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姓朱,在古代姓什么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
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
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
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2. 古代朱是什么意思
朱
【名】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本义:赤心木)
同本义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指朱色的物品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姓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清·姚鼐《登泰山记》
朱
【形】
朱色,大红色。古代称为正色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朱
朱
【名】
“朱砂”的简称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3. 古代朱是什么意思
朱【名】(指事。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本义:赤心木)同本义朱,赤心木,松柏属。
——《说文》指朱色的物品…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姓朱孝纯子颍。
(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清·姚鼐《登泰山记》朱【形】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网户朱缀。——《楚辞·招魂》紫衣而朱冠。
——《庄子·达生》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朱鳞火鬣。
——唐·李朝威《柳毅传》朱缨宝饰之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朱朱【名】“朱砂”的简称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
——《隋书》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4. 朱字怎么写好看
带有简体字"朱"字样的繁体字信息如下:
朱的繁体字怎么写 ( 朱 | 朱 )
朱的QQ繁体字是什么 ( 咮 | 朱 )
朱的拼音/朱的音标 zhū
朱的意思是什么 (1)(名)本义:红心的树。
(2)(名)红色:~红|~色|~漆。
(3)(名)朱砂。
(4)(名)姓。
"朱"字的热门写法:
华文楷体 华文新魏 金文大篆体 汉仪圆叠体 汉仪白棋体 毛润之字体
5. 朱字在田字格怎么写
1)【朱】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如图所示:
朱字的笔顺是:撇、横、横、竖、撇、捺,共6画。
朱
拼 音 zhū shú 部 首 丿 笔 画 6 五 行 木 繁 体 朱 五 笔 RII
[ zhū ]
1.红色:~红。~批。~笔。~文(印章上的阳文)。~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
2.矿物名:~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墨。
3.姓。
[ shú ]
〔~提(shí)〕古地名。汉武帝 时置县,治所在今 云南省 昭通县 境。后立为郡。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朱陈之好
成语拼音:zhū chén zhī hǎo
成语解释:表示两家结成姻亲。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2、近朱者赤
成语拼音:jìn zhū zhě chì
成语解释:朱:朱砂。靠近朱砂的变红。比喻接近好人容易使人变好。指外部环境具有很大影响
成语出处: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3、红紫乱朱
成语拼音:hóng zǐ luàn zhū
成语解释:古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成语出处:《论语 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孟子注疏 赵岐 题辞》:“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