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志字
“志”字在古代的意思有以下七种:
1、用作名词,意思是:心意;志向。
出处:三国·曹操《观沧海》:“歌以咏志。”
释义: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2、用作动词,意思是:立志。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释义: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3、用作动词,意思是:记忆;记;记住。
出处: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释义: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方法,能说会道口才好。
4、用作名词,意思是:标记。
出处: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韩系伯传》:“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
释义:邻居在边界上种植桑树作为记号。
5、用作动词,意思是:做标志。
出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释义: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6、用作名词,意思是:记事的书或文章。
出处: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余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释义: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7、用作名词,通“痣”,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
出处:唐·姚察、姚思廉《梁书•沈约传》:“腰有紫志。”
释义:腰间有颗紫色的痣。
2. 志字草书怎么写
志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志”是“志”的异体字。 在古代,它们是有着不同含义的两个字,但并非有着严格的区分,它们之间是可以通用的。而“痣”,在古代,可以通作“志”。
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
志,本义为记载。记载的文字、文章,也可称之为“志”。
3. “志”字 行书怎么写好看
【读音】:zhì
【释义】:同“志”。
【笔画】:14笔。
【笔顺】: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横,点,斜钩,点,点。
【组词】:
1、专治
【读音】:zhuān zhì
【释义】:专心。
2、致志
【读音】:zhì zhì
【释义】:.集中注意力,谓振奋士气。
3、志气
【读音】:zhì qì
【释义】: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4、同志
【读音】:tóng zhì
【释义】: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
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5、志事
【读音】:zhì shì
【释义】:是指抱负。
4. 志字用草书怎样写
如图:
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从心、士声
姓名学:姓,常用字
基本释义
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
2、志气;意志:人穷志气不短。
3、姓。
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称轻重。拿碗称轻重。
5、记:记喜。记哀。永记不忘。
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
7.记号:标志。
根据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志”是第0651号规范汉字。 [1]
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志,也是一个姓氏。
《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
扩展资料:
通假释义:
“志”、“志”、“痣”:注:“志”左言右志,是“志”的异体字,以下同。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志”是“志”的异体字。在古代,它们是有着不同含义的两个字,但并非有着严格的区分,它们之间是可以通用的。而“痣”,在古代,可以通作“志”。
1、志,本义为志向,心之所向。
2、志,本义为记载。记载的文字、文章,也可称之为“志”。
3、痣,本义为身上的黑子。痣,是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是在表皮、真皮内的黑色素细胞增多而引起的皮肤表现。
4、表示志向时,在古代,仅用“志”;在现代汉语里,也仅用“志”。比如立志、意志、志气、志趣、志士、志愿等。
5、在表示记载或者记载的文字、文章时,在古代,“志”与“志”通用,但不用“痣”;在现代汉语里,仅用“志”。比如博物志、三国志、碑志、墓志、杂志、志乘、志书、志异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志
5.
这两个字没有繁体写法,或者说繁体和简体是同样的写法:仁:部首:亻 部外笔画:2 总笔画:4 五笔86:WFG 五笔98:WFG 仓颉:OMM 笔顺编号:3211 四角号码:2121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C1志:简体字:志 繁体字:志 (注:在古代,“志”与“志”是两个字.“志气”用“志”,而意思是“记载”的意思的均用“志”, 如“三国志”、“谋略志”用“志”.) 拼音:zhì 注音:ㄓˋ 部首:心,部外笔画:3,总笔画:7 五笔86&98:FNU 仓颉:GP 郑码:BWZ 笔顺编号:1214544 四角号码:40331。