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有拼音吗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
2. 从拼音怎么写的
从拼音:cóng,zòng
基本信息:
部首:人、四角码:88000、仓颉:oo
86五笔:wwy、98五笔:wwy、郑码:ODOD
统一码:4ECE、总笔画数:4
基本解释:
1、依顺:顺从。盲从。从善如流。
2、采取,按照:从优。
3、跟随:愿从其后。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从此[cóng cǐ]
从这个时候起。
2、跟从[gēn cóng]
跟随。
3、从来[cóng lái]
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式)。
4、从军[cóng jūn]
参加军队。
5、遵从[zūn cóng]
遵照并服从。
3. 除夜作的拼音的
除(chú) 夜(yè) 作(zuò)
唐(táng) 代(dài) :高(gāo) 适(shì)
旅(lǚ) 馆(guǎn) 寒(hán) 灯(dēng) 独(dú) 不(bù) 眠(mián),
客(kè) 心(xīn) 何(hé) 事(shì) 转(zhuǎn) 凄(qī) 然(rán)?
故(gù) 乡(xiāng) 今(jīn) 夜(yè) 思(sī) 千(qiān) 里(lǐ),
霜(shuāng) 鬓(bìn) 明(míng) 朝(zhāo) 又(yòu) 一(yī) 年(nián)。
译文: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4. 军的拼音怎么写
军
jūn
①<;名>;军队;部队。《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②<;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谋攻》:“心用兵之法,……全~为上。”③<;动>;驻军;驻扎。《鸿门宴》:“沛公~霸上。”④<;名>;驻地;军营。《鸿门宴》:“项伯乃夜马之沛公~。”⑤<;名>;军士;士兵。《孙膑减灶》:“乃弃其步~,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⑥<;名>;宋代行政区划的一级,隶属于“路”,下辖“县”。《文献通考•舆地》:“州、府、~、监三百二十二。”
5. “发”的宋代古音
你灰常仔细嘛~
我刚好看过一篇文章,关于诗的古音的问题。那就装做很懂的样子吹一把吧。
在古代,头发的“发”和出发的“发”是两个不同的字。
出发的发,在《平水韵》里面属于入声六月,所以是可以和“噎”“月”“别”(古音与今音也不同)等等发音都很短促有力的字押韵的。
再详细一点:其实中国的古音中是没有(f)这个声的,就像“佛”这个字读做(bo),通“勃”字;而浮这个音,大概是读做(pou)的,而“发”这个字则读做(bie),四声。所以有“中间小谢又清发”句,又有“主人忘归客不发”句,当然,这个是仄韵了,在长歌中或者会出现,但律诗一般是不使用仄韵的。恰好的是,我刚才举的两句在原诗中都是与“月”押韵的。
------------------------------------------------------------------------------------------------
这个都牵扯到古今音变化的问题。我觉得如果真要学习古诗,还是应该要学习一些古音的,尤其是入声字,很重要,写不写得出一首好的歌行,仄韵往往是决定性的。因为平韵在律诗和绝句的训练中已经掌握得相对好一些了。入声是比较难于掌握的。据说在客家话中还保留着入声。有时间一定得去学学客家话。
扯远了。返回来说说古今音的问题。我记得最早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小时候学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句时,有个老师要求我们把“斜”读做(xia)。这是正确的。“斜”属于下平六麻,与家,花同押(a)韵。这首诗好像还不怎么影响,因为律诗和绝句的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是如果“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一句还读做(xie)的话,那就不合适了,因为这句诗所处的位置要求它是必须押韵的。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园”是属于上平十三元,而“圆”却属于下平一先,在今天的普通话里,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而在古音中显然不是一回事。看看上平十三元中的字,好像这个韵部里更多的是(un)(en)这些韵。比如红楼梦里咏海棠诗限的韵就是十三元的“门”,“盆”,“昏”,“痕”。
至于现在要写律诗,是使用今音还是使用古音的问题。好多人争得不亦乐乎。我的意见是使用古音,同时也照顾今音。避免使用浮,发等这样读音变化太大的字。偶尔使用一些变音的字,但是不是很大的也是可以的,比如古音中的“杯”,“来”,“回”(如杜甫的《登高》)是严格押韵的(上平十灰),但是今天读来就不是那么琅琅上口。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用的。
6. 宋代词人王观的读音
王观WangGuan(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人,宋代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
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
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