 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四、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
(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
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
(课本P51) 引出第三单元提示,联系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风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
但是朱自清笔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们来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
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
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阳。
(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初中语文的教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