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花絮怎么写
在写会议报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会议本身的内容上.如果领导不是很重要的话,不应该把领导放在重要位置. 议报道的价值应当在于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不要为了会议而报道,建议你多看看优秀的会议报道 进一步改进会议报道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不仅中央非常关注,而且各家媒体也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我们从编者和作者两个角度来思考,觉得会议报道搞得不好,各有各的责任和问题。 首先,造成会议报道雷同、老套、乏味和缺乏创新,编者把关不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作者与编者同为一人时,有稿件放行权的领导层应负责任)。
一篇会议报道从"习作"变成"铅字"的过程中,编者握有版面安排处理大权。 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为了不影响与作者的关系,不"辜负"领导和组织出名挂号的愿望,相当多的编者对会议报道把关不严。
现象有三:一是怎么写怎么编。这部分编者过分地尊重和信任作者,认为反正会议报道是例行公事,只要如实反映事实就行了,不愿下气力精编细雕。
二是写多少编多少。会议不断,会议报道也随之"繁荣"。
会议报道要不要搞,回答是肯定的。但要有取舍标准,不能逢会必报。
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而且要妥善处理好。而一般性的会议(指没有新闻性的),一律亮绿灯则值得商榷。
三是不计效果如何。"编者出力,作者出名"。
会议报道好,作者声誉高;会议报道差,挨批的也是作者。而编者始终作为幕后无名英雄,出力多少无人知晓不说,况且还有"文责自负"进行约束,因而一些编者不关心宣传效果。
编者把关不严,大量的俗套的会议报道才有机会充斥版面,这是会议报道受议论的直接原因。强调编者用好手中权力不是有意为难作者,而是本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为出发点,这也是能否成为名编辑的重要条件。
编者是把关人,其地位非同小可,要真正地履行好编者职责,就要牢固地树立新闻意识,做到认稿不认人,没有新闻的会议报道坚决不放行,使"劣质产品"没有可乘之机。 其次,造成会议报道往往无人愿看,无人愿读的状况,作者也难脱其咎。
应当承认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标准取决作者对会议报道的认识和把握。 会议报道好写,好在容易应付。
会议报道嘛,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甚至连会议各类材料应有尽有。简单地对会议有关材料改造或摘录便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报道。
版面上某些会议报道,不是在什么什么思想指导下,就是与会者一致认为;不是会议议程的照录,就是首长活动的排列;不是文件的翻版,就是讲话稿成段摘引,于是会议报道出现了空话多、套话多、引话多、领导名单排列多,使会议报道失去了更大的读者群。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任务写作。
不少作者参加会议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来写会议报道的,只要动笔就算完成任务。于是图省事的作者便成了"文抄公",简单地抄一抄、编一编应付了事。
二是模仿别人写作。文无定势,但有共同规律可求。
一部分作者不愿在会议报道上下功夫(是应景的,很难挤进获奖之列),倒在走"捷径"上动脑筋。为了完成任务,找来别人的会议报道进行简单模仿,结果会议报道真的成了有固定模式的文体。
会议报道难写,难在突破条条框框,突破难有作为的观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就改进会议报道这项工程来说,作者是内因,编者和读者是外因。作者自己能否把握写作关尤为重要。
应该承认,造成一些水平低下的会议报道之所以走上版面,作为编者也是无奈放行。好稿在编,但写是基础。
过分地依靠编者不是长远之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编者人为地编造一些精彩的会议报道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每一位作者,特别是承担会议报道的记者或通讯员更应发挥作用,力争通过捕捉会议中亮点写出会议报道精品来。
捕捉会议中的新闻,改进会议报道,作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不仅反映会议,而且深化会议。
1983年初,四川省召开第四次党代会,选出新的领导班子。紧接着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四届一次全委会,新当选的省委书记杨汝岱发表长达五六千字的重要讲话,就四川省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两名与会的省报记者没有全面地报道会议,他们选择会议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字的消息。《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一文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反响,并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跳出会议写新闻。参加会议受到各种信息的碰撞,可以目睹一些反常事实,只要作者及时把握,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
某单位召开年度表彰会议,只有两名相关首长到会,联想到长期形成的逢会主席台必有长长一排首长,与会作者采写了一篇反映这个单位改进会风不搞领导陪会的报道受到好评。丹东日报记者任传义参加市劳模、先进代表会,会议本身可写的东西很多,当他了解到30多个单位因计划生育超指标被取消出席会议资格,他便以失去参加会议资格单位为报道对象,写出一篇消息,结果获了奖。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1982年,但对今天改进会议报道仍然有借。
2. 花絮类报道怎么写
花絮是描写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它是从侧面入手,从重大事件活动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情节、趣闻轶事进行描述。笔者认为,花絮新闻就是指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一些趣闻轶事,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报道。
花絮新闻的报道特征取决于依附性、趣味性、隐喻性这些要素。它们是花絮新闻报道特征“语法”的构成要素。首先,就其依附性,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中的花絮写作不是为了花絮而花絮。花絮得以报道的前提为:花絮是正新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是正新闻的副产品;离开了正新闻,花絮报道价值锐减甚至不存
3. 寂静岭:启示录的幕后花絮
1、本片根据《寂静岭3》这款游戏改编。
2、虽然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CG技术,但是那些怪物几乎都是由真人演员扮演的,全片中只有一个怪物是CG制作出来的。
3、《寂静岭》的编剧罗杰·艾瓦里原先也是要撰写本片的剧本的,事实上,他已经为本片写了一版的草稿。但是他却因为醉驾而被关入了监狱。影片从此便停止了前期的筹拍工作。直到2010年的秋天,制片方雇佣了迈克尔·巴塞特前来撰写剧本并执导影片,影片才重新开始制作工作。
4、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雪,影片在加拿大安大略湖的拍摄被延迟了几周。
5、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游戏中的元素,比如海报、饰品等等。
6、在片中,出现了一张X光片,上面显示了一个被刀片砍进去的头盖骨。这和影片中的一个角色如出一辙。
7、2009年《寂静岭》系列的设计师正弘,被邀请到剧组为影片设计场景。可是因为其他的事情,他推掉了这项工作。
[以上幕后花絮来源 ]
4. 美丽心灵的幕后花絮
罗伯特·雷德福原定是该片导演,由于档期上的冲突只好放弃。
汤姆·克鲁斯曾经是纳什的角色人选。
五角大楼办公室的场景,是在福德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布朗克斯学院(Bronx campus)的基廷礼堂(Keating Hall)的地下室拍摄的。同样是这间房子,还在《驱摩人》(The Exorcist)中用于拍摄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语言实验室的场景。
诺贝尔颁奖典礼是在新泽西表演艺术中心(NJPAC)的严谨礼堂拍摄的。为了这一个场景,摄制组光是在布景和化妆等等方面就花了超过8个小时的时间。然而,随后在大厅里的场景又是在别的场地拍摄完成的。
和理查德·索尔在走廊的一段戏中,纳什被嘲笑成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哈维(Harvey)”。这是参照了电影《迷离世界》(1950)。
纳什第一次看见帕彻的时候,把他称为是“老大哥(Big Brother)”,这是参照了乔治·奥维尔的小说《1984》。后来,我们看见纳什办公室的房间号码是101,这也是此书的一个参考。
在纳什被拖到会堂这场戏中,约翰·纳什的一个儿子出演了勤务兵。
片尾快要结束的时候,约翰·纳什盯着自己喝的茶发呆,来源于一次真实事件。就在罗素·克劳会见真实的约翰·纳什时,他花了15分钟的时间沉思,来决定是喝茶还是喝咖啡。
电影中罗素·克劳和詹妮弗·康纳利之间的一场爱情戏被剪掉了。
安东尼·利普和亚当·戈德堡扮演纳什的助手索尔和本德。经常可以看见他们一起出现在电影中。这两个演员还在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影片《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中,出演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友托尼和迈克。
为了在电影初期校园的场景中制造出“金黄色的”效果,摄制组采用了一种低反差电影胶片(Fuji F-400 8582),并且在装载到摄像机拍摄之前,将胶片暴露在黄色光线中。
约翰·纳什在他演讲的时候,写在黑板上的那道难题确有其事(不像别的影片中,写在板子上的通常是过于简单或者造假的)。在数学物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可以直接得出这题的答案是1。稍后,当他和艾丽西亚讨论这道难题的时候,他发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限制因素,没有解决这些的话,问题将更加复杂,于是他十分相信她还没有解决它。
虽然这部电影是根据约翰·纳什的一生而创作的,他生命中有一些事情却是有意省略的:1)他结过好几次婚;2)在过去,他有好几次异性和同性恋情;3)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私生子。
根据2001年娱乐周刊关于这部电影的一片文章,影片制作者原定想要提到纳什的同性恋,但是他们担心影片会被错误地把同性恋和精神分裂症联系起来,于是他们放弃了。据这篇文章的说法,这种联系是基于当时一些并没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研究,1950年代晚期开始盛行。
导演客串:朗·霍华德扮演在政府礼堂的嘉宾,就在画面右边正在和另一个来宾说话。 时代错误:在1951年,纳什用一个纸杯喝饮料,上面有“可回收利用”的标志。这种标志要比这时出现得晚很多。
时代错误:约翰喝艾丽西亚在纳什的房间,墙上灯的开关是一个现代设计样式。
时代错误:在1950年代,艾丽西亚在厨房中使用塔帕家用塑料膜,实际上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1970年代。
时代错误:1950年代期间,在约翰·纳什的邻居家,有一家人外面有个现代的塑料电话亭。
时代错误:1950年代,可以在有个场景中看到一个塑料洗衣篮子。
事实错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名字在讲坛上错误地拼写成了“Noble”。
连贯性:一些笔放在纳什的桌子上,它们变化着位置,先是和纳什垂直着,后来是平行的。
连贯性:当约翰说他有可能还要回到医院的时候,在两个镜头中,他两次握住她的手。
显示错误:由于在普林斯顿户外的第一场戏拍摄于冬天,这本该是发生在秋天,CGI技术在树木上增加了树叶。但是树木的影子却没有看到任何的树叶。
事实错误:约翰·纳什的儿子出生于1959年。电影在1950年代中期讲述他们有了孩子。此外,在1994年的一个场景中,一个大约18-20岁的女学生倒茶。纳什就说他有个儿子正是这个年纪。在1994年他的儿子应该是35-40岁。
5. 终结者的幕后花絮
你可能不知道的关于《终结者》的几件事
—— 为了拍好《终结者》,施瓦辛格需要克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熟练操作影片中各式各样的枪。为此他特训了一个月,直到他的动作熟练到“全自动”的程度,因为这样才像一个机器人。
—— 某天在拍摄《终结者1》的间歇,施瓦辛格出去吃午饭,到了餐厅才发现忘了卸妆——一只眼睛没了,机器眼露在外面。类似“裸露”的装扮在《终结者2》中也有出现,据说曾把施瓦辛格的女儿吓到鬼哭狼嚎。
—— 在二人的会面中,施瓦辛格的确考虑出演英雄凯尔.里斯,但卡梅隆劝他,“这部电影里英雄不是最主要的,终结者才是。”
—— 在美国电影协会“百位银幕英雄和百位银幕反派”评选中,只有两名演员做到了“双榜提名”,分别是阿尔.帕西诺和阿诺.施瓦辛格。帮助施瓦辛格上榜的两部电影就是《终结者》系列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 据称,詹姆斯.卡梅隆原打算让两个“终结者”穿越回过去执行刺杀任务。一个半机械人;另外一个由某种液体组成,可以随意变形。但考虑到当时的技术还无法实现这个点子,只好作罢。直到1989年,电影《深渊》证明特效技术已经完善,卡梅隆决定在《终结者2》中重启液态人计划。
—— 施瓦辛格在影片中的经典台词“I'llbe back”据称曾有多个版本设计。而施瓦辛格本人原本并不喜欢“I'llbe back”这一版,还和导演兼编剧卡梅隆发生过争执。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卡梅隆的回答很干脆:“我不教你怎么演,你也别来教我怎么写。”(好莱坞编剧的确是很讨厌演员对剧本指手画脚)。
—— 《终结者2 :审判日》夺得多项奥斯卡奖,但首部《终结者》却一项奥斯卡提名都没有。在奥斯卡奖历史上,这是唯一的案例。
—— 琳达.汉密尔顿在《终结者2:审判日》中的替身是她的双胞胎姐姐,莱斯利.汉密尔顿。
—— 施瓦辛格出演《终结者2:审判日》的片酬是一千五百万美元。整部电影他的台词一共700句。如果单纯换成单词计算,他在本片中每说一个词,就收到两万一千美元。
6. 奋斗的幕后花絮
1、马伊琍表示拍摄该剧之初曾受到编剧石康的质疑,先是编剧认为马伊琍与他的心目中的角色不相符,更意外的是刚刚开机10多天,马伊俐就因为拍摄一场跑步的戏而骨折,最终她历经波折才征服了剧组主创的心。
2、电影版《奋斗》已于2011年4月2日全国公映,该片展现了一群80后为爱情和理想打拼的酸甜苦辣,比电视剧版更犀利更真实。
穿帮镜头
1、夏琳她们毕业应该是在2006年,从第二集杨晓芸她妈给她买的那款“新款的彩屏手机”可以获得一点小线索,诺基亚倾慕系列7370,2005年12月出品,那么晓芸她们毕业大概可以推算是在06年夏天,可是在他们的毕业时装表演会上,却写着2001年度毕业作品发布会。
2、陆涛和华子在酒吧喝酒,他们俩说话时,烟和烟灰缸的距离很远,下一个镜头,华子要去卫生间,烟和烟灰缸的距离变得很近了,而且烟盒底下还压着一个黑色的东西。
3、华子妈做手术前怕华子没有记住存折密码,让华子再复述一遍,华子说:62376785。呵呵,存折密码一般是四位或六位吧,什么时候改八位了呢?
4、《奋斗》第四节的时候,杨晓芸的母亲带人来看以前米莱租的那个房子时,突然发现一个话筒出现在了镜头里,不过整个过程不到三秒,这个话筒应该是跟随杨晓芸的母亲进行录音的。
5、露露告诉华子说她妈要过来,华子说那好啊,来了要好好带着她妈和她弟弟出去玩什么的,露露很感动地说华子真好。华子说:“那当然,怎么着那也是我未来的丈母娘和小叔子呀。”这个地方是错误的,露露的弟弟应该是华子的小舅子,而不是小叔子。
7. 红日的幕后花絮
战争影片对于场景的真实性要求很高,为了再现孟良崮战役激烈壮观的场面,电影《红日》剧组来到孟良崮进行实地拍摄。
当时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剧组住在一所破旧的小学校里,床是用课桌拼起来的,高低不平,又有缝,稍微胖一点的人翻身时倘不小心皮肉便被夹在缝里,早上醒来一身血印子。瘦子也睡得不踏实,骨头碰木头,第二天浑身都疼。
其实,这只是磨难的开始。看过《红日》的人对影片中人山人海、气吞山河的场景无不印象深刻。
但谁能想到,那些气势恢弘的场面都是演员们饿着肚子拍出来的呢。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红日》外景地周围的树皮、草根全被老百姓当作粮食剥尽、刨光了。
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个不大的馒头便是一天的伙食。由于缺少粮食,大家常常工作到半夜还饿着肚子。
由于饥饿,许多演职员肠胃都不适,难受得很。有时,演员演着演着就饿昏过去了。
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导演汤晓丹等人很着急。在剧中饰演我军团长刘胜的里坡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作物种植十分熟悉。
他发现外景地附近的土质很好,而且剧组要在这儿拍好几个月,能不能在这里翻块地来种些吃的呢?他与杨在葆一合计,便从集市上推回了一车萝卜秧、茄子秧。大伙儿听说要种蔬菜,顿时来了精神,全都来帮忙,翻土、浇水的、挑粪施肥的,好不热闹。
里坡这个法子还真顶用,在大家精心呵护下,地里茄子、萝卜长得很快,不久就可以食用了。拍了一天戏后,大家便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里拔萝卜,摘茄子,享受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
但萝卜、茄子毕竟都是没有油水的东西,无论生、熟,吃到肚子里终有不顶事的时候。于是,大家又买了些农民刚刚摘下的还没成熟的梨,权当补充。
饥饿问题的解决好歹有了些着落,天气却越来越恼人了。尤其到了盛夏,拍摄时气温高达40度,由于拍的是冬天戏,演员还得穿着大棉衣,打着绑腿布,其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拍完戏,演员们的内衣都被汗水湿透了。而且《红日》拍的是宽窄两个银幕,每个镜头都要拍两次,演职员为此都得受“二茬罪”。
在烈日下,许多人都虚脱了,就连大个子中叔皇都没能顶住,当场晕倒了,在场的护士赶忙把他转移到阴凉处,他这才苏醒过来。演员拍戏苦,摄影师更不用说了,沉重的摄影器材在肩上一扛就是半天,别看拍摄时很精神,一停机,整个人就像散了架似的。
尽管拍摄过程那么苦那么累,但同志们没有丝毫埋怨,想到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们,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拍好这部影片,要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们。遇到难拍的镜头,许多人都抢着上。
剧中有一个敌军过小木桥遭炮击落水的镜头,按要求,落水的人有的要在水面上挣扎,有的则不能再露出水面。由于参加拍摄的战士们都是旱鸭子,在水面上挣扎还好,但不冒头就难了。
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急得汤晓丹直跳脚。就在这时,一位战士自告奋勇地对汤晓丹说:“我来试试看吧!”汤晓丹看着这位一米八几身材魁梧的战士,便点了点头。
果然,只听得“扑通”一声,这位战士跳进水里就不见了踪影,正当大家为他担心时,他却从远处冒出头来,还朝大家招手呢。这位战士就是后来著名性学专家陈恺。
外景地的戏拍完后,剧组回到上海开始拍内景。由于伙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没过多久,大家原来的那副塌架子脸便开始变圆了。
可导演汤晓丹对此却犯了愁,并不停地嘀咕:“坏了,拍外景的时候都是尖脸,现在不少人成圆脸了,这前后的模样怎么衔接呀?”好在化妆师那双巧手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经过全剧组的努力,1962年8月,《红日》终于杀青了。
影片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准确地把握住了战役过程和人物的命运,精心刻画了敌我双方20多个富有个性的正反面人物,对双方高级指挥员形象的塑造很成功,特别是我军军长沈振新的坚毅果断与敌师长张灵甫的刚愎骄横形成了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片中还有一场我军连长石东根醉酒纵马的场景,很有生活的情趣。
当时不少人担心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形象,主张删去,但汤晓丹坚决不同意,好在陈毅后来看了片子后对此也没有说什么,于是保留了下来。 影片拍完后,汤晓丹按规定,先将片子送到文化部和中央电影局送审。
由于文化部领导此前并不看好剧本,汤晓丹等人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果然,文化部电影局有关领导看了片子后很是不满,说:“人物性格不连贯,陈坚、刘胜、石东根都是时隐时现。
团长与政委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不够。总之,人物情绪没有展现。”
好在军委方面对这部片子还是比较赞赏的,陈毅在审看了片子后激动地说:“我看《红日》影片拍得不错。这么长的小说,能提炼成一部影片,很不容易,是部好片子,可以让全国的解放军都看看。
告诉他们(指摄制组),片子能拍成这样,不容易了,可以公开发行。”陈毅发了话,电影局只得签发了审查通过令。
汤晓丹那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他感激地说:“要不是陈毅副总理发话,《红日》还升不起来。” 《红日》公映后,广大观众反响非常强烈,许多评论家撰文称赞说:“《红日》写了战争,也写了战争中的人物命运,确实是部好影片。”
然而,江青看了影片后却大为不满,。
8. 关于话剧表演花絮的报道怎么写
话剧表演花絮的报道,可写的东西很多。
演员一走进后台化妆,就可以进入话题。什么人物化什么妆,不能够画错;上台前,什么人物穿什么服装,这是早就设计好的。不能够穿错。演员人物之间,在后台是演员本人,一上台,什么辈分都没有了。就按剧本要求表演,说规定好了的台词,不能够随心所欲的‘瞎说’;在台下有师傅、父子、师哥师姐的辈分,在台上就是剧中人完全没有了演员自己,往往夫妻同台演出,妻子在剧中人物可能就是母子、兄妹关系,丈夫也要管对方按剧中人物来称呼。
很多观众不知道的情节,都可以在后台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